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蝗災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前243年7月29日秦國發生蝗災_蝗蟲_飛蝗_薩沙》 原創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遺禍千年,是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前243年7月29日:秦國發生蝗災,天下大疫。 薩沙小時候看《黑貓警長》,第一次體會到蝗災的恐怖。 當時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小小的蝗蟲也會造成災難,還同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呢? 後來薩沙才知道,一兩只蝗蟲不算災害,數量多了就不一樣。 蝗災通常是在大旱後,蝗蟲無法得到足夠的口糧,逐步聚集到少量的綠地中。 等到蝗蟲聚集到一定密度,血清素(也叫群聚信息素)會引發蝗蟲由獨居綠色轉群居褐色,集體行動尋求新的食物來源,最終形成蝗災。 群聚信息素是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通過蝗蟲的體表和糞便釋放出來。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群聚信息素類似於女人的誘惑性香水,會讓聞到的男人不自覺的靠攏。 隨著蝗蟲的聚集,群聚信息素會越來越濃烈,最終形成一個共同活動的巨大群體。 為什麼古人難以對付蝗災? 主要是蝗蟲的密度太高。 嚴重的蝗災可以達到每平方米有5000只蝗蟲,如果都聚攏在地面上就有2分米厚度。 除了密度大以外,蝗蟲會飛行,經常不斷遷移,大大增加了滅蝗難度。 在古代,用任何一種滅蝗方法,都難以短時間內殺死這麼多蝗蟲。 而蝗蟲的繁殖力驚人,母蝗蟲每年產卵2次,每次都有上百顆。換句話說,一只母蝗蟲可以生育高達200多只幼蟲。 蝗災的危害有多大? 每平方公裏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古代是蝗災最多的國家。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一次,元代為1.6年一次,明、清兩代均為2.8年一次,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彭邦炯《商人卜螽說》一文認為,中國蝗災史可追溯到商代。 科學家認為,我國2000多年內,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大規模的蝗災就有800多次。 蝗災的危害極大,導致大量人民死亡。 公元354年關中大面積蝗災,蝗蟲過處,“食百草無遺,牛馬相啖毛,猛獸及狼食人,行路斷絕”。 886年的唐末荊、襄兩州蝗災,“米鬥錢三千,人相食”,同年淮南蝗災,成群蝗蟲突襲揚州府城“竹樹幢節,一夕如剪,幡帙畫像,皆齧去其首,撲不能止。” 942年的大蝗災,僅河南餓死者就達2.6萬戶之多。 這是古代,那麼近代呢? 1944年太行山區發生蝗災:僅被吃壞的麥苗、秋莊稼即有1.5萬公頃,其中完全被蝗蟲吃光的則達到1.2萬公頃,很多人民餓死。 我國黃海河流域、黃河中遊和淮河流域,共有十多個省蝗災頻發。 其中又以山東、河北、河南為最多,江蘇、安徽、湖北也很多,甚至連北方的內蒙古和西部的陝西省都難以幸免。 宋朝以後,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濕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新疆等地以養鴨、雞等方式消滅蝗蟲。然而,蝗災始終無法斷絕。 清代最後一次大蝗災是在宣統時期,也就是清朝最後幾年。 《太倉州志》卷二十六載“夏,蝗自北來,既而入海,災亦不甚。” 進入民國以後,中國仍然有不少蝗災。 據有記載的資料統計,1912到1949 年間,發生蝗災的有2100餘縣次,平均每年約57 縣次發生蝗災。 新中國建立以後,蝗災仍然不斷。 1951 年夏、秋全國發生蝗災的面積達1300 多萬畝。 1952 年,河北、平原、山東、安徽、河南、廣西、湖北、湖南、福建、遼東、山西、陝西、青海、新疆、綏遠、四川、甘肅、察哈爾、江蘇19 個省、75 個專區、594 個縣(市)以及1 個鹽區和1 個盟旗發生蝗災,面積達3779萬餘畝。 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於蝗災都有一種本能的恐懼。 1944年,太行山區暴發了一場巨大的蝗災,一位親歷者如此記述了當時的駭人一幕:“飛蝗來時,是十分怕人的場面,飛時好像雲彩一樣,遮天蓋日,而且能夠飛半天不落地。一落就是幾座山,幾道溝,使人看不見地皮,嚴重的地方有一、二尺厚。落在樹上,能把樹枝壓彎,甚至於壓折。一棵穀子上能落十七、八個。有時候,本來一塊地上的穀子長得齊齊楚楚的,但飛蝗一落,全地穀子立刻都被壓倒,變了模樣,平漠漠的,好像暴風吹倒了的一樣。葦子那麼粗,那麼密,但飛蝗一落,也照樣被壓倒,一棵葦子上能落八九十個。沙河孔莊幾十個村,飛蝗沖進了村裏,老百姓吃飯時,旁邊要有一個人站崗趕飛蝗,否則就要飛到鍋裏,有時從炕上向院裏趕,從院裏向街上趕。開頭對飛蝗警覺性不高的時候,一個人站在一個地方不動,兩手在身上摸,摸了一把,馬上又飛來一身,足足供給兩只手一直摸。要是在蝗蟲裏踏一腳,鞋底上立刻踏成一窩蝗泥,走時還則則作聲,好像在雨後的稀泥裏踏過一樣。” 2000年後,一份資料這麼寫:蝗蟲的習性是傍晚時分上草進食,一整夜都在吃東西,白天太陽出來就在草根和地面活動,因此最恐怖的情形往往發生在早晨。常常可以看到成千上萬只蝗蟲抱成一個直徑幾十厘米的大團,放眼望去,數不清的蝗蟲團在地上滾動,令人生畏。太陽出來前,很多蘆葦看上去都像果實累累的高粱,那是蝗蟲一只壓一只地附在上面,蘆葦被壓彎了腰,甚至被成片地壓倒。蝗蟲一下草,原來趴過的蘆葦就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杆。中午時分,大部分蝗蟲正在地面活動,但河邊還是有不少蘆葦被壓向水面,河裏也有不少蝗蟲在爭先恐後地泅水,整個路面上覆蓋著幾厘米厚的蝗蟲,像一條蠢蠢欲動的河流。 從1951年開始,政府組織民眾進行系統的消滅蝗災的行為。1951 年,河北省117 個縣動員了2000萬個人工對付蝗災。 除了動用大量人力以外,滅蝗技術也有所提高。 想要根除蝗災有一個基本指標,就是必須將蝗蟲群消滅超過95%,盡量控制到每平方米少於2只。 如果達不了這種標准,即便可以暫時消滅今年的蝗災,來年同樣會有較大蝗災出現。 目前對付蝗災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飛機滅蝗。 早在1951年6 月,解放軍空軍出動4 架飛機到皖北執行滅蝗任務,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飛機滅蝗。 飛機在安徽省泗洪縣飛蝗密集、人工難以捕打的深草葦地帶,每日早晚連續出動噴射“六六六”殺蟲粉,噴射面積達9500 餘畝。 噴射藥粉後,飛蝗與四五齡蝗蟲的死亡及中毒率達70% 以上。經過群眾努力捕打和飛機協助撲殺,分布在全縣30 餘萬畝的蝗蟲至23日已基本被撲滅。 1951 年春夏之交,河北省黃驊縣發生了60 餘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蝗災,中央人民政府於6 月23 日派4 架飛機前往協助滅蝗,該縣23 萬畝的蝗災至6月26 日即大體被消滅。 滅蝗的飛機主要是蘇制波2型教練機和國產運5運輸機。 早期都是使用波2型教練機,它可以飛到超低空的5到7米,只能裝100多公斤滅蝗藥,逐步被淘汰了。 即便如此,《一九五一年飛機治蝗的成績與經驗》中記錄,一架蘇制波2型教練機1天可以完成3.3萬至5萬人的捕殺蝗蟲工作量,而且使用飛機治蝗的花費僅是采用人力捕殺花費的5.5%。 運5就是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是一種單螺旋槳雙翼飛機。運5作為運輸機來說早已過時,作為滅蝗飛機則完全合格。 它可以攜帶1噸的滅蝗藥,還可以飛行800多公裏。最重要的是,運5的速度很慢,巡航速度僅有每小時160公裏,還可以超低空飛行,非常適合噴射滅蝗蝗災。 波2飛機一般每次裝滅蝗藥150到175公斤,可以在約180秒噴完,每次噴藥滅蝗270畝,每日可以滅蝗11000畝。 而一架運五飛機每次可以裝滅蝗藥約1噸,每次噴藥滅蝗6000畝,每日可以滅蝗5萬畝以上。 至於滅蝗藥,主要是“六六六”殺蟲粉。六六六主要成分是六氯環己烷,是通過在光照下將氯氣通入純苯中而制成的,是那個時代中國最常用的殺蟲劑。 它的殺蟲能力強,化學穩定性非常高,能夠殺死一些人們之前對之束手無策的害蟲。 對付蝗蟲,六六六的殺滅率超過百分之九十。 比如1951年8月4日至9日,華北空軍在安次噴灑“六六六”粉2.44 萬畝,噴藥後1~2個小時內蝗蟲死亡率達到50%~60%,2~4個小時內蝗蟲死亡率達到90%。1956年5月26至27日,江蘇省使用飛機噴粉2.28萬畝,噴粉蝗區內12 小時蝗蟲殺傷率達100%。1963年初夏,黃河灘地飛蝗嚴重,民航河南省局兩架運五共飛行155架次,噴藥31萬斤,防治面積13萬畝,平均滅殺效果達98%以上。 不過,後來發現六氯環己烷的氫解半衰期為 26 年,水解半衰期為 64 年,會造成持續的環境汙染。在那段時間,鄉下曾經出現過多年寂靜的春天,所有蟲類無論好壞都被殺掉了。 無奈之下,政府禁用了六六六。 六六六禁用已經超過30年,目前在中國很多鄉下仍然可以檢測出這些成分。 寫到這裏,薩沙想到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我肚子裏的“六六粉”》,摘錄一段給大家看看:有一年的春天,就在開鐮收割前的十幾天,突然發生了大面積的蟲害。根據以往噴灑農藥的經驗,眼下最快最有效的辦法,是噴撒農藥“六六六”,村民俗稱“六六粉”。可是因為噴撒這種農藥實在太嗆人,誰也不願意乾這種活。沒人乾,我來乾。村民噴撒農藥沒有防護服,我比他們好一些,多有兩樣防護用具,一樣是常見的白色棉紗口罩,另一樣是我鼻梁上戴著的近視眼鏡。 噴撒“六六粉”的噴粉器,是一個圓柱形的鐵桶,它的一端有個搖柄,可以帶動噴粉器裏面的風扇,把藥粉從噴管裏吹出去。噴管是“丫”字形,前端伸出兩個噴口。噴粉器裏面裝滿了“六六粉”,有三十來斤重。我背起了噴粉器,戴上了鬥笠和口罩,用力轉動著搖柄,“六六粉”從噴口射出去,彌漫開來。我整個人立刻籠罩在了淡黃色的煙霧中,鼻子裏嗅到一股辛辣的味道,很嗆人。工作不到十分鐘,我身上已然是薄薄一層淡黃色的毒粉。半個小時以後,我戴的口罩開始變成黃色。再過一會兒,手臂上漸漸滲出了細密的涼涼的水珠,這可能是像醃鹹肉一樣,“六六粉”把我肌肉裏的水分給醃出來了。 用噴粉器來噴撒“六六粉”,努力工作一天,可以噴撒四十到五十畝田,比用噴霧器來噴灑液體農藥的速度要快四到五倍。下鄉以前,我在報紙上看到,“六六粉”是科學家反複試驗了666次才獲得成功的農藥,太不容易了。十年以後回到上海,報紙又告訴我們說,科學家發明的“六六粉”是劇毒農藥,會汙染環境,對人和牲畜有害,已經禁止使用了。 幾十年過去了,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上網搜索“六六粉”的資料,這才發現它的毒性非常大,令我目瞪口呆:研究證明六六六具有很高的致癌性。 有趣的是,為了滅蝗,中國甚至還修建了專門的滅蝗機場。 1959年春,泗洪、泗陽、洪澤、宿遷、金湖五個縣修建了治蝗專用機場。 2000年後,中國又新建了幾個滅蝗專用機場。 到了60年代,中國就沒有出現大面積的蝗災現象。 資料上這麼寫:在沒有使用飛機治蝗前,河南省1951年和1952年分別動員982萬人和669萬人捕殺蝗蟲,因為蝗災一般發生在農忙時節,為此甚至影響了糧食生產。著名昆蟲學家邱式邦回憶:“我們面對的最大問題卻是,國家一年花在治蝗蟲上面的勞動力是不得了的,僅1951年,全國花在治蝗上的勞動日就多達一億零九千個,治蝗影響了麥收、夏種……”運五的大量生產使飛機滅蝗普及化,擴大效果同時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可以說從根本上扭轉了治蝗的局勢。 1962年,河南省專業飛行隊擴編為中國民用航空第二十八飛行大隊,全隊有運五飛機18架,空勤人員55人。根據河南省局的滅蝗數據,1964年後蝗災徹底消失。蘇聯專家所提到的“連續使用飛機治蝗,5年就可以控制蝗災。”這一結論在河南也得到了徹底的應驗。 運五飛機產量100架的時候,蝗災在我國已經可以有效控制,產量到200架的時候蝗災就基本消失了。 1977 年,10 月24 日,《人民日報》報道稱:“危害我國數千年的東亞飛蝗之災,如今已被我國人民和科學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國已經連續十多年沒有發生過蝗害。 另外,蝗災的蝗蟲是不能吃的:群居型蝗蟲會大量釋放揮發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蟲幾乎不合成苯乙腈,並且群居蝗蟲在遭到攻擊時會立即將苯乙腈轉化為劇毒化合物氫氰酸。當蝗蟲大量聚集時,其天敵不喜歡吃蝗蟲,原因便在於此。這時的蝗蟲,不僅動物不能吃,人也無法食用。 我們平時吃的蝗蟲,是人工養殖的蝗蟲,因為不存在大面積聚集,不會釋放毒素。 失敗。。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中國歷史上蝗災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前243年7月29日秦國發生蝗災_蝗蟲_飛蝗_薩沙》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歷史上蝗災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前243年7月29日秦國發生蝗災_蝗蟲_飛蝗_薩沙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