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鳳酒”尋周記 探源禮樂文明】傳承數千年的河灘會_漆水_農業_武功》 【“西鳳酒”尋周記 探源禮樂文明】傳承數千年的河灘會 “我們這裏流傳著一首民謠:後稷教農傳千古,武功遺下教稼台。”聽著鹹陽市武功縣文物旅遊服務中心朱春林的生動講解,記者一行來到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的漆水河畔。眼前,一座高台靜靜矗立,台頂之上,赫然刻著工整的隸書大字——“教稼台”。 漆水河畔的“教稼台” 趙彬瑞攝 相傳,這裏便是先周時期的農業始祖後稷,給部落民眾講解農業生產知識、教民稼穡的地方。糧食的豐收為人們帶來了安定與喜悅,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對後稷的崇敬,民眾紛紛將自家的物產帶到河灘的空地上展示交流,互通有無,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正是最早集市的雛形。年複一年,河灘會便這樣傳承了下來。 當地人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河灘會盛況空前,來自新疆、青海、內蒙古、雲南等地的商賈攜帶各類商品匯聚在此,駱駝、馬匹、騾子等牲畜隨處可見,各地特產應有盡有,會場綿延數裏,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時至今日,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七至十七,人們依然會從四面八方湧向教稼台附近的河灘,共同參加為期11天的河灘會,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紀念後稷教民稼穡的偉大功績。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商販們便忙著支鍋燒油,將甑糕、鍋盔、餄餎、旗花面等特色民俗小吃依次擺開,香氣四溢,瞬間彌漫整個集市;秦腔演員們描眉畫眼,准備登台;一切准備就緒,隨著“場子”逐漸升溫,祭農神、慶豐收、學經驗、物資交換等活動依次展開,歌舞、雜技、戲曲節目輪番上演。遵循古老風俗的上會者,會帶上用當年新面做成的大白蒸饃,用自家紡織的花包袱包裹起來比賽展覽,以此展示莊稼的收成情況,紀念先祖後稷。老人們堅信,盡管河灘會每年都將這片土地上的麥苗踩得“光禿禿”,但來年麥子依然會豐收,這背後定有農業始祖後稷的庇佑。 “教稼台前仰神農,洪蕭遺跡揚祖風;樹藝代代有傳人,有邰熠熠萬世功。”武功河灘會不僅是對農業始祖後稷的紀念,更是人們交流、娛樂的重要場所。2010年,武功鎮東河灘會被列入鹹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一傳統盛會得以更好地傳承。 寶雞融媒記者 李依涵 《【“西鳳酒”尋周記 探源禮樂文明】傳承數千年的河灘會_漆水_農業_武功》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鳳酒”尋周記 探源禮樂文明】傳承數千年的河灘會_漆水_農業_武功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