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漫遊漳州古城,感受“明清街區、閩南韻味”,千年歷史文化深厚!


2020年8月28日 - 歷史小編 鴨鴨愛生活 
   

本地資訊創作者,百家榜創作者,優質創作者

這幾年來漳州度假,總喜歡來古城走走,感受這千年的歷史。一直覺得這是難得的沒有被商業化完全浸染的地方,在這裏,100元2個人可以吃上一整天,可以到全國最小的伽藍廟祈福,可以撫摸那古老的牌坊。

但是,這次來,感覺古城變樣了,改造進程的大工地,老房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統一的立面統一的招牌。或許商業化在現代旅遊中難以避免,原本居住在古城內的居民也希望有更好的條件,但少了原來的韻味,漳州古城便也不複存在了,希望不會有那一日吧。趁著它還在,拍下些影像。

香港路上的這兩座明代石牌坊,是漳州古城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漳州牌坊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曆來聞名。清朝年間記載有地點、有名稱的牌坊,多達四百多座。雖經歷史變遷,至今保留下來還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區縣。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的石牌坊共有四座,在古城內的有兩座,香港路北段雙門頂明代石坊,即"尚書探花"坊和"三進宰貳"坊。

如果把時間倒退到400多年前的明朝,那是漳州人文鼎盛的時期。據漳州府志記載,在那個時代漳州出了330位進士,其中不乏狀元、榜眼、探花。那時的香港路,有一位叫林士章的南京禮部尚書。這一座尚書探花牌坊,便是在明朝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一生的榮耀以及取得的成就都刻在了尚書探花坊上。400多年的時間裏,這座石牌坊在香港路屹立不倒,成為漳州學子的榜樣。

離“尚書探花”坊幾十米遠有另一座“三世宰貳”坊,系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為南京吏部右侍郎蔣孟育及其父蔣玉山、祖父蔣相而立。正匾兩面分鐫“三世宰貳”、“兩京易曆”。慶幸曆經400多年動亂歲月,兩座牌坊上的雕飾都還清晰可見。坊上遍布雕刻裝飾,分別用陰刻、線刻、浮雕、鏤雕、雙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龍鳳、花卉、一飛禽、瑞獸、人物等,形象生動。不僅具有南方細膩繁縟的品味,而且融進北方粗獷剛毅的氣派,體現了漳州傳統藝術保存濃厚中原文化色彩與大膽吸收外來文化的特點。

建在巷頂上的伽藍廟,要不是前兩年本地人帶著來,遊客真的很難找到。跟兩座明代石牌坊同在香港路上,你需要抬頭才能發現它。小廟正好位於香港路上的“尚書探花”牌坊邊上,從牌坊下的石板路走過一人多寬的小巷口,再沿著木質樓梯,就進入了這個僅容一人轉身的小廟。只有3平方米,自然是沒有一般廟宇的主持等設置,據說都是由附近居民共同管理。

這座伽藍廟建於何時,緣何會建在此已無從考證,但幾百年來它默默的守護了古城的一方居民,也為古城平添了一分色彩。站在伽藍廟上方,望向古城,有種分不清是古代還是現在的恍惚之感,近處是400年的牌坊,參差不齊的老房子,遠處卻又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

憑記憶找到這個也是隱藏在巷子裏的燈謎博物館,不知什麼緣故在維修,而關於維修的公告在官方網站上都沒有看見,現場其實也沒看到,像我這種遊客不免失望。漳州燈謎藝術館,號稱“中華謎史第一館”,藏有三大鎮館之寶,謎聖張起南手書楹聯、謎賢高伯瑜捐獻的曆代燈謎古籍,以及陳日榮曆經七載精心創作的“國粹一號端硯”,尤其是端硯,其硯中藏硯、謎硯合璧的藝術特色是海內外絕無僅有的。希望早日能重新開放吧。

古城內除了建築,人文也是值得關注的。漳州古城內非遺集中,僅國家級非遺項目就有漳州木偶頭雕刻、布袋木偶戲、木版年畫、薌劇、錦歌、蔡福美制鼓、八寶印泥等7項。很慶幸,在古城內還有些商鋪仍然堅持著這些手工技藝,你可以參觀也可以購買收藏。

文廟對面的“花樣漳州”,是個比較集中的展示區,二樓有“非遺互動體驗區”,可以看到漳繡、剪紙等作品展示,也有詳細的介紹,是了解古城的一個很好的窗口。

漫步在古城內,也可以看到一些老字號店鋪,比如這家漳繡作坊,一針一線令人驚歎不已。這些才是古城的靈魂所在,希望能一直傳承保留下去。

古城內最大的建築,當屬文廟了,也是古城的核心區域。漳州文廟900多年來香火旺盛,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孔子後裔也曾居住於此,它是漳州文化發展的見證。現在文廟也是免費對遊客開放的,來這裏可以感受到古城悠久的歷史。

古城內的美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價位便宜,好吃實在,來古城覓食也是很多遊客最開心的事情。現在由於部分道路在維修,古城內的小吃店有的調整了營業時間,有的甚至任性地放暑假去了,能不能找到好吃的,只能靠緣分了。(強烈建議最好帶上本地人帶路哦)

1300多年的古城,在慢慢改變,或許過不了多久,古城就會變成另一種姿態,幸與不幸,誰也說不清,仍然希望改造過後依然鮮活如初,是那個令人回味的“唐宋古城、明清街區”。

漳州古城,一座被譽為“唐宋古城、明清街區、閩南韻味”的地方,千年歷史文化深厚,值得慢性細品!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