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0

地震後為什麼經常會下大雨?震後的大雨有科學依據嗎?


2021年2月08日 - c20小編 星辰大海的種花家 
   
星辰大海的種花家

一直以來就有個說法,地震後就會下雨,也有一些文章詳細分析地震後為什麼會下雨,分析得頭頭是道,似乎地震後下雨就成了慣例,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地震後下雨的理由

支持者的理由挺簡單,因為汶川和唐山大地震後都出現降雨,甚至暴雨,而且歷史上記載的一些強震之後也出現了下雨!會下雨的原因分析也挺有道理,不妨來看看支持者認為有哪些因素!

水汽飽和度增加:90%以上的都是構造地震,這是板塊運動導致的邊緣和板塊內部形成斷裂帶,形變累積後的突然斷裂,就會形成大地震,因此它會釋放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會導致震中附近大量水汽蒸發,增加了空中的水汽飽和度。

凝結核增加:大地震會揚起大量的粉塵,山體滑坡和房屋倒塌,都會使這些粉塵揚起進入大氣層,而隨著地面蒸發量的增加,這些氣溶膠會隨上升氣流進入雲層,為水汽凝結提供了大量的凝結核,當凝結的水滴碰撞形成更大的液滴,上升氣流再也無法托住水滴時,降雨就發生了!

人工增雨原理

其中一個作者還稱森林大火也是被一場大雨澆滅的,這是因為由於叢林大火形成的灰塵和熱量進入高空之後遇冷,只要遇到足夠的水蒸氣,就會凝聚成水點,形成大片的積雨雲,末了形成降雨落下來。



  

聽上去好有道理哦,簡直難以反駁,那麼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地震後下雨的偶發性

我們逐一分析下上述幾點的合理性,首先是地震釋放能量,這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一場8級地震相當於10億噸TNT當量,實在是太驚人了,但這些能量有多少是以熱量方式散發的呢?地震不像火山噴發,它的將地幔的高溫直接帶向了地表,這是因為它有一條岩漿管道,可以將能量從地幔帶向地表!

但地震不會,它以地震波(橫波和縱波)的方式釋放能量,假如要說這些地震波不會產生熱量那肯定是不對的,就像一條彈簧反覆壓縮釋放,它會變熱,但地震波時間非常短,和地震釋放的能量相比,熱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再有就是震區的氣溫並沒有增加,這個地震熱量釋放導致蒸發量增加下雨是無稽之談。

凝結核增加有科學性嗎?

這還是有一些合理性,確實會揚起大量的灰塵,無論是山體塌方或者房屋倒塌,這是必然的,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這些灰塵的顆粒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它們可能無法長期停留在空中,相對而言不如形成霧霾的顆粒能比較長期停留,適合成為雨滴凝結核,不過從凝結核這一點來看還是比較符合雨水的成因的!



  

比如現代人工增雨的操作,一個是降低雲層溫度,另一個就是給雲層增加凝結核,讓其小水滴增加碰撞機率,提早降雨!

另外一個森林大火被雨水澆滅更是畫蛇添足,畢竟在一個地區形成降水是一個自然過程,而大面積的火災形成的上升氣流,其實很難形成降雨,反而會將讓積雨雲失去降雨條件,比如去年開始到今年2-3月份才漸漸熄滅的澳洲森林大火,燒了快半年!雨季來臨才得以熄滅,確實是大雨澆滅的,因此澳洲每次的森林大火都是雨季安穩半年,旱季又開始燒起來!

火災後的樹木恢復了生機

為什麼會有震後下雨的感覺?

這應該和地震前有先兆一樣的選擇性記憶而已,震後是否下雨和當時前後的天氣走勢是有關係的!地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球物理過程,伴隨著地磁的劇烈波動以及地下部分氣體的釋放,甚至可能出現閃電和傳聞中的地光,當然這些仍然值得商榷,它肯定對大氣產生了一些影響,但具體的影響過程又是怎麼樣的,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謎!

而震後是天晴還是下雨,其實是一個二選一的結果,大家記住了下雨卻遺忘了天晴,也許下雨給人的記憶更為深刻,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連綿的陰雨和悲傷的往事是聯繫在一起的,可能這就是我們對震後下雨印象特別深的原因!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