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臨死前,冷冷說了6個字,當眾揭穿劉備真面目,可惜魏延不懂_諸葛亮_劉璋_評價》 原創 龐統臨死前,冷冷說了6個字,當眾揭穿劉備真面目,可惜魏延不懂,否則魏延可以改變命運! 世人都說劉備是仁義之主,賢德之君,特別是劉備在率領十數萬百姓躲避曹操追擊之時,劉備也不願意收取荊州。在劉璋毫無防備之時,劉備也不願意出其不意一舉拿下成都,而在呂布走投無路之時,劉備竟然還願意收留這位臭名昭著的三姓家奴。 如此來看,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真的是仁義之主?賢德之君嗎?針對這個問題,其實諸葛亮,關羽包括張飛趙雲都有著發言權。 諸葛亮是如何評價劉備的呢?根據史料《蜀書》記載,諸葛亮曾經這樣評價劉備,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這句評價諸葛亮說得非常官方,看似做了評價實則相當於沒有評價。 同樣的,劉備的首席謀士法正也曾經評價過劉備,法正的評價非常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劉備有才”。相比諸葛亮和法正的評價,龐統的評價就更加一針見血了。龐統乃是在赤壁之戰過後投奔到劉備帳下的,並且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之所以可以打贏,龐統所獻的“連環計”得占據首席功勞。 然而在龐統投奔劉備帳下之後,龐統便發現劉備這個人雖然表面上有仁義之名,但實際上劉備離帝王的格局還相差甚遠。 龐統提出重要戰略,進軍川中 龐統,字士元,道號鳳雛,在歷史之上龐統和諸葛亮齊名。只不過龐統和諸葛亮有著非常大的區別,諸葛亮在內政之上極為擅長,而在軍事之上就遠不如龐統,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連年北伐而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龐統入蜀之後,便提出重要戰略,那就是進軍川中,而以益州為根本,荊州這塊地盤雖然便利,但是東邊有孫權,北邊有曹操,乃是四戰之地,早晚必失! 在史料《九州春秋》之中有記載,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 不錯這就是龐統的見解,荊州雖然便利但是如果得到的時機不成熟反而成為累贅。劉備聽聞龐統之言,將荊州交給諸葛亮和關羽等人鎮守,而劉備本人則一同跟隨龐統,魏延,包括老將黃忠進取川中,試圖賺取益州。 只不過當時,劉備在明面上找的理由便是入川幫助劉璋對付張魯。但傻子都明白,劉備在動兵之初便是想的如何謀取益州。 龐統提出三條計策 龐統,道號鳳雛,深知行軍打仗之道。龐統當時見劉璋前來涪城和劉備會面,並且帶來了不少輜重,以壯劉備聲威。於是龐統便在私下對劉備道:“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龐統的話說得再明白不過,要趁劉璋沒有絲毫察覺之時,將劉璋控制住,如此一來便可輕松得到益州,一勞而永逸。 只不過當時劉備並沒有同意龐統的建議,而是說了這樣一句話,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劉備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將劉備的野心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就是說一旦在川中有了仁義之名,劉備他就不會對劉璋客氣。 果然,劉備在和劉璋短暫會面之後便率軍征討漢中張魯,只不過劉備一直在遲疑,等待機會,也就是說壓根就沒有派兵進攻張魯,而是想對付劉璋,這才是劉備的本質。 就在劉備遲疑不決之時,軍師龐統便提出了三條妙計。統複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不錯這正是龐統提出的第一條妙計。說簡單一點,這條計策就跟突然擒住劉璋的性質是相差不多的。然而,劉備同樣放棄了這條計策。 隨後龐統又提了第二條妙計,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引誘此二人出關相送,屆時將此二人拿下,收並其兵,然後攻打成都。最後一條計策便是回師荊州,如此一來就是白跑一趟,只不過賺了劉璋些許糧草和輜重。 劉備在考慮之後,選擇第二條計策,斬殺楊懷和高沛二人,收並他們的兵馬及糧草包括地盤,隨後和劉璋交戰。 劉備和劉璋死戰,龐統看穿劉備真面目 劉備選擇第二條計策,雖然收並楊懷高沛二人的兵馬及地盤,但如此一來也打草驚蛇,劉璋迅速做出反應,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將在涪城阻擊劉備。只不過劉璝、泠苞、張任等將壓根就不是黃忠魏延對手,於是劉備成功占據涪城。 劉備在短時間之內便占據涪城,於是心中大喜,決定在涪城犒勞三軍將士。在宴席之上,劉備帶頭作樂,主帳之中有軍師龐統,大將黃忠,魏延包括卓膺等將。劉備率先發布宴席致辭,聲稱:“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軍師龐統便道:“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龐統一針見血直指劉備要害,聲稱討伐別人的國家而以此為樂,絕對不是仁者之兵,當然了指揮攻打他國的主帥也定然不是仁義之君。 劉備聽聞龐統之言,大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隨後劉備將龐統轟出大帳之外。只不過很快劉備就覺得自己處置不當,畢竟龐統可是三軍軍師,於是又命人將龐統給請了回來。 眾所周知,龐統這個人心裏是藏不住話的,雖然當時龐統喝了酒,但是他所說之話並非是全無道理。龐統指出劉備並非是仁義之君,龐統為何在眾人舉辦酒會之時潑劉備的冷水呢?道理非常簡單,顯然是有警示眾人的作用。 龐統和魏延的關系非常要好,這也和他們二人的性情有關,龐統做事乾淨利落,不會拐彎抹角,而魏延也是如此。在諸葛亮北伐之時,由於沒有采納魏延所提的子午穀戰略,魏延便在私下鬱悶。如果換成是龐統,估計早就讓魏延出發了。 然而,對於龐統的善意提醒,當時魏延卻毫不在意,甚至認為龐統是喝醉了。後來,龐統和魏延一起率軍攻打雒城不幸中箭身亡。而劉備當時還將他的專屬坐騎“的盧”讓給龐統,劉備此舉雖然表現出對龐統的重視,但同時也將龐統推向危險的風口,最終龐統被張任誤認為是劉備本人,因此所有的箭矢都向龐統招呼。 其實從劉備的安排來看,讓龐統去走小路,如果遇到危險大軍根本不好施展,容易被敵軍截殺。自古小路多埋伏,劉備沒有讓龐統“便衣行事”,反而讓他騎著的盧馬。排除劉備考慮不周之外,那就是別有用心了。 最後,各位看官朋友認為龐統在酒席上的那句“非仁者之兵也”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討論。 《龐統臨死前,冷冷說了6個字,當眾揭穿劉備真面目,可惜魏延不懂_諸葛亮_劉璋_評價》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龐統臨死前,冷冷說了6個字,當眾揭穿劉備真面目,可惜魏延不懂_諸葛亮_劉璋_評價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