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霞浦海岸攝影「第一人」鄭德雄:無名灘涂有了名


2019年12月28日 - c18小編 北青天天副刊 
   
北青天天副刊

「青睞」尋訪攝影團11月23日走進霞浦,逗留五天,行走了15處攝影點,29日乘坐高鐵返程。高鐵路程9個小時,團員們很多時間在交流攝影作品、談論拍攝感受。

臨近北京南站,忽然在我們的座椅前排站起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士,他告訴我們:「我是霞浦人,了解霞浦的攝影行業。」我們請問大名,他說:「我叫鄭德雄。」

大家愣了一下,隨即都記起來,在我們走過的每一個地方,幾乎都能看到署名鄭德雄的攝影作品。他的攝影大氣、細膩,有油畫的肆意,更有國畫的寫意,可見出鮮明的個人特色。而在霞浦行前所做的功課中,鄭德雄更是一個隨處可見的名字。

他被稱為帶動霞浦灘涂攝影並將之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是國家一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美國攝影學會(中國)副主席、福建省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寧德市文聯副主席、福建省十大傑出攝影家。

我們立刻約他:明天,讓我們聽一聽您的故事吧!

約在了報社。故事從頭講起。老鄭在高鐵上的神奇出現,給我們「青睞」霞浦行划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有了一種曲終奏雅之效,也讓我們這組霞浦專題報導得以回味灘涂攝影的過往歷程。

1

隨身帶砍刀,成了「遇山開道」的好手



  

鄭德雄也搞不清為什麼從小就喜歡攝影,如果要說清楚源頭,那就是家鄉太美了!他生在海邊,老家是霞浦的一個小漁村——大京。大京地處外海,有漂亮的沙灘、礁石,小時候的鄭德雄經常在海邊玩耍。小學三年級時,鄰居家的大哥買了一台120海鷗相機,他經常借出來去拍他眼中海的美景。大哥哥看他異乎尋常地熱情,還教他沖洗過相片。

他一直夢想著有一台自己的相機。工作後,願望終於實現了,他的第一台相機也是海鷗120。他記得那時候沒什麼錢,都買一些散裝膠捲來用,相紙是人家不用的碎片。

上世紀90年代初,鄭德雄開始經營商業攝影,自己既當老闆又當攝影師,那時他不過30來歲。影樓規模漸漸做大,有了幾家分店,請了很多專職攝影師,鄭德雄也培養了自己的學生。有了閒暇時間後,創作的慾望又生了起來。

還是想拍海。

霞浦擁有404公里的海岸線,除海島之外,陸地的海岸線鄭德雄基本走了一遍。海邊那個時候不太通公路,他就沿著海岸線徒步走,從這個村到那個村,有時候就住在老鄉家裡。

「最初不懂,凈在海邊瞎轉,走了很多冤枉路。」在沙江碼頭拍照,感覺高度不夠,鄭德雄就從山底下硬爬上去,因為沒有路,爬了很久,他的身上很多地方被草劃出了血,爬到上面一看,拍照角度好多了,同時也看到另一側有條修好的台階路,「我們不知道,如果知道直接上去多好,下次才知道從反方向繞上來。」

而更多的地方是沒有路的。那一段時間,鄭德雄經常隨身帶著砍刀,邊走邊劈開雜草,成了「遇山開道」的好手。霞浦著名的攝影點,如北岐、小皓、東壁、S灣等,都是鄭德雄這樣一個一個找出來的。「找到一個點覺得好就拍,拍後就記錄下來,幾點鐘拍最好,適合拍日出還是適合拍日落,記多了心裡就有數了。」

霞浦的灘涂美,但在高視點的情況下,其色塊和線條才更能淋漓盡致地展現,鄭德雄爬了很多山,「每個山頭都爬高看一下,這個點好就拍,這地方看到的畫面太短,這個海灘沒有東西,總結了不少經驗。」

最初,鄭德雄也不懂潮汐時間,到海邊看不到灘涂,找當地漁民尋問。漁民告訴他:來的時間不對。鄭德雄奇怪看灘涂還有時間對不對?向漁民請教才知道,每個月的初三、(農曆)十八是最大潮,落差大,灘涂露得多,勞作場景也多。鄭德雄由此仔細研究潮汐漲落,也想起小時候在海邊玩時的海水。「實際上潮水每天都在變化,推遲或者提前,早晚退潮,灘涂才露出來,漁民才可以下去作業。」這是海的輪迴。

鄭德雄還記得第一次自己拍灘涂,是2002年,去的是浮山。「那個海邊還是一片原生態,沙灘上全是雨花石一樣大大小小的石頭,長滿了黃色的小花,還有很多草屋。」拍過無數風景的鄭德雄感嘆:「真是太漂亮了。」

鄭德雄不斷尋找最佳的攝影點位和攝影時間,挖掘出了東沖半島兩側「十大最美灘涂集群」和「東西南北四條攝影路線」,這些都為霞浦灘涂攝影向專業化、基地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目前為止,霞浦常規攝影點有十幾處,可以不重複地拍攝一個星期。

2

霞浦攝影旅遊「是被逼出來的」

從純粹的攝影愛好到使霞浦為世人所識,鄭德雄是無心插柳。他特別感謝一位朋友的發現和推動,這位朋友名叫莊文。莊文第一次看到鄭德雄的攝影作品便吃了一驚,立刻說:「拍的這麼好,放在抽屜裡面幹什麼?應該辦展覽、投稿、參加比賽。」

莊文用鄭德雄抽屜里的照片安排了一場展覽,那是霞浦的第一個攝影展。2004年春節期間,在龍首路的街道上,一條線連接兩棵樹,夾子直接夾住照片,100多幅照片就這樣展出了。

「那場展覽居然很轟動,好多看的人不相信是我拍出來的,說是畫的吧?還說我們住在海邊都沒看到這麼漂亮的景色啊!」

這場露天展覽展出了三天,霞浦人第一次看到霞浦這麼美,家鄉這麼美!展覽結束時,鄭德雄發現照片少了一些,「可能是被喜歡的人摘走了。」也有人討要,鄭德雄就送。最後,展出的100多幅照片,收回來幾十張。

聽從莊文的建議,鄭德雄開始向攝影雜誌投稿,《大眾攝影》《中國攝影》《攝影之友》《攝影家雜誌》等都在他的投稿視野。他把一年拍的照片全部洗出來,抱一大疊到郵局去寄。

鄭德雄的第一張彩色攝影作品發表在專業級雜誌《大眾攝影》上,並在月賽中獲得銀獎,題材是他的家鄉,標題是《寧靜的港灣》。之後,鄭德雄一發不可收拾,2004年一年,在所有報刊、雜誌專業攝影媒體,他都拿到了「十佳攝影師」稱號。同時,作品也在各大攝影比賽上屢屢奪冠。

鄭德雄的作品出了名,也帶動得霞浦出了名。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紛紛找上門來,請鄭德雄帶路拍片。第一撥是浙江麗水的攝影師,鄭德雄帶他們走了常規的幾個拍攝點,他們已經高興得不得了。

來的人越來越多,鄭德雄熱情好客,但也慢慢感到難以應付。那時候,一年幾十萬元的接待費都是他自掏腰包。2007年以後,鄭德雄覺得撐不下去了,他想躲起來,想搬離霞浦。一個台灣朋友提醒他,可以適當收點錢平衡一下,「你這樣大包大攬,大家也都不好意思來了。」

鄭德雄覺得有道理,於是和《大眾攝影》雜誌聯繫,表達了想組織「行攝霞浦團」的願望。《大眾攝影》的編輯說:「你早就該這麼做了。」

2007年5月1日,第一個行攝霞浦團組團,一行20人,一周時間,收費每人一千餘元。活動結束後,鄭德雄頗為驚奇地發現,這一趟收入了幾萬元。霞浦攝影旅遊開始走上商業化道路,鄭德雄覺得:「是被逼出來的。」

這之後,鄭德雄開始有意識地推廣和宣傳霞浦,在一些時尚雜誌、旅遊雜誌,甚至航空雜誌上做相應的攝影專題,因為霞浦的照片很多是高角度俯拍,很適合航空雜誌用。

3

90多歲的攝影家簡慶福頻繁光臨

民間攝影做得火熱,政府也適時出面了,2007年,一位掛職副縣長找到鄭德雄商量,如何將霞浦攝影做大做強,帶動霞浦的旅遊產業?鄭德雄建議,和媒體聯合,舉辦全國性攝影比賽。

「第一屆霞浦全國攝影比賽主題是《我心中的那片海》,和《大眾攝影》《中國攝影》兩家雜誌社聯辦,向全世界徵稿,非常成功,收到了兩三萬張參賽作品。」

到目前為止,霞浦全國攝影比賽已成功舉辦五屆,第六屆剛剛啟動。鄭德雄說:「我們每一屆是一個不同的主題,由此開始,我們不再是單純的攝影活動,而是通過攝影活動帶動經濟,發展社會效益。就是說不僅從單一的攝影意義上去做事情,也不僅是從經濟角度,還考慮到了社會效益。」

政府每年都有一些投入,包括宣傳推廣方面、景點設施建設方面。「東壁的沿海木棧道花費兩三千萬元,非常美,都是政府做的。」「青睞」攝影團親身走過這條「非常美」的沿海木棧道,那種心曠神怡的體驗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體會。「山海畫境」、「攝影人必去的十大風光攝影勝地」,絕不是浪得虛名。

2007年5月,在鄭德雄等人的提議下,霞浦開始嘗試灘涂攝影接待服務的商業化模式,主要提供機場和火車站間的接送、餐飲住宿、往返攝影基地交通,以及攝影輔導等「一條龍」服務。

鄭德雄還提議,要對從業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旅遊服務,二是攝影專業。「我們不叫導遊,我們叫攝影指導,簡稱攝導。培訓由旅遊局牽頭,勞動局主辦。培訓合格發給職業鑑定證書,通過這種形式對霞浦的接待服務進行統一管理。」

目前,霞浦全縣從事攝影接待服務的商業團隊有幾十家,負責攝影輔導的「攝導」已達200多人,接待攝影愛好者的家庭旅館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4

最大特點在於四季的不斷變化

去年一年,霞浦攝影旅遊的遊客達到三四百萬,霞浦何以具有如此魅力?鄭德雄總結,霞浦最大的特點在於一年四季的不斷變化,這是最吸引攝影愛好者的地方。

霞浦的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勞動場景與自然環境結合,「春天是小海作業;初夏是收海帶的季節,海帶可以寫實,也可以寫意;盛夏時節空氣通透,能見度高,光影效果極好,尤其是颱風前後的光影變化,常會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近幾年鄭德雄拍片拍得少了,主要原因是感覺技術上沒有新的突破,但是颱風前後他肯定要出去走一走,「那個時候可以見到火燒雲、耶穌光,跟平常的日出日落大不一樣,特別出彩。」

秋天,是紫菜養殖季節,那是好幾個月的時間,從插竹竿、拉網分苗,直到紫菜成熟,隨著勞動進度的更換,每一天的場景都在發生變化。「所以說霞浦的美不僅是自然風光的美,還是一種人文之美、漁耕之美,它表現了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處的關係。這也使得在霞浦拍出的片子既有外在形式美,也有內在的人文美。」這得益於霞浦近幾年養殖業的發展,像海帶、紫菜、海參、鮑魚這些養殖的場景,給攝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鄭德雄記得,他的一個學生曾經拍了一張紫菜圓圓垂下,和水面形成半圓倒影的照片,整個畫面的形式感強,又富有內在張力,他特別喜歡。問在哪裡拍的?學生說是在北岐,鄭德雄立刻趕過去,到現場一看,場景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霞浦變換的美景也吸引著攝影愛好者一次又一次地來,「來幾十次的都有。」鄭德雄舉例,香港著名攝影家簡慶福,在他90歲到93歲那幾年,頻繁光臨霞浦,簡慶福感嘆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收穫,不一樣的感受,跑遍了全世界,唯獨對霞浦的海情有獨鍾。

霞浦的眾多攝影點在鄭德雄心中排名也有先後,「第一個成名的攝影點應該是小皓,因為小皓的片子獲獎最多。東方魚排不管什麼季節拍都一樣,變化不大,所以很多人去一次就不再去了。花竹的前景不大,因為只有日出,比較單調,而且只有冬天太陽的方位是對的,夏天太陽移位,在花竹拍不到日出。北岐不一樣,什麼季節都可以拍。」所以他認為最有前途的攝影點是北岐、小皓和東壁。

現如今,霞浦的旅遊攝影每年可為霞浦增加十幾個億的附加值。同時,通過攝影還影響並帶動了觀光旅遊,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專程到霞浦觀光。「霞浦沒有4A、5A級景區,旅遊者到霞浦也是去攝影點。我常常問他們,不搞攝影來霞浦幹什麼?他們說我們也拍啊,用手機拍。」

5

霞浦攝影,拍得開心最重要

由攝影延伸出來的第一個職業是攝導,第二個職業是漁模,鄭德雄介紹,有的一個村裡面就有十幾個模特。



  

漁模是應需而生。

霞浦當地的攝影師得天獨厚,到海邊看到有漁民勞作即刻就拍,沒有碰到就下一次再去。但是專程來拍攝的攝影師們就不一樣了,來一趟不容易,拍不到很遺憾。「曾經台灣的一位朋友要做一個霞浦的專題,少一張小皓的片子,就是漁民張起三角漁網在海邊作業的場景。但那是春天時做的,他來的時候是夏天。我說現在這個季節沒有啊,他說能不能請他們來配合?」這位台灣朋友給了鄭德雄請漁模的啟發。

張連水是鄭德雄的第一個漁模,是他在北岐漁村裡找來的。鄭德雄請他當漁模,按時發工資,另外買了幾條小木船交由他管理,拍照中需要他出場時把船開出,並且要求隨叫隨到。

開始時張連水錶情緊張,姿態僵硬,鄭德雄一點點教,「現在他很專業,還會教攝影師拍照,告訴他們過來一點,這邊光線好,這個角度好。」

十幾年過去,現在五十餘歲的張連水還在做漁模,一個月可以收入幾千元。他說賺到錢是一回事,自從幹上這個行當就很快樂,這是最讓他高興的。

但許多人對如此的擺拍攝影有質疑,鄭德雄對此有自己的想法:「我一直提倡霞浦是旅遊攝影,或者說藝術攝影,我們做的不是新聞攝影、紀實攝影,所以我認為攝影創作帶有創造性地設置一些場景,是可以的,就像我們看的電影、電視,那不是擺拍創作的嗎?」

「霞浦要定位在旅遊攝影,要以拍電影、電視劇的理念來拍照片,拍得開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會設置很多場景,甚至造很多場景,我們也鼓勵誰投資誰受益。」

鄭德雄還希望建立大霞浦概念,把福建省、浙江省的海岸攝影資源整合過來,使攝影師在霞浦一地就可以拍到多種題材。另外,他還想恢復並挖掘傳統漁耕文化,比如古代的帆船、撒網,讓這些已經消失的漁耕作業再走出來。

6

打造國際攝影藝術村

霞浦的民宿也是鄭德雄率先發起的。他先看中了牛欄崗村,那裡依山傍海,鄭德雄租了幾棟老百姓的房子來改造,自己也住到了那裡。同時,他還動員朋友及學生一起做。網紅民宿「時間海」位於東壁,就是鄭德雄的學生主持的,「那是夫妻倆,丈夫是學建築設計的,妻子是學平面設計的,他們倆把時間海打造得非常洋氣漂亮。」現在,牛欄崗和東壁都已經是民宿村了。

「青睞」團由這兩個村經過時,眼前一亮的同時,也感覺到一些視覺上的紊亂,最明顯的是風格的雜亂。鄭德雄同樣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失敗的地方,他認為牛欄崗的改造就是失敗在風格的不統一。「本來就七棟房子,每一座的風格都不一樣,有的做成徽派建築,有的保持霞浦風格,有的是請杭州設計師來設計的,五花八門。」鄭德雄認為要讀懂當地的建築,必須跟大環境融入,小環境可以打造,大環境是不可複製的,所以要跟大環境融為一體,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植入現代元素,由此產生一種對比,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衝撞。「在風格上一定要統一化,不能東一座西一座。同時要有變化,但不能有衝突,一定要從這個理念去做這件事。」

目前,鄭德雄有一項大計劃,他看中了位於東壁村上游的古桶村。他租下了整個村,想打造一個國際攝影藝術村。

按照鄭德雄的設想,今後的古桶村是這樣的:有文化人工作室,書法家、音樂家、攝影家都在其內。會相應地做文化活動,諸如鄉村音樂會、詩歌朗誦會、書法筆會、攝影沙龍。村莊裡面可以看到老百姓織網、補網、曬魚乾,還有特色餐廳,以及時尚咖啡館和書店、影劇院,「我想讓想來的人來,來了就捨不得離開,離開了還想再來。」

這樣的雄心大志,基於霞浦的人氣,「有了現在這樣的氛圍,運作起來就相對容易。我想爭取今年年底古桶村項目就啟動,今後一段時間,我的精力會投入到一個村莊,打造出一個文化藝術村。」

鄭德雄的兒子學的是攝影專業,名叫鄭戈,今年30歲,子承父業之外,也更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鄭戈主攻航拍,是唯一一位獲得「天空之城全球航拍大賽」年度大獎的中國人。鄭德雄經常向兒子請教,「因為他技術方面比我強,我是不太講究技術的。」但看著鄭戈拍攝的氣勢宏大的航拍作品,他也羨慕不已。為了霞浦的那一片海,下一代已經加入到守護者的隊伍中了。

鄭德雄說,自己無數次追夢一樣來到海的身邊,在黎明或黃昏,在晴日或月夜,為了一束穿透雲層的霞光,為了一灣曲曲折折的波浪,為了一艘泊港的漁船,為了一群歸來的海鳥……他等待、傾聽,然後用畫面訴說,用一種樸素的、自然的、真實的、純凈的方式訴說。這其中閃爍的光芒讓他陶醉。他堅信,這樣的光芒會一直閃耀到時間的終點。

文/本報記者 王勉

本版攝影/鄭德雄

編輯/王勉

圖文排版/張艷艷

Qinglai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