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0

馬里亞納海溝再往下是什麼?還要多遠才能到達地心?


2020年3月02日 - c20小編 星辰大海的種花家 
   
星辰大海的種花家

儘管全球最深的點位於馬里亞納海溝的斐查茲海淵,但事實上整條長達2500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平均深度達到了6000多米,筆者友情提醒下,喜馬拉雅山長度只有2400千米,將它倒過來丟入馬里亞納海溝,還有好多地方在海平面以下2千多米。

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是怎麼煉成的?

日本一直有一個噩夢,就是有一天孤懸在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島會沉入波光粼粼的太平洋,當然這個擔心他們在《日本沉沒》中將這一想法表露無遺,太平洋板塊向日本列島所在的亞洲板塊俯衝,因此未來日本將會被這個俯衝運動被帶入地幔,當然在落入地幔之前首先將會被太平洋淹沒。

《日本沉沒》劇照動圖

準確的說這個板塊之間運動描述是正確的,亞洲板塊運動運動趨勢卻是錯誤的,因為海洋水體的潤滑,太平洋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的過程中並不會將其一起同歸於盡,而是會逐漸抬高日本大陸,簡單的說日本非但不會沉入太平洋,未來日本列島的面積還能增加,因為它可能正在長高。

但太平洋板塊的俯衝,製造出了全世界最深的海溝卻是事實,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太平洋板塊的這種這種運動呢?大洋中脊的海底擴張運動。全球最長的海底山脈是中洋脊,長達80000千米,各位沒看錯,真的八萬千米,其中連續山脈達到了65000千米,而著名中洋脊要數大西洋中脊,彎彎曲曲連接地球南北,就像一條地球剖腹產後留下的縫合線。

這是一個地幔熱柱向地表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冷卻並持續擴張形成的。地幔熱柱是地幔層的熱對流形成的一種方式,地幔層的岩漿會一路上升到地幔層頂部,冷卻後形成玄武岩,形成新的地殼。這部分新增加的地殼將會在海底擴張,形成了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來源!



  

而像馬里亞納海溝這個位置就是板塊擴張的邊緣重新插入地幔層進入了地幔循環。地球上大部分中脊都在深深的大洋底部,需要聲納和深潛裝置才能觀察,但有一個區域卻是露出水面的,這就是冰島,簡單的說冰島底部就是地幔熱柱,所以冰島到處都是地熱資源,是不是很羨慕?

最深的斐查茲海淵到地心還有多遠?

斐查茲海源的最大深度為11034米,當然這個深度對於地球平均厚度6370千米的半徑來說差的可不是一般的大!不過和各位心裡已經默默計算好的數字相比,差別還是不小的,因為最深處位於北緯11°21′,東經:142°12′E,這個位置已經到了必須要考慮因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引起的赤道隆起了。

所以此處距離地心大約6366.4千米,但它並不是距離地心的位置,因為赤道隆起抵消了它很大部分優勢,而北極雖然水深只有4-5千米,但那裡距離地心卻只有6352.8千米!

珠峰離地心距離為綠色,欽博拉索山離地心距離為藍色.

另友情提醒下,與距離地心相反,到太空最近的也不是珠穆朗瑪峰的8848米,而是南美海拔為6263m的欽博拉索山。同樣這個原因也是地球自轉形成的,只是同時也會導致海水向赤道區域轉移,海平面也一起升高了,所以欽博拉索山的海拔反而變得沒有珠穆朗瑪峰來得更高。



  

地球構造發現簡史

上文中提到了地殼,地幔和地心,這是小學科學課本中的內容,但在100多年前,即使是科學家都不知道地球是這樣的結構,一直到1909年克羅埃西亞的天才氣象學家安德里亞·莫霍洛維奇發現了地震波在地下54公里處左右,縱波和橫波速度有一個明顯的、突然的增高,這就是地球結構中的地殼和地幔的邊界,當然並不是說地殼厚度都是54千米,而是陸地地殼更厚一些,而大洋底部則薄一些。為紀念莫霍洛維奇,因此將這個介面稱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介面,簡稱莫霍面!

後來加州大學的古登堡利用全球地震儀的數據,發現了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離開震中110°至140°的地球切面角度位置觀測不到直達縱波,110°以上都觀測不到直達橫波,土登堡認為這裡存在一個液態地核。因此現代地質學將地幔和外核的邊界命名為古登堡不連續介面。

丹麥女地球物理學家英厄萊曼收集了全球地震台的數據資料,利用記錄的大地震震波在各個地震台記錄的詳細數據,發現了在液態地核下方4000千米處有一個固態地核。

看起來地球就像是一個多汁的大肉包,抱歉,筆者寫餓了,腦子裡突然蹦出這個詞,將就著看吧。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