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遼寧鄉村旅遊新去處,北票上園大棗節,歷史文化美食之旅


2020年9月29日 - 旅遊小編 行影135 
   

旅遊達人,優質創作者

大淩河畔,原生態鄉村田園

上園鎮位於遼寧朝陽北票白石水庫附近,距離北票高鐵站不到一小時車程。小鎮以蒙古族風情、漁村文化、化石文化、大棗文化、紅色文化、詩詞文化為特色,打造成一個鄉村度假休閑的特色旅遊目的地。清晨來到大淩河邊,經過一場大雨的洗禮,洪水剛剛退去,河面上升騰起一層淡淡霧氣,籠罩在遠山和樹木之間,給畫面增添了幾分朦朧的氣氛。在十年九旱的遼西,這樣的青山綠水尤其難得,而上園鎮就坐落在這生態佳境之中。

吃在上園,白石漁村全魚宴

都說民以食為天,在上園鎮的旅程以一頓全魚宴開始,讓我們這些“吃貨”們大飽口福。來自白石水庫的新鮮魚蝦和當地農家菜做食材,魚頭、魚尾、魚皮、魚肚、燉魚、烤魚、炸魚鱗…做法獨特,一魚八吃,品嘗地道的遼西特色美味,這第一頓飯就吃嗨了。

白石水庫位於上園鎮溝口子村柳黃屯大淩河幹流之上,是遼寧第三大水庫,遼西第一大水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豐富的水產資源,結合這裏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柳黃屯打造成了遼西第一漁宴村---白石漁村。走進村裏,魚宴飯店一家接著一家。來白石水庫旅遊的,拍照的,路過的,都被吸引到這裏來品嘗河鮮,實惠又美味。

上園鎮歷史悠久,北宋時期這裏為黔州盛吉縣,金代為興中府黔城鎮。元初為北京路川州,後為懿州路川州,明初為大寧路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後隸屬泰寧衛。清代這裏先後隸屬卓索圖盟土默特右翼旗、塔子溝廳、三座塔廳、朝陽縣、朝陽府。在這片熱土上,誕生了遼寧農村第一個党支部,埋下了革命的種子,也湧現了眾多革命志士,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朝陽寺村,朝陽第一党支部紀念館記錄了那段歷史。

知青部落,關於青春歲月的記憶

在北票上園鎮,我們走進了知青部落,去感受一下父輩一代人關於青春和歲月的記憶。走進一間很普通的平房,裏面是典型的當地鄉村民居格局,長長的展廳,牆上的照片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照片上的人物雖然不知道是誰,卻有著典型的時代特征,把觀眾們一下拉進了那個紅色的年代。

不僅是照片,展廳裏的陳列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也向我們展示著當年知青的生活狀態,對於八十年代出生的我,這些只是在長輩的講述中才知道,並沒有直觀的感受和親身經曆,對於經曆過那段時光的父輩們,看到這些場景,更能勾起曾經的記憶,回想起當年的青春歲月,懷念那段難忘的年華。

如今的知青部落,已經成了懷舊體驗的熱門景點,特別是出生在五十年代的人們對這些最感興趣,因為這裏能激起他們的共鳴,翻起心底的故事,喚醒青春的回憶,飽含著歲月的味道。

知青部落不僅是懷舊回憶的地方,還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這裏的房子、院落是當地農家典型的樣式,特別是城裏人來到知青部落,看什麼都新鮮。走下台階還有一處觀景台,看大淩河靜靜流過,帶走了多少時光,又帶來了多少歡樂。

招牌特產,上園大棗不僅甘甜,背後還有故事

好山好水必有好物產,朝陽大棗在東北曆來很有名,而產自上園鎮的金絲王大棗則是朝陽大棗最高品質的代表。金絲王大棗不僅吃起來特別甜,在這背後還有一段故事。為了解金絲王大棗的來曆,我們來到了寶英傑金絲王大棗紀念館。

紀念館坐落在山坡之上,過去曾經是寶英傑家的老房子。正是這位勞動模範培育了金絲王大棗,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的大路。寶英傑是蒙古族,屬孛兒只斤氏,按照家譜追溯,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第33代孫。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遼西大地,喜歡鑽研的寶英傑做了一名林果技術員,因為負責的馬代溝大隊蘋果園連年豐收,成績突出,被授予省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後來寶英傑承包了山上的果園,經過細心經營,效益可觀,成了鎮裏第一個萬元戶,致富帶頭人,還被選舉為朝陽市人大代表,在種植蘋果園的同時,寶英傑居安思危,開始研究轉型其他水果,但一直沒有成功。直到90年代,一次外出的機會,他發現了幾顆特別甜的大棗,於是帶回來嫁接在本地山棗樹上。

利用山棗樹抗凍耐寒抗病適應性好的優勢,經過嫁接之後改良了品質,結出的棗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高,口感甜脆細膩,外觀飽滿,色澤鮮豔,因此寶英傑給這個大棗品種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金絲王大棗”。1998年,金絲王大棗誕生,因為突出的品質,當年就獲得朝陽金獎,成為朝陽地區最好吃的棗。

金絲王大棗一上市就受到了歡迎,供不應求,寶英傑在自家果園栽植了四萬多株棗樹。先富起來的寶英傑把金絲王大棗在全鎮推廣,免費為鄉親們做技術指導,提供接穗,還捐助公益30多萬元。為了大棗事業,寶英傑傾注了畢生的心血,終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他為鄉親們選育出優質的大棗品種,開辟了一條勤勞致富的新路。

如今的上園鎮棗樹面積已有2萬多畝,300多戶、5000多人從事著大棗事業,鎮裏成立采摘園30多個,年產鮮棗300多萬斤,總產值2000多萬元。上園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優質大棗基地。走進山上的棗園,大棗已經開始成熟采摘,滿樹的果實讓人看著欣喜,吃著甘甜,滿滿都是收獲的喜悅。

為了把金絲王大棗更好地推廣,這幾年上園鎮借助大棗采摘季搞起了旅遊節,把大棗推出去,把遊客請進來。結合水庫、漁村、民族風情、朝陽第一党支部紀念館,鳥化石自然保護區、古渡口、岩畫等自然人文資源和歷史遺跡,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民間故事基地,打造了紅色小鎮、金絲小鎮、化石小鎮、漁鄉小鎮、時尚小鎮五個特色品牌,成為遼西地區新興起的一處旅遊目的地。

花開鳥飛起源地,曾經震驚世界

在上園鎮炒米甸村四合屯,有國內唯一的鳥化石自然保護區,是全世界古生物研究學者的聖地。1996年發現的中華龍鳥以及後來發現的聖賢孔子鳥化石,顛覆了鳥類祖先是德國始祖鳥的說法。遼寧古果化石的發現,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把之前的發現時間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因此這裏被譽為第一只鳥飛起,第一朵花開放的地方。

在上園鎮境內,化石是很常見的東西,過去很多村民用帶著化石的石板建房子,搭豬圈,只是覺得上面的圖案好看,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才知道了化石的價值。這裏的化石包含的動植物無論在種類還是數量上都首屈一指,是一座世界級的化石寶庫。

村民會寫詩,村裏賽詩會,有文化的上園村

離開我們的住處,來到此次行程的最後一站上園村。上園歷史久遠,從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開始上園的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清代,蒙古貴族建朝陽寺上下院,民間俗稱上園。千百年來,傳統的工藝、習俗和民間故事在這裏流傳,讓上園成為文化的“聖地”。如今,在上園村我們看到了文化的一脈相承。

走進村口,首先看見一塊石頭上刻著“文化興村”大字。這是一座有文化的村子,聽當地人講,村裏很多人都會寫詩,每年村裏還舉行賽詩會,大家紛紛把作品拿出來交流切磋,這種氛圍在村裏已經延續了很久。

為了把文化村的特色進一步發揮出來,村裏新建了一千餘米的文化牆,把詩詞寫在了牆上,分為史話、詩情、非遺、歌舞四個板塊。我們一路走,一路看,字裏行間充滿了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熱愛,展現了上園鎮的人文歷史,滿滿的文化自信。

走在村中,我們看到道路幹淨整潔,每家每戶門前都有垃圾箱,還進行了垃圾分類。路邊不僅有綠化樹木,還種上了花,村民家院子裏也收拾得整整齊齊,村容村貌體現了文明程度,這個村子確實不一般。

兩天的行程很快結束,似乎還意猶未盡。北票上園之行,讓我們感受到豐富的資源物產、獨特的民風民俗和當地人火一般的熱情,這裏的風光清新自然,這裏的歷史厚重深沉,這裏的文化氛圍濃鬱,這裏美食甘甜香醇。與美麗鄉村邂逅,遇見即是美好。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