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除了雜交水稻和青蒿素,50年前的生物還有什麼?


2021年6月13日 - 生物小編 biokiwi 
   

biokiwi

最近,因袁隆平先生的離世,55年前的雜交水稻研究被人們提及;而幾年前諾貝爾獎的頒布,也讓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再一次被世人熟知。殊不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那個年代,還有一項生物學成就舉世矚目,以至於1966年諾貝爾獎得主的英國生化學家約翰·肯德魯,在訪問中國時曾表示,這是(當時)英國最知名的中國科學成就

而這一切,都要從1965年9月17日, 那個普普通通的星期五說起。

那一天,年輕的科學家們早早來到了上海市嶽陽路320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實驗室裏,杜雨蒼、龔嶽亭等人緊張地圍著一個操作台,觀察著桌上的小白鼠。

這只小白鼠剛剛完成注射,注射進它體內的,是來自上海生化所和北京大學的三個研究團隊、二十多位科學家,耗時七年合成的牛胰島素結晶
。過去歐美科學家合成的胰島素結晶,進入小鼠體內後都毫無反應,起不到原有的效果。

此時,完成胰島素A鏈和B鏈重組的科學家鄒承魯坐在隔壁房間,焦急地等待著實驗的結果。

成敗在此一舉。

七年努力舉世矚目

七年前,也就是1958年,新中國成立的第九個年頭,為了響應國家發展科學事業的號召,獻禮國慶十周年,上海生化所決定做一個有分量的項目——人工合成蛋白質

為什麼要合成蛋白質呢?革命導師恩格斯說過: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蛋白質的確重要,但是合成蛋白質難度非常大,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如果中國人能合成,那必然舉世矚目。

大的方向確定了,有那麼多蛋白質,究竟要合成哪一種呢?其實,在中國科學家的心裏早就有了答案——胰島素

為什麼胰島素會成為天選之子呢?

胰島素的一級結構 | 圖源:Sun Y, 2015.

首先胰島素很小,只有51個氨基酸
,合成難度相對比較低;同時它也是當時唯一一個已知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質
。而且在當時,要得到胰島素只能從動物采集,但采集的效率不高、且含量極低。所以,胰島素就顯得十分珍貴,如果能人工合成會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的困難——中國科學家們沒有合成蛋白質的任何經驗
各種生化試劑材料極度匱乏
,而且胰島素的兩條鏈(上圖所示的A鏈和B鏈)還可能會隨機拼接
,影響最終的結果。也正因為這些麻煩,當時的國外科學家都覺得難以實現。

但是中國科學家沒有輕易放棄——對於胰島素含有的17中氨基酸,八個研究單位新建工廠自己生產。而對於合成胰島素的最大難關——A鏈B鏈的重組——也在鄒承魯團隊的攻關下被順利解決。

年輕時的鄒承魯 | 圖源:Wikipedia

另一方面,胰島素兩條多肽鏈的合成,也在紐經義團隊和北大-有機所團隊的努力下依次實現,至此,胰島素合成的幾個關鍵問題也都被陸續解決。

再把時間撥回1965年9月17日,鄒承魯團隊的杜雨蒼,和紐經義團隊的龔嶽亭,將合成的牛胰島素結晶注射到小鼠體內,並開始緊張等待實驗的結果。

牛胰島素結晶

小鼠開始抽筋跳動,發生了顯著的驚厥反應——這也昭示著,經過七年的漫長努力,中國成功合成了人類首個在體外具有完整結構的功能性蛋白質

“整個實驗室在場的人們都開始歡呼起來,情不自禁地擁抱慶祝,那實在是一個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激動時刻。”當時的龔嶽亭回憶到。

小鼠實驗成功的場面,右2杜雨蒼,右3龔嶽亭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主席阿爾內·蒂塞利烏斯來中國訪問時,適逢中國爆炸第三顆原子彈,他說:“制造原子彈是可以從書本上學到的,但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卻不能。”

合成生物學的突飛猛進

胰島素人工合成的巨大成功,也昭示著紐經義、鄒承魯、杜雨蒼等年輕的中國科學家,已經打開了現代生物學一扇全新的大門:合成生物學

所謂合成生物學,關鍵就在於“合成”二字,傳統的生物學都以“觀察”為主,我們去觀察動植物,觀察生物體內組織細胞的活動,觀察生物化學反應,而合成生物學則是要“翻身做主人”——我們要合成生物分子,合成生物器官,甚至合成生命

人工胰島素就是合成蛋白質的重要一步。,但很遺憾,後面的歷史發展使得我們生物科學水平暫時落後於其他國家,錯過了生物學突飛猛進的那段時期。

合成生物學的構想 | 圖源:nature communication

20世紀中葉,人類對DNA和遺傳物質的進一步了解,促使了21世紀初基因工程
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開始嘗試改造各種生物來合成燃料、材料、藥物,比如通過細菌來合成各種可降解材料,以及像是本來需要從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等藥物。

又或者可以從無到有合成一個全新的基因組
,實現生命的創造:比如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成功創造的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生命結構——通過將人工合成的DNA基因組導入支原體中,再複制分裂,形成了完全人為設計的生命體。

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人造生命Syn3.0 | 圖源:Hutchison C A, et al. 2016.

略顯遺憾的是,在合成生物學的開端,缺少了中國,那個最開始實現了蛋白質合成的重要成員。

中國自己的合成生物學

但正在經曆改革開放,快速進入世界發展大潮的中國科學家,很快就意識到了合成生物學的重要性——它是繼DNA發現、基因組測序之後的第三次生物學革命
,我們可以將生物學轉化為工程學的成果了。

21世紀開始世界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曆程

| 圖源:趙國屏, 2018.

21世紀的中國科學家,仍然有著1958年時敲定人工合成胰島素的那種心懷壯志,創新進取的精神與激情:十幾年來的不斷前進,中國合成生物學的步伐也在逐漸加快。

每年上億資金的投入
,力求開發出生物燃料、生物材料、生物藥品等生物制品,來滿足14億人口的需求;

我們合成生物學的技術也逐漸走向世界領先,合成酵母染色體,合成病毒並實現滅活疫苗的構建
等等。未來合成真核生物生命指日可待;

在去年的新冠疫情中,中國優秀的合成生物學幫助我們設計了DNA探針
,像是追蹤器一樣准確地檢測病毒;此外,合成生物學技術,還可以用來幫助尋找合適的藥物
或者設計開發高效的疫苗
,幫助人們抵抗病毒侵擾。

我們,已經重新回到當初那個實現舉世矚目成就的地位,甚至應該說,早就超越了那個時代,實現了更大的突破與飛躍。

科技立國,我們從人工合成胰島素,再到現在合成生物學的高速發展。不僅讓中國重新回到世界科技舞台,多樣的應用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張先恩老師所說:“中國的合成生物學,正如蓬勃朝陽,蒸蒸日上。”

參考資料

Sun Y. The creation of synthetic crystalline bovine insulin. Protein & cell, 2015, 6(11): 781-783.

鄒承魯, 對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回憶. 光明日報.

張佳星, 七年堅持不懈!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科技日報.

張先恩:中國的合成生物學,正如蓬勃朝陽,蒸蒸日上. 中國科學院院刊.

趙國屏.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人民日報.

張先恩. 中國合成生物學發展回顧與展望. 中國科學: 生命科學, 2019, 49(12): 1543-1572.

Pei L, Schmidt M, Wei W. Synthetic biology: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in China.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11, 29(6): 804-814.

Fernau S, Braun M, Dabrock P. What is (synthetic) life? basic concepts of life in synthetic biology. Plos one, 2020, 15(7): e0235808.

Hutchison C A, Chuang R Y, Noskov V N, et 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minimal bacterial genome. Science, 2016, 351(6280).

掃碼回複“胰島素”

讓這個人拉你進群

一起聊聊合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