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小康村|李子園村:曾經的窮村誕生了“億元樓” 家家住上“農民別墅”》 新民晚報官方帳號圖說:李子園村全貌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攝(下同)乘坐地鐵11號線,從李子園站出站,就到了地鐵站上蓋的李子園大廈,也就是李子園村的“億元樓”,2019年,其產出的稅收達2.71億元,平均每平方米產出1.5萬多元,堪稱稅收“大戶”,在普陀區2019年度23家稅收億元樓名單中排名第7。“用村名作為地鐵站站名,在全國應該算是不常見的;村裏擁有‘億元樓’,在申城估計也是很少見的。”在李子園大廈不遠處的李子園村委會,村党委副書記周璟芳告訴記者。“松圃蔥畦取路斜,桃花多處是君家。晚來何者敲門至?雨與詩人與落花。”這是著名書法家高式熊贈送給李子園村的書法作品,用的詩句,表達了老藝術家對李子園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稱譽。走進李子園村的任何一個小區,都能見到綠樹成蔭,假山亭榭,道路勾連的美景。春看花開秋聞桂,晨聽鳥鳴暮浴風。被網友戲稱為“魔都八大富豪村之一”的李子園村,是如何走向致富之路的?請企業老總到家裏吃飯解放初期的李子園,是當地出名的窮村。“窮則思變。1953年,李子園有15戶人家率先聯合起來,成立了農業合作社,開始了自力更生的生產互助之路。我母親為李子園村初期創立農業合作社的代表之一。一開始只有15家,1954年就加入了30家,到1955年,農業合作社蓬勃發展。我和我母親兩代人,是李子園巨變的見證者、親曆者。”今年57歲的李子園村村委委員李建祥說。1955年,李子園開始轉變種植方式,通過種蔬菜供應市區來創收。到1962年,全村總收入17.3萬元左右,工分是2.4元,這在當時的全國也是排在前列了。李子園變成了享譽全國的“榜樣村”。“1985年我到北京去,有人問我是從哪裏來的,我說是上海的李子園。人家聽了立馬豎起大拇指:‘李子園,我知道,毛主席誇過的,你們是這個。’那一刻,我真的很自豪。”李建祥一臉的幸福。 圖說:李子園村的村民別墅上世紀80年代,李子園實現了經濟總量2到3年翻一番的《李子園村經濟發展目標》,農民人均收入一直處於桃浦鎮首位。1990年,李子園完全走向了城鎮化,告別農耕產業。“艱苦創業”“增加個人收入和增加積累”的雄心,讓他們把目光從“希望的田野上”,投向了產業經濟。 相對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充足的土地資源,還使得李子園在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次浪潮中占得先機,在1992年改革開放的又一次轉型中奠定了基礎。“招商引資”是李子園立足土地走向產業化發展的第一步。李子園村的領導幹部率先響亮地喊出了“服務是第一資源”的口號,並身體力行地用“真心”感動外商,用“服務”換取回報。當年負責“招商引資”工作的李子園村幹部(後任李子園村書記)萬寶發回憶道:“服務是李子園的第一資源,我們始終把服務企業放在首位,贏得企業信任。在引進企業的過程中,李子園始終堅持節約。有時候,我們把企業老總請到家裏來,讓他們感受李子園老百姓的熱情。比如APW當時的華東地區總裁來,我帶他到李子園農民家裏做客、吃飯,他們非常感動,最後這個項目落在了李子園村。”如今,李子園村共入駐了600多家中外企業,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樓長”上門解決燃眉之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沖刷下,李子園人敏銳地感受到甲、乙雙方的需求變化,開始調整思路,實施戰略轉移。於是,“騰籠換鳥”“築巢引鳳”,成了李子園順應市場經濟潮流的策略。他們把村裏固有的落後、保守、粗放型的企業逐步淘汰,以更具現代化、高科技、服務性的企業取而代之。李建祥記得,當時有家企業上海李子園烘漆廠,是專為上海電視機廠生產電視機部件烘漆的,到了2000年後,由於產能低、有汙染,村委會決定,把這個工廠騰出來,重新改造,引進了台資企業上海祥好塑膠制品有限公司。隨著“引鳳”戰略的不斷深入,生根餐飲、盛鑫建設、能電電力等一批龍頭企業棲枝李子園,李子園每年的經營性收入逐年提高,老百姓收入逐年增長,僅2015年,李子園村勞動力平均收入就有6萬多元。 圖說:李子園村裏的科創園區2008年,李子園村建造的桃浦鎮第一棟商務樓宇,18層的李子園大廈,在交通路4711號落成,面積1.8萬平方米。起初只有六七家企業入駐,到現在,已有多達65家企業在大樓裏辦公、經營。特別是台資奶茶企業雅茗天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生根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兩家奶茶企業的入駐,讓李子園大廈有了一個別稱:“奶茶大廈”。 2018年,李子園大廈步入“億元樓”的行列,當年稅收超過3億元。 不起眼的李子園大廈,對企業吸引力足夠大,很重要的原因,是李子園村服務企業的誠意和能力。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李子園村在李子園大廈實行了“樓長制”,由党政幹部組成“樓長”團隊,時刻對接企業需求,幫助排憂解難,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隨著“一點點”奶茶的爆發式增長,上海生根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企業員工數量急劇增加,原先租用的150平方米辦公房,已無法滿足其業務擴容所帶來的需求。正當企業一籌莫展時,大廈服務團隊在“樓長”的帶領下,第一時間上門與企業溝通,為其在大廈內尋找新的房源,幫助企業將原有的辦公面積,擴大至整個樓面1000平方米,解決了企業燃眉之急。2016年,村裏在李子園大廈成立了党建服務站和綜合樓宇服務站,每月一次的“相約星期三午間白領沙龍”主題活動,通過諸如咖啡品鑒、微景觀DIY、茶道文化、藝術品講座等,把“會生活、品人生、愛美麗、懂健康”的理念傳遞給每一個白領,把樓宇党建、政府服務、文化交流融為一體。而“麗人源”項目,又是專為李子園大廈成功白領女士量身定制的交流活動。2019年7月,村裏又在李子園科技研發樓,設置了“麥芽糖”党群服務站、人才服務站,党建引領,將党建工作融入園區最重要的孵化服務——“逐夢之旅”品牌項目中,服務園區企業各項工作。 圖說:李子園村的村民別墅家家戶戶住上“農民別墅”今年已經88歲的村民李妙福老人,曾是李子園村青年突擊隊隊長,在他的家裏,還保存著一些老照片:“這是我年輕時住的籬笆小院,這是兒子結婚時自建的簡易二層樓,這是現在我們家住的3層獨棟別墅,共計270餘平方米。”住房的變遷,是李子園村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生動寫照。“2007年村裏完成全部老宅改造後,家家戶戶都住上了‘農民別墅’。5個小區都有活動室,中心花園都有健身活動設施,村民都有城鎮保險,看病國家也管,醫療費能報90%。”李子園村党委書記侯雪華說,“我們壯大集體經濟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不遺餘力地造福百姓!”1988年前後,在桃浦地區,只有3處公房(現在的商品房),就是桃浦一村,桃浦二村和桃浦三村。“我們李子園還是農民宅院,陰冷潮濕,尤其沒有下水,生活不方便。當我們看到這3處公房裏的抽水馬桶時,羨慕極了。”村委委員李建祥的願望,是李子園要為村民造更好的房子。1991年,這個願望就實現了。李子園率先建成了上下兩層的花園樓房。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住戶71家。“在當時,農民住別墅,是不可想象的。” 圖說:村民在自家的小花園為植物澆水李子園人還不滿足,他們又實施了老宅改造工程,集體出資1.23餘億元,個人募資5769萬元。2007年,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李子園村老宅改造工程,在經曆了3個階段的分批實施後全部完成,現已建成5個別墅群和2個多層房屋群,每個小區都有相配套的寬敞便捷、設施完整的活動場所、鍛煉中心。全村共建有527套別墅,人人都有別墅住。在李子園村,幾乎沒有失業、待業的村民,只要願意工作,在政策範圍允許的情況下,村裏都會安排上崗。村裏還向村民發放“農齡補貼”,退休的除了拿退休金,還能拿到村裏給的“生活補助”。村民想“自主創業”,村裏也給予大力支持。周華從外資企業出來後,打算在村裏開一家汽車租賃公司,村招商部主任萬忠華帶著他去辦理企業執照,其他找場地、辦各種手續等,都不用周華“出面”,萬忠華“全包”了。企業經過8年的打拼,已經穩穩地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每年的盈利也比較可觀。李子園人的幸福感並不完全建立在經濟收入、居住條件等物質基礎上,他們在精神層面也很富足。“同心家園”系列活動是村委會為村民精心打造的不定期文化項目。各種精心策劃的免費義務知識講座;各種有益、科學的養生保健活動;各種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為了鼓勵李子園人的下一代努力學習,不斷成長成才,村裏對考上985和211大學的,都予以5位數的現金獎勵;對考上專業、在職研究生的,中考考上市、區重點學校的,也分別進行現金獎勵。 李子園村、 李子園站、 李子園大廈……不久的將來,現在的真南路822弄,將更名為李子園路。李子園的路,是奮進的路,是小康的路,是幸福的路,是充滿了希望的路。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 《我和我的小康村|李子園村:曾經的窮村誕生了“億元樓” 家家住上“農民別墅”》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我和我的小康村|李子園村:曾經的窮村誕生了“億元樓” 家家住上“農民別墅”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