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如何傳承:現代考古改寫認知,難怪周易說“文明以止”_遺址_西方_圖案》 中華文明如何傳承:現代考古改寫認知,難怪周易說“文明以止” 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西方有些人沒什麼確鑿證據,就瞎琢磨說“中華文明是從西邊傳過來的”、“中國人的祖先也是西邊來的”等等,說白了就是想貶低咱們中華文明的價值。 自1928年山東城子崖遺址被發掘以來,到現在,考古學家們已經確認,中華文明是土生土長的,一直延續不斷,它不是從西方傳入的。 不過話說回來,中華文明一路傳下來,它是怎麼做到的呢?還有啊,在四大文明古國裏頭,怎麼就中華文明一直延續到今天了呢?這背後的原因肯定不少,但周易這本書,就是《易經》加上《易傳》,裏面早就提到了關鍵,說是“文明得有個度”。下面這三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 【五、文、洛書的傳承】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考古專家在湖北秭歸的柳林溪地方挖到了一些圓圓的陶盤子,盤子上刻著挺整齊的一些圖案(看下圖),有學者馮時看了之後說,這些圖案可能是九宮圖,也就是咱們說的洛書的前身。 很關鍵的一點是,下面圖片裏的那個像“父”字和“五”字的圖案,在良渚遺址、陶寺遺址還有甲骨文上都能找到一模一樣的。特別是那個像“五”的圖案,其實在更早的彭頭山遺址就有了,而且在良渚文化和甲骨文裏也都有,它後來就變成了數字裏的“五”。還有那個像“父”的圖案,在陶寺遺址也能看到,現在的研究人員覺得它代表的是“文”。 柳林溪遺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7000年前,盡管那個時代的文明早已被歲月磨滅,但它並沒有消失得無影無蹤。很明顯,至少洛書、文、五等元素被保留了下來,並且一直流傳到今天。只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下面的圖是4000多年前的陶寺遺址上的朱書,和上面的字符完全相同) 洛書這個圖案,在安徽蚌埠的雙墩遺址(有7300年歷史)、淩家灘遺址(超過5000年歷史)裏都有發現,還有商代的日廷圖和西漢的太一九宮式盤,它們跟柳林溪出土的圓形陶盤上的九宮圖布局很像。這說明啊,洛書這個傳統從7000多年前就一直流傳下來了,沒斷過。 【二十八星宿圖的傳承】 “二十八星宿”就是說,古時候人們為了看天象來定時間,把黃道邊上的星星分成了28塊地方,這些就叫“二十八宿”。然後,他們又把7個星宿湊成一組,這樣就有了東方的青龍、南方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天空四大神獸,守護四個方向”。 以前,有些西方專家以為中國的28星宿是從古印度或者巴比倫傳過來的,不是咱們中國自己創造的文化。但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那個遺址,改變了大家的老看法。 西水坡遺址有四組墳墓,從南到北排列,每兩個墳墓之間大概隔了25米,它們都像排隊一樣站在一條南北直線上。在最北邊的墳墓裏,墓主人的左右兩邊分別放著用蚌殼擺成的龍和虎(虎肚子下面的蚌殼看起來像“大火星”),而他的腳下則是由一堆蚌殼和兩根腿骨拼成的北鬥星圖案。所以,這就好像是一幅有青龍、白虎和北鬥星的圖畫,告訴我們28星宿這個說法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想出來的,而且至少6500年前就有了。 七十年代的時候,考古學家在湖北隨州挖到了一個叫“曾侯乙墓”的古墓,這是戰國早期的墓。裏面有個漆箱子特別吸引人,箱子中間寫了個像“鬥”一樣的篆字,說的是北鬥星,周圍還圍著28個星宿的名字。箱子兩邊,一邊是龍,一邊是虎,虎的那邊肚子下面還有個像火的圖案,代表大火星。這意思就是說,6500年前西水坡那裏的星象圖文化,不是沒了,而是一直傳下來了。 得說明一下,上文裏講的“大火星”,可不是咱們現在說的那個“火星”,它其實是心宿二,也就是天蠍座的α星。這顆星在東方黎明時露臉,標志著“春分”到了;到了夏歷六月,它會出現在正南方;七月過後,就慢慢往西沉了(這就是“七月流火”的由來)。等它在西方消失,剛好就是“秋分”,它是制定歷法時很重要的參考星星。 【立表測影授時的傳承】 為了指導農業生產,中國古人很早就會通過觀察天象來確定時間,但晚上才能看星星,那白天他們怎麼知道“農時”呢?古人的辦法是立根杆子看影子。 中國古代有本很重要的數學書叫《周髀算經》,“周髀”就是說“長八尺的大腿骨”,大腿骨也叫股骨,在這裏當標杆用。所以,西水坡遺址裏找到的那兩根腿骨,應該是用來立起來測影子的標杆。換句話說,西水坡那時候的人可能已經開始用標杆來測影子了。 還有啊,股其實就是大腿骨,勾就像是投下的影子,它們兩個能組成一個直角,所以叫勾股定理,看看下面的圖就明白了。咱們中國的數學是從天文開始的,特別是和“髀”這個東西關系緊,所以有個書名叫《周髀算經》。所以說,歷史都是一環接一環慢慢變出來的。照這個標准看西方說的歷史,真讓人覺得有點不靠譜。 關於中國到底啥時候開始用立表來測影子,學者們現在還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遺址裏,人們肯定已經會立表測影了。 陶寺遺址裏挖出來的那個觀天象的地方(看下圖)和木頭做的彩漆尺子(上面有道道,現在人能用它來對著影子量),經科學家研究,發現它能看出20個節氣,就是說,通過看影子長短就能知道是啥節氣。 到了商周那時候,通過立杆測影來進行觀測的考古證據和歷史記錄多得是,我就不再多說了。 看來,中國古代人找“耕種的好時機”不只是晚上看星星,還會在中午測日影,這兩種方法能互相對照,讓找出的農時更准確。而且,他們還會留意“協風”(就是春風)和用律管感受氣息來判定農時。所以說,中國古代農業那麼發達,靠的不是小聰明也不是碰運氣,而是真本事,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了“農時”。相比之下,西方好多歷史講得不清不楚,沒頭沒尾,卻像神話故事一樣。 中國古代經典《周易》裏頭寫著:“陰陽交替,這就是天上的變化規律。人們用智慧去理解和適應這些,就是人文精神。看天上的變化,可以知道季節更替。觀察人文精神,可以引導社會進步。”古人想把能用很久很久的天文知識傳給後代,一直傳下去,這就是“用智慧去理解和適應”。這樣,慢慢就有了我們所說的“人文精神”。 從上面的三個故事可以看出,古代有好多勢力起起落落,這使得他們的一些文化(容易變的)慢慢消失了。但是,那些最好的、最穩定的想法和知識,像西水坡的天文圖、柳林溪的洛書、陶寺的測日影方法,卻都被留了下來。所以說,“文明不斷進步但根基穩固”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也是它能一直傳下來、沒有斷掉的一個原因。 《中華文明如何傳承:現代考古改寫認知,難怪周易說“文明以止”_遺址_西方_圖案》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華文明如何傳承:現代考古改寫認知,難怪周易說“文明以止”_遺址_西方_圖案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