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後,名將王翦的後代分家避禍,不料造就了2個千年豪門_嬴政_秦朝是_軍隊》 原創 秦朝是我國漫長歷史河流中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它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稱其為“歷史的新紀元”也絲毫沒有不妥,因為緊隨其後,秦始皇號令“書同文,車同軌”,堪稱為後世留下了標准化公式。 甚至到現在,秦朝當年的政治中心陝西地區,依然以“秦”作為簡稱,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延續千秋萬世,秦朝是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僅在建立十四年之後就走向了滅亡,而國家的崩塌就像是“樹倒猢猻散”。 部分參與作戰的將領投靠了劉邦項羽的起義軍,也有一部分英勇就義,名將王翦的後代則在秦朝滅亡之後選擇分家避禍,但就是這種類似於逃避的行為,卻意外造就了兩個千年豪門。 老將王翦的顯赫戰功 王翦是秦國時期的一員猛將,甚至是整個戰國階段最出名的武將,因為後期秦國的商鞅變法,秦國實施以軍功賞賜爵位,王翦一家因為平叛有功被封爵賞地,而隨著後來的戰鬥能力凸顯和嬴政的登位,王翦開始走向建功立業的道路。 在戰國後期七雄並立的局面之中,彼此戰爭本就是不間斷的,一直到前236年,趁燕國與趙國相互攻打之際,嬴政派遣王翦從中漁利,而這次戰役,也是王翦智勇雙全的見證。 趙國的強度在當時不容小覷,再加上李牧這個絲毫不輸於王翦的將領,堪稱是銅牆鐵壁,而作為進攻方的王翦,並沒有選擇正面出擊,而是想出一條計策,利用趙王的生性多疑離間其與李牧之間的關系,軍中流傳李牧要求和的假消息,致使趙王殺死李牧。 這種荒謬行為造成了趙國軍事實力的大衰減,以至於後來直接被王翦領兵攻破首都邯鄲,王翦在此次戰役中利用計策,以逸待勞,而他的能力遠不止於此,在後來的滅楚之戰中,更是體現了他的高瞻遠矚。 當時嬴政接連滅掉了兩個國家,劍鋒直指當時強大的楚國,因為對方實力不弱,所以尚且在商議之中,並沒有著急動手,李信提出二十萬軍隊即可滅楚,而老將王翦卻認為非六十萬難以取勝,最終嬴政親信了李信而導致戰爭失敗。 獲勝與急流勇退 李信失敗之後,嬴政再次想起了當時那個提出穩紮穩打的王翦,在一番道歉之後,終於是再次請得這位老將出手,但王翦還是當時那句話,要想滅亡楚國,必須要六十萬大軍,這讓嬴政十分擔心。 當時的秦國雖然通過改革走向強大,但並不代表可以隨隨便便拿出六十萬軍隊,尤其是在李信遭遇失敗之後,組成這一隊軍馬的難度就更大,但對於嬴政來說,抽調出六十萬軍隊不是不可能,他只是擔心,一旦王翦有不臣之心,那麼祖上的基業難保。 此時的王翦似乎看出了秦始皇的憂慮,但他並不生氣,因為他十分清楚,這六十萬軍隊,幾乎會抽空秦國所有的人口,猜疑是難免的事情,為了打消疑慮,同時也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王翦對嬴政說,此戰勝利之後,還請大王賞賜許多布帛錢糧,供我回鄉和子孫使用。 這種真實意圖的表明讓嬴政徹底相信了王翦,掏出所有家底湊齊了六十萬軍隊交給他,在與趙國的戰爭中,王翦提前做好了持久戰的打算,他命令士兵安營紮寨,與楚國對峙,最終在楚國士氣衰弱之時領兵攻城,一舉將其滅亡。 在楚國滅亡之後,嬴政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諾言,給了他大把賞賜,王翦最終選擇告老還鄉,自己隱居山林,只留下自己的兒子王賁繼續為秦國出力,後續還參加了滅亡其他國家的戰爭,協助嬴政一統天下,成就了他始皇帝的美名。 在後續的論功行賞之中,秦始皇將王翦及其兒子王賁利列在了功臣之首,王家也算是名處以千古了,但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就發生了意外狀況。 秦朝滅亡與家族遭遇 秦始皇其實並沒有做太久的皇帝就去世了,後續登上皇位的是秦二世胡亥,他遠沒有公子扶蘇的雄才偉略和治國理政的手段,而是采取一種不正常的高壓和恐怖政策實施統治,地方上沉重的賦稅和殘酷的刑罰讓百姓怨聲載道,社會矛盾逐漸尖銳,農民起義頻繁爆發。 繼陳勝吳廣失敗之後,項羽劉邦起義又起,當時的秦朝雖然已經是窮途末路,但依然有一些軍隊尚存,也有一些始終忠心於朝廷的家族存在,王翦的兒子王賁就是其中之一,但他們並不是為殘暴的秦二世作戰,而是為了當年父輩王翦所效忠的秦始皇。 雖然國家的情況不容樂觀,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不斷帶兵作戰,成為風雨飄搖的大秦王朝最後的依仗,雖然他們都是名將王翦的後代,但無論是戰場上的作戰能力,還是對軍隊兵馬的排布與部署,都不及當年的王翦,所以面臨龐大的起義軍沒有什麼優勢。 隨著事態的發展,項羽在起義軍中更加具有話語權,後續在得知有諸侯被困巨鹿之後,率先決定帶領軍隊前去解救,而對於秦朝來說,是王翦的兒子王賁以及孫子王離等將領帶秦朝主力進行的大戰。 項羽明知自己是以寡敵眾,但依然爆出了一往無前的氣勢,尤其是在破釜沉舟之後,起義軍表現出空前強大的戰鬥力,各個以一敵百,而再看秦朝一方,本就毫無鬥志的軍隊在起義軍的沖擊之下即使存在數量優勢也瞬間潰不成軍。 王翦的孫子王離則在這場戰爭之中被起義軍俘虜,但當時的起義軍以恢複楚國為旗號,對於這些效忠於秦朝的將領並沒有肆意殺戮,就這樣,王離和他身後的家族勉強保存了下來。 後續逃亡與發揚光大 王離雖然沒有王翦當年的才華,但有些事情還是可以預感到的,從現實情況來看,項羽和劉邦所領導的起義軍已經滅亡了秦朝,而後對於這個天下之主的位置,自然是會產生一定的爭端,而後無論是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對王家來說都不是有利的。 因為祖輩上的王翦就是誓死效忠秦朝,而後續的王賁和王離作為他的後代,也會繼承祖先的遺志,即使後來被俘虜也並沒有明確表示要投降,換句話說,作為世代為秦朝征戰的家族,即使投降也很難獲得新朝的信任。 如果堅持留在這裏,那麼等項羽和劉邦的爭鬥結束之後,第一個被處理的就將是王家,即使可以免除滅族之禍,也難免要進行清洗控制,所以王離決定,趁項羽和劉邦糾纏不清的時候,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逃走避禍。 而由於當時秦朝已經滅亡,社會各地秩序全然混亂,一些小規模的戰爭依然存在,王離帶著兒子王元和王威逃亡途中竟然走散了,而當時情況又不允許他返回四處尋找,就只能任由兩個兒子去流浪。 因為祖上王翦所留下的財產,王元和王威又各自都帶領這自己的族人,也算是擁有一定的財富,所以在和自己的父親走散之後,此二人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來到不同的地方重新建立自己的勢力。 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沒落的貴族勢力要遠遠大於當地戰亂不堪的流民,所以兩人先後到達新的地方之後,很快穩住了自己的大後方,並且在後來不斷發展,成為後來的千年豪門。 首先是王元,他最終帶著一眾族人來到了山東琅琊地區,並且潛心運營發展,不問世事,利用後續爆發的五年楚漢之爭不斷強大自己的家族,一直到後續劉邦奪得天下,建立大一統的西漢之後,王元一脈才再次站在了歷史舞台之上。 他們一家雖然為漢朝效命,但地位已然不低,後代中的王吉,王駿等都是西漢的高官。與王元不同,王威一脈在走散之後落戶山西太原,雖然在建立和穩固上沒有王元那麼迅速,但最終也在東漢的時候,打造出了一大豪族。 王威所發育出的太原王氏,從東漢一直延續到唐朝的帝後一脈,可以說是連綿不絕,而傳承則代表著家族底蘊的積累,也意味後續將發展更加壯大,連筆法自成一絕的王羲之,也是這豪門家族的後代。 秦漢只是封建社會的開端,後續的王家雖然沒能成就帝王之業,但卻是宰相高官出現最多的家族,他們往往手握朝中大權,備受重用,人才輩出,並不會因為朝廷更替而亡族滅種,反而會更加強大,這也是他們得以傳承千年的原因。 《秦朝滅亡後,名將王翦的後代分家避禍,不料造就了2個千年豪門_嬴政_秦朝是_軍隊》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秦朝滅亡後,名將王翦的後代分家避禍,不料造就了2個千年豪門_嬴政_秦朝是_軍隊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