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張圖,看見深圳活著的歷史》 本地資訊創作者建築是活著的城市歷史今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全城喧鬧,舉國同慶。40年來,深圳所取得的輝煌成績,有目共睹,人人不為之拍手稱贊。可能是這40年的奪目光彩,掩蓋了40年之前在深圳這片熱土之上,散落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興衰榮辱,曾讓我誤以為40年之前深圳的歷史一片空白……深圳的歷史,不止40年?討論這樣一個話題,我時感誠惶誠恐。但作為一個喜歡建築的(業餘)攝影師,又恰好身在深圳,便想利用空餘時間,走一段“尋拍古建築之旅”,追溯深圳的歷史,回答心中的疑惑。僅此而已。誠如開篇語:建築,是活著的城市歷史。 在深圳南山區,深南大道西處終點,有一處南頭古城(又名“新安古城“)。青磚壘起巍峨的城樓,上書:嶺南重鎮。穿過2米高的拱門,從南大街一路往北便是新安縣衙;繼而往東是古城東門,上書:聚奎。 俯瞰南頭古城據考,南頭現存古城牆為明洪武年間所修建。但是,在此地設置縣治縣衙,則可以追溯到東晉鹹和六年(331年)設置東官郡開始。而後曆經1700年,直到改革開放前,南頭依然是深圳前身——寶安縣政府所在地。是以,南頭可為深圳的城市源點。 南頭城樓740年前,手執鐐銬的文天祥,由元兵押解經過伶仃洋時,心有鬱鬱不吐不快,隨即揮毫寫下膾炙人口的千古詩篇——《過零丁洋》。而今的伶仃島,是深圳的最西南的島嶼,風平浪靜,成為旅遊景區。文天祥之胞弟將士後人,也在寶安鳳凰村、福田崗廈村紮根棲居,繁衍生息幾百年……作為嶺南邊陲的海防重鎮,自古以來深圳便曾湧現出一代代英雄豪傑,保家衛國,鐵骨錚錚。開元年間,唐朝在南頭設置軍事機構“屯門軍鎮”,成為軍事要地,戍邊衛民。至明代洪武年間,又設立“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即如今的大鵬所城,轄兵千餘,抗擊倭寇侵擾沿海居民。 大鵬所城至清朝康熙八年,一座炮台佇立於深圳蛇口半島之上,踞山面海,鉗制赤灣港,雄視珠江口。1839年,湖廣總督林則徐臨危受命,布防珠江口,重修左炮台。在鴉片戰爭期間,左炮台亦為抗擊英軍,發出過憤怒的炮轟。1899年,英國在鹽田東角頭打下第一塊界碑,這段一分為二的屈辱史長達百年,至今尤痛。 蛇口左炮台 東頭角中英街600餘年前,一位名為默娘的女子,在海邊為救人深陷激流,溺水而亡。村民為紀念其恩德,奉默娘為媽祖天後,佑四海平安。此後,媽祖風俗在沿海風行。位於深圳蛇口赤灣的天後宮,遂始營造於宋代,每年三月廿九必有媽祖的祭祀活動,風俗延續至今。明朝也曾頒文:“凡朝廷使臣出使東南各國,過此地應停船祭祀。” 天後古廟,疫情影響未開門深圳位於珠江口入海北域,沿海村民多於出海打漁、養蠔或曬鹽為生。350年前,沙井江氏建造宗祠時,便使用一個個白色蠔殼,堆砌外牆。如此濃厚的地方特色宗祠,至今在沙井仍可見其風骨。 沙井江氏宗祠,以蠔殼砌牆改革開放後,深圳的漁民大多洗腳上岸,另謀出路。但如今的蛇口漁港,仍有許多漁民“以船為家,打漁為生”。或許,用“小漁村”一詞,形容改革開放前的深圳便來源於此。但是這種比喻應是片面的,深圳豈止只是“小漁村”呢? 蛇口漁港,漁人碼頭 漁港漁民華夏幾千年的宗祠風俗,嶺南尤甚。據族譜記,下沙黃氏先祖去世後,葬於蓮花山。至明末,後人在下沙為其建立宗祠,即如今的黃恩銘公世祠。而後每逢重陽節,海內外黃氏宗親皆不遠萬裏,相聚於此,舉辦盛大隆重的祭祖活動。“下沙祭祖”,近年來被申報為國家級非遺名錄。 下沙宗祠匾額:創業千秋 下沙宗祠雕花在深圳,處處可見一村一宗祠。羅湖湖貝的懷月張公祠,已有400年歷史;福田石廈的炮樓彈孔,述說著100年前的宗族自衛史;南山大湧的大王古廟,雖經城市更新仍屹立在繁華鬧市之中…… 湖貝懷月張公祠300年前,客家人繼續南遷至龍崗、坪山一帶。或因為舉家遷徙、族人眾多,或因為當地民風彪悍、土匪橫行,客家人紛紛建造起規模宏大的圍屋,守望聚居。 大萬世居圍屋多呈方形,以高牆相圍,有馬廊相通,四角建有炮樓,留有小孔瞭望,方便外敵入侵時自衛反擊。圍屋大門向南,門前為禾坪,用以曬谷;再往前是月形池塘或環屋河,為風水池也方便日常洗衣取水。經過100餘年的發展,以鶴湖新居、大萬世居、龍田世居為代表的客家圍屋,在龍崗、坪山遍地開花,形成一片客家人的南遷聚居地。 龍田世居140年前,基督教某支經香港傳入內地,在龍華大浪建堂傳教,並開辦留一所教會學校——虔貞女校。在這一座頗具歐洲風格的磚木結構小樓裏,以《女鏡序言》為引,旨在破除重男輕女的觀念,教導女子通識。鼎盛時期,女校學生達數百之多。改革開放後,學生被合並到大浪小學後,虔貞女校方才停辦。如今,虔貞女校舊址猶在,門口匾額上的校名,曆經百餘年風雨依稀可見。 虔貞女校“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蛇口的一聲開山炮聲,振聾發聵,中國的改革開放由此啟幕。彈丸之地的蛇口工業區,先於深圳半年,開始在招商局袁庚的執掌下,邁步潮頭。1979年,寶安撤縣,設立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批准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就是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此後40年,深圳憑借政策優勢與地緣優勢,在一代代拓荒牛的奮勇拼搏之下,迅速崛起,發展成為如今的“先行示範區”。 深圳晨曦從羅湖到沙井,從蛇口到坪山,當我一步步去完成這一段“尋拍古建築之旅”時,雙手撫過青磚,鏡頭拍下斑駁,我心中疑惑漸消,甚至篤定:深圳的歷史,不止40年。 這個尋拍古建築之旅的計劃,從2019年9月開始,至今又是一年之期。我知道,散落在深圳的古建築仍有許多有待遇見,此刻卻期望日後不經意的相逢,當有相視一笑。最後,感謝重棗君共同參與,感謝芋圓、大明、王浩、鳳欣等攝影師朋友陪我遠赴偏遠之地,造訪拍攝無聊的古建築。停筆於此,凝思良久…… 《20張圖,看見深圳活著的歷史》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20張圖,看見深圳活著的歷史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