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在路上 | 桃坪羌寨 崇山峻岭中的神秘古堡


2020年10月12日 - c18小編 燕趙都市報 
   
燕趙都市報

這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的古建築群,享有「天然空調」美名;這裡,有著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築藝術,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築藝術活化石」;這裡,在時光的風雨中矗立了2000多年的古老民居,講述著一方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它,就是「東方神秘古堡」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羌語「契子」,位於雲南大理縣桃坪鄉,距大理縣城40公里,成都市區139公里。桃坪羌寨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的羌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爾瑪」,意即「本地人」,傳說是大禹的後裔。

民居

依山而居,累石為室

我們的車子剛進山口,便遠遠望見了兩座直刺雲霄、寶劍一樣的建築,隨行的大理朋友說,那就是羌寨中的地標建築——羌碉。

臨近中午,陽光送來了新鮮的氣息。寨中人或挑水打柴,或坐於石屋頂上,或在門口搓著苞谷,一切都像放慢的鏡頭,一頓一挫,緩緩前進。石巷深處清晰地傳來幾聲犬吠,將羌寨的那份自然與淳樸,淡泊與從容,漂洗得紋理分明。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傾聽著噠噠的歷史回聲,我們走進了羌寨的連綿畫卷。

與別處少數民族村寨不同的是,桃坪羌寨沒有建在群山包圍的平原之上,而是「依山而居,累石為室」。褐色的石屋順著山勢逐次上排,隨高就低,深淺自如,錯落有致,美觀自然。



  

古民居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石,先在地面上掘出兩米方形深溝,用大塊石片砌成基腳,再用黃泥作漿,膠合片石。石牆自下而上逐漸見薄,逐層收縮,重心向內,相互擠壓而得以牢固、安定。民居內房間寬闊,樑柱縱橫,一般有二至三層,下層為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上層住人,房頂壘有「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塊卵狀白色石頭)。屋頂結構層次由下至上,分別為主梁、椽子、劈材層、竹杆、黃刺、棕耙。

這種累石而成、頗具民族特色的民居,集數學、幾何、力學為一體,彰顯了羌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智慧。

寨民介紹,這些民居施工時不繪圖,不測算,不弔線,純系手工砌成,但卻結構勻稱,稜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別致,是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寨中所有民居均相連相通,外牆混砌以卵石、片石,斑駁精美;石屋還建有低矮圍牆,從中可以窺見遠古羌人居「邛籠」的生活習俗。

羌碉

狀如寶劍,直刺雲霄

桃坪羌寨的標誌性建築是寨中的兩座高大羌碉。遠觀狀如寶劍,雄渾挺拔,直刺雲霄,屹立於比肩走袂的村寨中,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震撼。在空曠的山坡上眺望羌碉,更有一種威嚴和肅殺之氣,腦海中頓時浮現出那首偉人之詞:「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徵得陳姓主人的同意後,我們登上了寨中一座羌碉。碉樓共有9層,高30米左右。羌碉當年主要起防禦作用,故而在建築上完全著眼於戰爭防禦的功能考慮。每層四方均設有射擊窗口,四季敞開,便於樓里的人探視外觀,射殺外敵。樓頂設有「鍾孔」,其功能和烽火台類似——古時一旦有外敵入侵,人不出樓即可敲鐘報信。

站在羌碉樓頂的平台上縱目四望,全寨景象悉入眼底:遠山如黛,鬱鬱蔥蔥;坡上民居如隱居林間的智者,質樸,厚重;民居錯落排列,間以潺潺溪流,沿坡鋪展開來,恰似一幅巨大的油畫,景象清晰,生機盎然,美得令人嘆為觀止。

水網

縱橫交錯,水量豐沛

清澈的雜谷腦河水從桃坪羌寨前淙淙流過,給羌寨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自豪。羌寨廣場上塑有「大禹治水」雕像,據寨中老者介紹,當年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後,著手治理華夏水患,民間至今流傳著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傳說大禹就岀生於羌寨所在的川西北地區。



  

正因如此,寨中人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們走在寨中的石板路上,耳邊一直響著叮咚的水聲,縱目四望卻又尋不到水源。

經詢問得知,羌寨的水源來自寨中設施完善的地下供水系統:水源引自遠處的雪山,經過羌寨地下的暗溝,在寨內形成縱橫交錯的地下水網,全寨人因此吃上了「天然自來水」,水量豐沛且極為方便——揭開自家院中的地面石板,就可以從引水暗渠中取水。

縱橫交錯的水網,不僅方便了生活,還有消防、調節室溫和濕度等作用。一旦發生戰事,地下水網還可以成為逃生的暗道。古老民族的智慧,由此可見一斑。

巷道

各有「套路」,如入迷宮

羌寨中的巷道也是寨中一奇。古代村寨多採用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築形式,而桃坪羌寨卻一反傳統,築成了以羌碉為中心的8個放射狀出入口,又與13條甬道織成了四通八達的路網,成為全寨的「經脈」。寨中人進出自如,暢通無阻;而外來人卻如入迷宮,不辨東西。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通道雖然七歪八扭,卻各有「套路」,寨民沿著通道可以迅速回到自己家或者到指定的人家。通道各處均設有射擊暗孔,一旦發生戰事,通道里可以伏兵,又可以馳援,還可以通道為掩體,向外射擊。

神奇的路網、水網、房頂,構成了羌寨內地上、地下、空中立體交叉的交通網絡和防禦體系,高超的設計與建築格局,引得海內外專家、學者、遊客慕名而來,一探究竟。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唯有迎風而立的羌碉和民居在歷史的滄桑變幻中默默守望,像極了羌族人民,豪氣內斂,質樸淡然。流連於寨中那一面面石牆,迷宮般的巷道,蛛網般的地下水道,以及廣場上矗立的圖騰柱,無不讓人感到有一種英雄豪氣,在天地間縱橫馳騁……

(燕都融媒體特約撰稿 錢國宏 文/圖)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