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類臉譜:清廷重金培養的一群精英,最後卻棄之不用》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八十):眼界決定境界。 同治十一年的盛夏,漸露頹勢的大清王朝,廟堂之上彌散著焦躁的氣息。在緊鑼密鼓的一番准備後,30名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孩子將乘坐輪船由上海出發,他們將橫跨廣袤的太平洋,在舊金山登陸。在原計劃中,這30名孩童將在這個新興的工業國家學習生活達15年之久,所耗用的重金將由清廷承擔,但回國後要服從清廷統一安排工作,不得私自決定去留。這是清朝歷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學生,去向當時清廷達官顯貴們一直所不齒的“蠻夷”學習。 早在鹹豐十年,從耶魯求學歸國的容閎先是向洪仁提出組建新式軍隊、設立武備學堂以及海軍學堂等建議,同時建立有效能的廟堂機制以及推行教育措施,並提出派遣留學生到西方學習新思想、新技術的設想。但在看到太平天國的一團亂象之後,轉而到洋行工作的容閎因為機緣巧結識了中興名臣曾國藩,開始和清廷合作,其中關於清廷斥資重金派遣留學生赴美求學的提議,被曾國藩敏銳地察覺到重要性,雖然花費重金但是可以給清廷培養一群自己的精英,相比於央求洋人交出他們的技術,自然屬於上策。 曾國藩當即聯合李鴻章等人上書表示:“仿效西方的成功之道,最緊迫的是應當選拔聰穎子弟到海外留學,以實現逐步自強的夙願。此乃創世之舉,古今未有之事。”清廷當即下旨訪選各省聰穎幼童,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求學。其後每15年為一期,按期分批回國。之所以選擇兒童,一方面考慮到他們學成之日,不過三十上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朝廷。而另一方面,小孩子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又要好得多。 然而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幾乎沒有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遙遠的美洲學習,在當時人們的心中,科舉考試仍然是學習的正途,所謂的西方科學,不過是蠻夷奇技。所以費力招到的30個孩子中沒有一個是達官貴胄子弟,他們大多出身於貧苦之家,大膽地選擇了這一困難重重之路。但回報總是和風險成正比的,一共120名兒童成才的比例也很高,至少有50名幼童其後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耶魯、哈佛之類的名校更是超過30人,這些孩子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中國人的學習力與創造力。可惜的是目光短淺的清朝保守派看到留學生越來越多地學習西方文化,害怕他們喪失了對清廷的忠誠,於是中途下令把他們召還回國。 當時很多人的學業才剛剛進行了一半,在回國之後,這群清廷耗費重金培養的精英,反而失去對清王朝的信任,他們被關押在學堂裏限制出入,然後又被胡亂地分配走,或是任其自生自滅,棄之不用,曾經的一腔年少報國志,下場卻頗為悲涼。但是在清朝傾覆後,這批曾經的留美幼童,在北洋王朝卻湧現出近50位各行業的傑出人物。達官顯貴如袁世凱的心腹唐紹儀,軍閥驍將如蔡廷乾,工程師如詹天佑,富賈巨商如唐榮俊等人,這群不被清廷所重視的人傑,最終被清朝棄之不用,本意為培養自己的守衛者,最終也成了掘墓人。 《歷史的另類臉譜:清廷重金培養的一群精英,最後卻棄之不用》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歷史的另類臉譜:清廷重金培養的一群精英,最後卻棄之不用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