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波蘭斯基告訴你,成為一個殺人犯,分三個階段》 抽屜電影 對於事物的多面性,相信很多人都會理解,因為任何一件東西或者是事情,每一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你的判斷大多數的時候是來源於你的價值觀。你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會左右你的判斷,至於你判斷的正確有否,價值觀不會在意,他在意的只不過是你的判斷過程中,引用了百分之多少的價值觀內涵。 莎士比亞對於這個論斷很是贊成,因此,才會有了「一千個人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法不同,也就是價值觀不同,對於一件事情的認知自然會產生偏差。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寄希望於第三方,而這樣的大環境下,法官的誕生就很有必要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才有理。這需要一個跳出來的第三方進行判斷。要保證整個過程完全的公正透明,這個第三方一定是沒有其中任何一方有著利害關係的。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對於這樣的第三方保有一種期許,期許公平,期許能夠最大程度的公正。 如果單純由其中的某一方占據上風,那麼故事的腔調就會變了。一旦某一方或者是某一個觀點占據了主導地位,即使是沒有錯誤的一方也會逐漸地被偏離。犯錯在所難免,而引導者才會最讓人膽寒。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被逐漸引導了的殺人案,一個被逐漸逼迫,從路人轉為「殺人犯」的故事。 《不道德的審判》原名《死亡與處女》,原名是舒伯特的一首曲子。而《不道德的審判》或許更貼近故事一點,畢竟,那首曲子容易將觀眾的注意力導偏。這是一部怎樣的故事片呢。一個曾經受過傷害的女人,他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最高法院法官的妻子,某一天的雨夜,法官因為車子拋錨而搭乘鄰居的車回家。鄰居回家後發現法官的備用輪胎拉下了。他趕忙為法官送了過來。 因為停電,法官邀請鄰居喝點東西。兩個人的對話被女子聽到了,她隱約覺得這個鄰居是曾經侮辱過她的醫生。於是趁兩人不注意,他開走了鄰居的車人,然後返回家中綁架了鄰居。一開始法官很詫異,後來隨著故事的深入,女子不斷地說服了法官相信自己,最終法官開始癲狂了。一個陌生人就這樣被變成了殺人犯。 第二天,天快亮了,兩個人帶著鄰居來到了懸崖邊,三個人對視之後,故事中斷了,幾天之後,鄰居帶著自己的孩子在歌劇院與法官兩口子相遇了。故事完。 羅曼波蘭斯基大家都很熟悉,這部作品對於觀眾來說充滿著張力。畢竟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三個演員的爆發力才是最重要的。這對於演員演技的考驗尤為重要。梳理一下故事大家就可以知道,將一個人逼瘋大概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第一階段,那就是懷疑。在這個階段里,我們一直在聽女子講述著自己之前的經歷,至於說經歷到底是真是假,我們不明白。但是我們可以去判斷女子自身的狀態,轉而用狀態去判斷女子的故事是真是假。這是第一階段。此時的丈夫對於妻子的認知是跟觀眾一樣的。他不是很相信妻子的所言,更多的時候覺得妻子瘋了。而鄰居沒有說話,因為嘴被堵住了。 第二階段,故事漸漸的發生了轉機,而這種轉機對於鄰居來說非常不利。丈夫因為第一階段的懷疑,使得第二階段一開始就往不利的方向發展了。妻子此時非常敏感,而丈夫的所作所為更是加重了這種敏感。妻子不斷地哭訴,丈夫此時的意志也開始動搖,鄰居開口說話更是將天平推到了妻子的那一邊。占據了不利地位的丈夫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局面開始失控。再沒有人用一種公正的方式來控制整個局面的時候,妻子可以開始一言堂了。丈夫開始了傾斜。鄰居命懸一線。 第三階段開始結尾了不公正的審判逐漸地變成了不道德的審問。丈夫完全被妻子操縱了。這個時候妻子說了一句話,即使他不是曾經的施暴者,那麼他也是一個倒霉蛋。這句話已經說明了鄰居是無辜的。但是妻子此時並沒有收手。而是將自己的計策變得更加萬全。讓鄰居錄像,然後跟丈夫合夥將鄰居帶到了懸崖邊。此時天亮了。故事也走向了終點。這個時候暴風雨過去了,三個人恢復了冷靜,故事此時戛然而止。導演開始讓我們迷惑了,而本片最後一幕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點睛之筆。 多年以後的羅曼波蘭斯基拍攝了同樣的題材《殺戮》,而程耳導演也有著類似的的故事《第三個人》喜歡的朋友可以對比一下,這幾部電影都在為我們講述同一個局面,逼瘋一個路人,究竟分為幾個階段。 《羅曼波蘭斯基告訴你,成為一個殺人犯,分三個階段》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羅曼波蘭斯基告訴你,成為一個殺人犯,分三個階段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