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最終為何沒有像中國秦朝那樣實現“書同文”?_希臘_文化_文明》 原創 公元27年,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將羅馬共和國變為羅馬帝國,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的版圖已經在羅馬共和國的基礎上大致成形。在環地中海之外,北方以萊茵河與多瑙河為界,在東方,與帕提亞帝國交界的克索不達米亞行省,以及南方尼羅河橫貫的埃及的廣袤土地都是羅馬的領土。 然而,這近600萬平方公裏的羅馬帝國,反而各種語言交融雜燴在一起,為何並沒有像中國秦朝那樣實現“書同文”? 一、文字混亂 許多人談及歐洲為何不像中國一樣,形成一個穩定的民族,擰成一股繩,不像如今這樣的“四分五裂”,追溯其歷史,那便是歐洲的羅馬帝國並沒有出現中國的秦朝一樣,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大一統。 其中重中之重的便是文化大一統,沒有像秦始皇一樣實行“書同文”的措施。 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羅馬帝國曾經也擁有輝煌的文明,拉丁文便是羅馬帝國官方通用的語言文字系統。拉丁文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的方言,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在其領土內廣為傳播。公元前2世紀,羅馬執政官格拉古就提出將意大利人移民羅馬各行省殖民的想法,並在殖民中大力推行拉丁文,後世學者將其稱之為羅馬化。 在羅馬帝國後期,拉丁文更是因為天主教的信仰傳播,逐漸發展為歐洲通用語言。 但有個奇怪的現象,即使羅馬帝國憑借它強悍的軍隊大肆擴張,無數種族被統治,羅馬帝國也占領了廣大的領土,羅馬帝國在文化領域始終沒有實現統一。 哪怕羅馬的拉丁文是明面上的官方文字,但希臘的希臘文、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這些語言依舊大行其道,在其本民族內廣泛使用。 羅馬人在崛起之路上,不論是希臘,還是埃及,活著兩個流域,這些地區都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西方文明的起源,這些地區已經發現出來了自身的文明體系和獨特的語言文字系統。 盡管羅馬人在軍事上征服了當地的民族,羅馬的軍隊對這些民族實現了區域上的統治,但羅馬並沒有從本源上對這些地區實現文明性的毀滅,以至於這些民族依舊使用自己獨有的語言和文字。 只是因為暴力而屈服,並沒有對羅馬的文化產生共同的認同和歸屬。而這種語言文字上的差異,不可避免的在文化上產生了離心力,留下統治的隱患。所以公元476年,當羅馬帝國的統治不穩的時候,立刻牆倒眾人推,羅馬帝國由此分裂,西羅馬帝國滅亡。該地區也恢複曾經的文明體系和語言文字習慣。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本是歐洲通用語的拉丁文,卻在羅馬帝國滅亡後,被草原蠻族建立的各國拋棄不用,這些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與羅馬一脈相承的拉丁語和拉丁文,難以配套使用。於是,各民族紛紛在拉丁語的基礎上創造出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符合本民族需要的語言。 二、文明對野蠻的征服 強大的羅馬為何不向中國的秦朝一樣,實現“書同文”的文化專制制度? 有人認為是羅馬的面積廣大,政治命令難以實現的大範圍傳播和實行;有人認為以農夫——士兵為軍事基調的羅馬文明對於文化並不重視;更有甚者認為西方的羅馬文明是偽史,根據神話和宗教文化捏造的產物。 歸根結底是因為羅馬早期的文明落後於與同時期的希臘等地區。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先進的文明也許會被落後的文明用冷兵器所征服,但先進文明的優越性會反過來對征服者的文明實現反向征服,這便是羅馬沒有實現“書同文”的一個重要原因。 羅馬人在擴張初期,就開始被希臘的文化所吸引。相比於成熟且思辨的希臘文化,初生的羅馬—拉丁文話,是如此的幼稚且孱弱。 公元前264年,羅馬人統一整個意大利半島,羅馬軍團消滅了同時期島上的所有的非拉丁民族,卻將蘭托、利基翁、拿波裏等希臘城市存留下來。 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在這1百多年裏,羅馬人自公元前215年總共發動了四次馬其頓戰爭,徹底控制了希臘。 在這個過程中,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交融並立,緊密聯合,二者在各處都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共同發展。 在意大利的上層社會,希臘教育成了本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公元前131年,當時擔任執政官的大祭司普布利烏斯·克拉蘇(羅馬共和國前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之父),在擔任亞細亞的官員時,會根據案件的需要,有時用普通的希臘語,有時用已成為書面語的四種方言來宣讀判決,這甚至讓當地的希臘人也頗感震驚。 公元前146年摧毀科林斯者的凱旋禮,希臘的體育和美學的娛樂活動也在這裏流行,如角力比賽以及音樂、演出、背誦和演講。甚至於希臘的文人早已在羅馬的貴族社會,尤其是西庇阿的圈子裏紮根,其中最著名的希臘人士如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和哲學家帕奈提烏斯,他們都屬於羅馬的歷史而非希臘的發展史。 羅馬的執政官蘇拉甚至允許外國使者在羅馬元老院可以不用翻譯員直接說希臘語。 希臘文化在羅馬的盛行,使得羅馬帝國由此失去“書同文”的文化土壤。 三、拉丁文的缺陷 羅馬帝國長達千年的統治歷史中,曾經為了維護統治,頒布《十二銅表法》,某種程度上也達到了“書同文”。 可實際上羅馬的拉丁文與希臘的希臘文雙軌並行的局面,也真正表明羅馬帝國終究沒有實現“書同文”,沒有完成文字統一。 這個問題根源在於羅馬帝國文字的本身,與中國的象形文字不同,古羅馬的拉丁文本質上是一種拼音文字。 雖然兩者並無高下之分,各有優缺,但中國的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有自身的內涵和意義,是一種表意文字,內容繁複,使用困難,不利於傳播和學習。而拼音文字作為表音文字,本身沒有實質意義,僅表達發音,相對來說,創造簡單,利於學習。 對於小國寡民的國家而言,拼音文字是十分方便的。但對於國土廣袤的羅馬來說,缺點就十分明顯了。 那就是拼音文字不利於羅馬帝國在語言和文化層面的統一! 本身沒有實質意義,羅馬在崛起過程中,征服了許多族群,不可避免的對拉丁文進行沖擊。 由於各個地區的族群語言不同,在對某個事物稱呼的語音也不同。在拉丁文語法體系下,產生的發音自然有著很大的區別,就像今天的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發音的區別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形成兩種語言。再加上造詞方便,語言的差異,必然增加大量的方言詞匯,使得意思更加晦澀難懂,無形中增加語言的學習和傳播難度。 羅馬帝國在推行“書同文”政策的過程中,難度會更加增大,甚至這種拼音文字會反過來加劇文化上的分裂,破壞羅馬的政治穩定。 因此本是歐洲通用語的拉丁文,最後走向衰落,開始從通用文字變為書面文。 羅馬帝國跟秦朝的國情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國秦朝“書同文”的政策,雖然有利於加強穩定和中央集權,但“唯一性”的文化也會不可避免走向僵化,最終失去生機活力。可見歷史並無優劣之分,走適合自己本民族和國情的發展之路才是正道。 《羅馬帝國最終為何沒有像中國秦朝那樣實現“書同文”?_希臘_文化_文明》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羅馬帝國最終為何沒有像中國秦朝那樣實現“書同文”?_希臘_文化_文明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