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究竟用了什麼辦法,讓秦國迅速立信於民?》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曾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 也就是說如果人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做生意沒有誠信,就不會興隆。國家沒有誠信,早晚會衰亡。 大秦帝國崛起前,也是國內立法不明,說好的當兵致殘有賠償,結果賠償不到位,一文錢也沒有給。導致當時老百姓都不願意參軍,久而久之,戰鬥力衰弱不說,國力日漸衰落。 這時候秦朝的統治者就力求改掉這個局面,想要變法,創新,國富民強,就找來當時的改革家商鞅。 這商鞅經過一番調查後,決定先從秦國立信於民開始,那麼怎麼才能快速的立信於民呢?商鞅用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解決了國家失信於民的事情。 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讓人在城南門口放了一塊大木頭,並說明如果有人能把這塊木頭從城南門搬到城北門,就獎勵十金。十金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十斤銅吧,但是那在當時也是相當大的一筆財富了,一開始老百姓都被秦國以前的不作為嚇怕了,心想打仗斷了腿,殘疾了都沒有人管,僅僅搬個木頭就給這麼多錢嗎?沒有人信這個是真的,正准備一哄而去,商鞅見狀,把獎勵由十金提高到五十金,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一個人站出來了,他用盡力氣把木頭從城南門扛到城北門,商鞅說話算話,真的給了這個勇士五十金,到這裏,看熱鬧的老百姓才恍然大悟,原來官府確實沒有糊弄他們,官府原來也可以信的。 這一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卻蘊含著很深的道理。如果商鞅不先取信於民,那麼他以後的改革之路將會萬分艱難,畢竟沒有老百姓的辛勤耕種,哪有國家的糧食收入呀!自古以來,國與民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國安則民富,民富則國強,只有國家取信於民了,老百姓才願意心甘情願的為國家付出。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這句至理名言,為何能流傳至今,是有道理的。一個國家尚且如此,反觀現在國家大力提倡誠信,對待那些已經失信於人的個人,采取了一系列高壓措施,強迫他們建立自己的誠信,但是即使這樣,有的人仍然對於誠信這個事情不屑一顧,仍然我行我素。對於這種毫無誠信的人而言,小編只能說,有他們後悔的時候。 所以今天通過這個小故事,我們更加了解到一個人誠信的重要性,一個國家誠信的重要性。 因為從古至今,”信義“都是很重要的。 謹以此故事共勉! 《商鞅究竟用了什麼辦法,讓秦國迅速立信於民?》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商鞅究竟用了什麼辦法,讓秦國迅速立信於民?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