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歐洲宇航員:為何中文那麼難?美國:為何天宮空間站越封鎖越強?


2021年6月18日 - 歐美小編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百家榜創作者,星問答計劃創作者

BBC FUTURE在2018年6月27日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Why Europe’s astronauts are learning Chinese”(為什麼歐洲的宇航員都在學習中文)?

而答案很簡單,因為全球載人航天大國中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以外,現在又有了強大並且後勁十足的對手:中國!

而在6月17日,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帶著神舟十二號飛船,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成功送上了我國未來即將常駐的天宮空間站,他們將執行為期三個月的任務!

越封鎖,越強大!

1990年代初期開始籌備,並且從1998年正式開工建設的國際空間站,最初時拒絕中國參與似乎可以理解,因為當年的中國並不能為國際空間站提供多達的幫助,反而有可能從空間站的建設和運營中學到很多經驗!

但在2003年開始,中國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登上太空!此後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突飛猛進,不僅空間對接、太空行走等一個個難題都被攻克,此時的我國非常希望能參與空間站項目!

但2011年的沃爾夫條款直接以降維打擊的方式,禁止NASA與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任何聯合科學活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技術交流,所以中國不僅在國際空間站之路,而且在於NASA的任何深空探測合作直接被封死!

當然這樣的封鎖並沒有打擊到我們,畢竟一直以來都是自力更生,而早已開始的空間站計劃也加快了建設進度,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連續運行兩年,刷夠了戰績後於2016年退役!

不僅在載人航天領域,還有月球探測上,從2007年就開始的環繞探測器嫦娥一號,嫦娥二號,以及登陸虹灣的嫦娥三號,震驚全球的在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著陸的嫦娥四號,還有采樣後雷霆返回的嫦娥五號,任何一項成績都足以傲視蒼穹。

除了月球探測外,2020年7月23日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10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在環繞探測了3個月後與5月15日成功著陸與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

2021年4月29日成功發射的天和號核心艙,5月29日發射貨運飛船天舟二號,6月17日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將三名航天員成功送入天宮空間站!未來將在2-3年內建成一個80-100噸的常駐空間站!

美國有很多政客都無法正視中國的崛起,一直都認為中國科技都是竊取西方技術,所以不遺餘力地將中國排除在西方科技俱樂部之外,特別是美國最引以為傲的高科技行業!比如芯片制造於航空航天領域,封鎖從來都是毫不留情!

但中國航天做到了西方不想看到的樣子,全球唯二的空間站已經與國際空間站同高度運行,火星探測每天都在傳回數據,而月球背面的探測器仍然在正常工作,請問在全方位突破的國家中,除了中國還有誰?

天宮空間站,操作界面究竟是中文還是英文?

你猜歐洲宇航員為什麼要學中文?還不就是為了應付未來中歐的空間站合作?有很多朋友認為為什麼不用英文,那是全球通用語言!但其實美國主導的空間站用英文界面,俄羅斯自己的飛船和早期的空間站用俄文,我們中國的空間站用中文有問題嗎?

其實中文界面還是任務執行的需要,因為在緊急狀態下沒有什麼語言會比母語反應更快,因此不會造成任何遲疑的一定是母語,而這就是我們是用中文的理由!

《地心引力》中女主好不容易逃到了中國空間站上,卻對中國空間站以及返回飛船一連串的中文操作界面傻眼了!但這到底和中國真正的神舟系列飛船上是否有共同之處,暫時只能無可奉告。

如下為各個公開的軍用飛行器與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操作界面的照片,至於神舟系列飛船和空間站操作界面,暫時還屬於機密級,即使有也不敢發!

梟龍戰機的座艙左側操縱杆位置照片

俄羅斯圖-160操作面俄文指示

早期聯盟號飛船操作界面

所以這中文操作界面非常有親和力,一看就知道是幹啥,當然你得了解背後的邏輯,並不是知道中文就能操作!不過對於歐洲宇航員來說,他們並不擔心這個問題,主要是界面上的方塊字實在是不認識!

歐洲宇航員:中文真的好難

2018年6月份,BBC記者理查德·霍林厄姆采訪了正在中國參與學習的德國ESA宇航員馬蒂亞斯·毛雷爾(Matthias Maurer),當時他正在中國煙台參與生存訓練!

“這真是太棒了,太放松了,”德國歐洲航天局 (Esa) 的宇航員說。“我漂浮在救生筏上,仰望天空——我只需要一些音樂,它給我一種在夏威夷度假的感覺。”

“我們一起訓練,中國宇航員和我們住在同一棟樓裏,分享同樣的食物,這是一次非常讓人激動的經曆,”毛雷爾說。“感覺就像是一個家庭的一部分—這和在休斯頓的訓練完全不同,在休斯頓我租了一套公寓,只有在兩三個小時的培訓課程中才能見到我的美國同事。”

“中國宇航員甚至與我們一起度過假期,他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毛雷爾說。“當我們住在那裏時,我們感到大家都非常熱情,非常自然地融入了他們的大家庭。”

毛雷爾稱中國的飛船空間要比聯盟號更大,他很驚訝飛船內居然還裝備了橡皮艇,而且寬大的空間甚至可以在艙內穿上宇航服。

與他一起學習中文的還有法國宇航員Thomas Pesquet,大家都承認,這個中文實在有點難,有些超出意料!毛雷爾對BBC記者稱,任何一個國家的宇航員想要搭載中國的飛船,都可以通過聯合國聯系中國。

中國已經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簽署了一項協議,向國際研究開放其新空間站,而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宇航員已經領先了!

延伸閱讀: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究竟哪個先進?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寬109米、長73米、高20米、重達419噸、內部容積916立方米龐然大物,中國天宮空間站即使建設完畢,也只有80-100噸,因此從總質量上來看天宮空間站並不占優勢!

但中國空間站有後發優勢,比如天和核心艙長16.6米,直徑4.2米,重約22噸,比國際空間站上的任何一個艙都要大,而太陽能電池選用的是雙自由度柔性砷化镓太陽能電池翼
,不僅光電轉換效率超過了30%,供電能力也更強,未來建設完成後將達到100千瓦功率(如此龐大的國際空間站也只能提供110千瓦)!

另外更優秀的是天和核心艙裝備了LT-100霍爾電推系統,這是離子發動機的一種,具有比沖極高,燃料非常節省,每年燃料使用比國際空間站降低一個數量級以上,貨運飛船的壓力大減!

另外千萬別小看天宮空間站不到100噸的體量,但國際空間站400多噸也只有31個科研機櫃,100多千瓦的供電功率,而天宮空間站建成後將完全不輸於國際空間站:

天宮空間站有三個對接口,26個艙內載荷機櫃裝載空間,67個中小型艙外載荷接口,還有3個艙外大型載荷掛點,1個擴展試驗平台掛點,供電功率可達100千瓦,後續還可以擴展到180噸,實現2核心艙+4實驗艙,屆時的實驗能力將是國際空間站的2倍!

天宮空間站唯一的落差是桁架結構,這個我國的火箭無法運送這種結構,而國際空間站由此可以讓全部太陽能電池無遮擋地運行,我國分布在各個艙段的太陽能電池在某些角度可能會有遮擋!

僅此而已!未來的天宮取代國際空間站,這是時間問題!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