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0

石峁遺址:史前最大的古城——邊城


2019年12月30日 - c20小編 樂藝會 
   
樂藝會

石峁遺址:中國史前最大的古城——邊城

驀的世界

歷史愛好者

陝西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2013年被入選10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這引起了中外專家的重點關注。這座4000多年前的「石築城」,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比已知的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良渚古城(300多萬平方米)要大得多,以此得到了「中國史前最大的古城」的美稱。

城牆

學說爭論



  

遠古時期,這裡屬於遊牧與農耕的交界區。石峁王城用城牆保護自己,抵禦外敵的侵犯,這個敵人到底來自草原部落?還是農耕文明?一直存在爭論。

石峁遺址衛星圖

河北師大沈長雲先生提出:石峁遺址建造時間(距今4300年左右)距黃帝時期(距今約5000年前)不遠,且黃帝死後葬於石峁附近的陝北子長縣一帶(並非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他認為石峁為「黃帝部族居邑」。陝西學者楊東晨先生也認為,石峁文化系陝北「黃帝裔支部落文化」。

煙臺大學學者陳民鎮先生認為,黃帝部落應是「土築傳統」,石築明顯屬於草原文化。而且在《史記》中,並沒有對石峁遺址的記錄,雖然距離司馬遷生活的地方也不太遠,可能是對這裡的文化比較陌生。而石峁的「石築」與河套的海生不浪文化和阿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陝西師大朱鴻教授認為,石峁遺址建立在大禹治水時期,這裡是堯時「幽都」,即「北方的政令重鎮」。按此理論,一些學者推論:石峁遺址更像是被大禹征服過的「共工國山」——不周山。不周山是《山海經》中傳說的山名,「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以前,一直以為不周山描寫帕米爾高原,現在也被安置在石峁地區了。

從地域考古角度看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位於黃土高原北部,在毛烏素沙漠南緣。這裡靠近明長城,早在4000年前,這裡屬於草場、森林較好的遊獵區。我們從毛烏素沙漠考古資料來看:

毛烏素沙漠位於內蒙古烏審旗與陝西榆林地區。這裡曾經是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在南北朝時期之前,生態環境就保持相當好。但是到了唐代,一些地區出現了流沙堆積。北宋時期,無定河流域的流沙又擴大了。

追究原因,漢代匈奴人修建統萬城的時候,為了蒸土築城,砍伐了大量樹木當作燃料,大規模取土,使得附近地表支離破碎,這些地區水土流失,使得河水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左右動盪不定,於是奢延水在唐代改稱武定河(無定河)。

統萬城

西夏時期,這裡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墾耕。明朝在這裡修建明長城,擴大了沙地範圍,加速了沙漠化。

基本可以確定,這個區域原始生活的人類,常以草原部落,遊牧民族為主。在後來的戰爭中,逐步被農耕文明占領。蘇秉琦先生提出多元文明起源觀:「文明的起源恰似滿天星斗一樣分布在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無論是什麼民族居住過這裡,都成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一部分。

石峁遺址

當初發現石峁遺址,是因為這裡不斷出土古玉器,可惜大部分流落到了海外。村民多是在山崗上,石砌城牆找到的古玉器。以前一直以為這是明長城的殘破遺存,通過石頭城牆中的建築木料碳十四檢測獲知,原來有一座距今4300-4000年的古代王城。

石峁遺址城區圖

石峁遺址由「皇城台」、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內外城以石城垣為周界,構築精良。王城的外城相當於北京城,內城則相當於紫禁城,裡面的「皇城台」相當於故宮中央太和殿建築群。這種類似北京和紫禁城的環套結構設計,居然在遠古的北方河套地區出現了。這也使得二里頭遺址在宣傳詞上有些尷尬——綻放最早「紫禁城」。明顯石峁遺址要古老一些。

皇城台

皇城台

「皇城台」是整個石峁遺址的核心,8萬平方米的台頂,發現有1.5米的柱基,明顯這裡分布著一些大型宮殿,這個區域還發現了池苑遺址,這裡為王族居住的核心位置。「皇城台」在高台上,周邊砌築著堅固雄厚的護坡石牆,自下而上不斷收縮,成階梯式樣。這些地方出現了一些石雕,如菱形眼紋石,石雕人面像等。

皇城台復原圖

「皇城台」的石砌護牆

石雕人像

菱形眼紋石

石雕人頭

外城東門遺址

外城東門址位置險要,視線開闊,由內、外瓮城、南、北墩台、以及馬面、門塾等組成,這是帶有軍事用途的城防設施。

外城東門址

衛星圖

平面圖

在石峁的東城門附近,發現掩埋近百顆人頭,其中有兩處集中埋葬,每處各有二十四顆人頭:一處位於外瓮城長牆的外側(K1);另一處位於門道入口處(K2)。這些頭骨年輕女性居多,猜測少女鮮血純潔乾淨,應與「奠基」祭祀有關。我們在很多地方見到類似的場景,比如殷墟王陵的墓道,整齊擺放著祭祀人頭;也有女性頭顱被割下,放進青銅甗里蒸煮。那個時期,殺人祭祀,甚至是殺嬰「奠基」也是比較常見的事。

人頭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內瓮城

瓮城城牆

角台

門塾

城牆

城門墩台

馬面

馬面是突出於城垣外側、每隔一定距離修建的台狀附屬設施,主要功能是提高城牆的防禦能力,可以形成對攻城敵人多方位,多角度打擊。一號馬面與東門址北墩台間距27米左右,呈長方形,向東凸出於城牆,長約12米、寬約7米、高約3.5米。一號馬面外圍包石,內芯為版築夯土,南北兩側的包石與城牆砌石逐層交疊,系與石牆同時起建成。

城牆與馬面

馬面



  

石峁玉器

石峁遺址的墓葬被盜掘嚴重,流失到海外的石峁玉器大約有二千多件,大英博物館有一批牙璋標註著1937年收藏於神木一帶,歐美、日本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了眾多類似與石峁風格的牙璋。民間收藏也約有二千多件。

牙璋

玉刀

石峁玉器以大件的玉璋、玉刀為代表,所耗費的玉材數量非同一般,在當地迄今沒有找到玉料礦藏資源的條件,這些玉料如何而來?在龍山文化中晚期和齊家文化時代,即距今4000年左右,將西北地區的新疆和田玉及甘青地區的祁連玉源源不斷地輸送中原,開啟了「西玉東輸」的供應模式。而河套地區的石峁王國應該起到重要的中轉作用。

玉戈

《管子·揆度第七十八》記載:「至於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遠古時期,玉石主要還是來自北方,而且由禺氏部落來提供。禺氏,是我們常說的月氏人,他們並不佩戴玉器,更喜歡黃金,他們掌握著北方的玉料。

所徵集到的石峁玉器看,器類有牙璋、刀、鉞、戈、斧、鏟、璜、璧、牙璧、鷹首笄、虎頭、人首、蠶形器等,但以牙璋、刀、鉞等兵器的數量居多。

玉人 明顯的鷹鉤鼻

玉圭

玉璇璣

玉璜

玉鷹

玉鏟

玉虎頭

玉鉞

牙璋

玉環

結論

石峁遺址還發現了幾塊製作青銅器用的石制模具,說明距今4300多年前的石峁人,已經掌握了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

對出土的青銅成分分析,有的是砷銅合金,也有的是錫銅合金。這兩項青銅冶煉技術,分別起源於今天的伊朗與伊拉克一帶,這比東亞地區早了2000年左右。隨著近年來考古資料的豐富,更多的證據顯示青銅技術有可能由中東到中亞,再從北方歐亞草原傳入東亞地區。可以說是石峁遺址等地區,傳播到二里頭遺址,再擴散到商代地區。

青銅器用的石制模具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特別鳴謝驀的世界公號支持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