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1

從何小曼到何小萍:馮小剛和嚴歌苓的距離


2017年12月30日 - c21小編 勞月夜聊 
   
勞月夜聊

何小曼是嚴歌苓小說《芳華》的主角,但到了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中,何小曼變成了何小萍。在電影上映之前,我就從各種前期宣傳中知道了,電影中的劉峰、林丁丁、蕭穗子、郝淑雯都和小說中基本一致,唯獨何小曼變成了何小萍,百思不得其解。看完電影之後,我依然搞不明白,為什麼要改名字?所有的採訪中,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沒有說到這個問題。於是我只好自己揣摩。

確實,在電影《芳華》的幾位主要人物中,也只有何小萍做了較大的改動,但很遺憾,我以為這個改動非常失敗,使這個人物完全立不住。

在小說中,何小曼來自上海,出生於文人家庭,一個「曼」字就能說明問題。她的父親因為「右傾」最終自殺,於是何小曼跟著母親嫁入繼父廳長大人家,在這個家庭里受盡屈辱,不得不參軍來到文工團。沒想到在文工團里依然被人欺負,為了一點小小的裝病被「發配」到衛生所。

在電影中,何小萍變成了鄉下來的女兵,被繼父當作累贅甩了出來。因為不合群的性格,她受到排擠,被巨大的孤獨感包圍,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人。

一眼看去,很明顯地感覺到小說中的人物設計更為合情理,為最後的悲劇結局打下了基礎。就連那個因為餿味使男演員不肯和她合作的情節,在電影中也被改得不倫不類。小說中的何小曼長著一頭茂密的濃髮,遺傳於她的親生父親,她捨不得剪,在酷暑盛夏往往因為汗水浸漬變得有股餿味。可到電影中,卻變成何小萍洗澡不勤有餿味。這根本就說不過去,同樣的條件,怎麼可能獨獨何小萍有餿味?而偷軍裝拍照片的情節是電影加上去的,同樣也很難說得通,不可能參了軍沒軍裝。諸如此類的人物和情節上的改動使電影《芳華》硬傷多多,與小說原著拉開了距離。



  

說完人物,我想說馮小剛和嚴歌苓創作《芳華》的動機。這從電影和小說的英文名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小說《芳華》的英文名是You Touched Me,直譯是「你觸摸了我」。電影《芳華》的英文名是Youth,直譯是「青春」。一個是寫那個年代的人性扭曲,一個是懷念曾經的青春年華,於是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就呈現出極大的不和諧。



  

馮小剛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參軍的,曾經在部隊文工團當過美工,所以他帶著強烈的懷舊心理,要求同為文工團舊人的嚴歌苓一起來創作一部反映那個時代部隊文工團生活的電影。但嚴歌苓雖也出身於文工團,卻和馮小剛是兩類人。嚴歌苓寫過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灰舞鞋》,講述的是15歲的舞蹈演員小穗子愛上22歲的排長邵東俊,最後遭到拋棄的故事。這其實就是嚴歌苓當年在成都軍區文工團真實的遭遇。《芳華》是《灰舞鞋》的後傳,以小穗子的口吻講述文工團里的另一個故事。兩部小說都是借文工團故事寫那個時代的人性扭曲,與簡單的青春回憶南轅北轍。所以,當馮小剛要據此拍一部部隊文工團的「青春之歌」時,分歧就是必不可免的了。

由此我們再擴大開來分析,嚴歌苓是偏重於人性反思的作家,尤其是她的一系列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如《穗子物語》、《灰舞鞋》、《拖鞋大隊》等,取材於她少年和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具有明顯的自我認知和道德批判意識,除了作品中的自己(小穗子、蕭穗子)之外,滿篇都是惡劣低俗的小人。小說《芳華》中這種優越感尤其強烈。而馮小剛擅長於拍攝無傷大雅的都市喜劇,對人性的深度分析和解剖,不是他的特長。他的幾次藝術片或者非喜劇商業片嘗試,都引起評論界和觀眾的強烈分歧。這次的《芳華》雖然票房業績不錯,攀上了10億元大關,但也引發較大爭論。姑且不論成敗,至少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看出馮小剛與嚴歌苓的距離,他們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車。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