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地球起源的學說有哪些? 你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嗎?》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從早期的神話到後來的神學觀點,都缺乏科學根據。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人類相繼提出了許多有科學根據的學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星雲說、潮汐說、隕石說等,但到目前為止,這些觀點仍然存在著爭議。星雲說:星雲說認為,地球是由星雲不斷收縮形成的。 太陽系最初的形態為緩慢旋轉的高溫氣體,由於冷卻收縮,使得旋轉速度變快,又因為受離心力的影響,氣體集合,逐漸呈圓盤狀。這種氣體逐漸集合成以太陽為中心,慢慢地分散,形成行星繞著太陽旋轉,地球就是這些行星之一。潮汐說:潮汐說認為,當類似太陽的恆星偶然間經過太陽附近時,會產生類似地球受月球影響而產生的潮汐現象。 由於受恆星接近時雙方引力作用的影響,雙方星體的構成物質向外崩出,就形成了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隕石說:隕石說認為,行星是隕石之間相互碰撞的產物。當原始的太陽經過宇宙塵埃特別濃厚的部分時,由於吸收了大量的宇宙塵埃、氣體、隕石等,使其在周圍形成星雲。星雲體逐漸變成扁平的形狀。由於重作用,星雲逐漸凝聚,形成了地球等行星。 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陽平均距離為1.496億千米,其自身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半徑6378.1千米,極半徑6356.8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0075千米。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地球在自轉的同時,也在以太陽為中心,自西向東地進行著公轉運動。 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狀況的研究,科學家得知地球是一個非均質體,其內部具有分層結構,各層物質的成分、密度、溫度各不相同。科學家一般將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地球最外層為地殼,它是一層薄薄的堅硬的岩層,厚度為6千米~40千米;地幔是地球的主體部分,其厚度2800多千米,地幔又分為上、下地幔兩個部分,在地殼層以下約700千米深的地方是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線。 下地幔一般被認為是固態的,上地幔則是由塑性(半融化)物質所構成;地球的中心為地核,它又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構成物質呈液態,過渡層的構成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的狀態,內地核為固態。 《有關地球起源的學說有哪些? 你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嗎?》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有關地球起源的學說有哪些? 你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嗎?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