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喜看華山村的蝶變新生》 文學天空主編,文化達人#文學天空散文隨筆# 今年5月27日的清晨從睡夢中醒來,打開手機從朋友圈跳出一則引人注目的消息:奇!這一神秘處所,讓多少平昌人夢回從前。一看,發布的是平昌縣土興鎮的華山村,可華山這個村名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在腦海裏迅速閃現出聞名全國的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盡管華山村與華西村只有一字之差,也不可能完全跟發達的華西媲美,但有著老區特色的破繭成蝶,還是令人十分欣喜。 心裏一直念想抽個周末去華山村尋訪,在七月的一天,單位決定我參與全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調研組,調研點恰巧有個華山村。我們在常務副主任向前同志的率領下,先看完粉壁鎮火花村的人居環境整治情況,沿著一條寬敞的瀝青(水泥)路向東而行,天空由毛毛細雨漸漸轉晴了,不時,看到車窗外蝴蝶和蜻蜓飛來飛去在秧田和路邊的野花覓食,好似一幅“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田園山居圖。 華山村位於土興鎮東南方向,地處駟馬水鄉、南天門、巴靈台和佛頭山4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腹心地帶,距離縣城7公里,版圖面積8.1平方公里,三面環山一面臨崖,森林覆蓋率57%,最高海拔880米,鄉村公路直通該村,風景秀麗,田園風光著實迷人。全村13個村民小組,共有840戶2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41戶439人,該村2019年退出貧困村,2020年已全部實現脫貧。 我們在一排三層樓的村部緩緩停下,下了車,迎面看到的是“党群服務中心華山村”幾個醒目鮮紅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錯落有致的用一些破舊的石磨、石滾、石鼓、石水缸等擺出了鄉土氣息。四周農戶家的屋舍院前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苗木和花草,一個環形的木質結構的文化廣場很是精巧,文化長廊上掛滿了孝道文化和守法標語。這就是華山村嗎?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沿著木制柵欄走了一圈,只見清澈的湖水裏閃耀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石標牌矗立在水的中央,就像是放在人們的心中一樣。跳上石凳向遠處望去,十裏魚塘和稻田,碧波漣漣;枝繁葉茂的花椒產業,生機盎然;延綿起伏的桑葚園,鬱鬱蔥蔥;玉米、蔬菜、水果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平昌縣精准脫貧示範村、改革創新先行村、鄉村振興試點村的一張張牌子掛在村部的正門,與村兩委的牌子一樣耀眼。鄉土氣息的農家小院整潔而又幹淨,瓦房上繚繞的嫋嫋炊煙無不勾起人們對鄉愁的回憶。環顧四周被青山擁抱的整個村莊,清爽而明朗,雨後清新而沁人心脾的負氧離子著實醉人,我情不自禁地伸出雙臂仰望雨過天晴的藍天,做了一個深深的呼吸,那種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紛繁是如此的靜謐而安詳。 陪同我們調研的土興鎮鎮長趙芳對華山村了如指掌,她說這些年党委政府把土興鎮幅員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華山村這個最難啃的硬骨頭,確定為土興鎮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示範點,秉承“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的工作真經,決心與村民們一同為這個窮山村續寫傳奇。聽到續寫傳奇四個字,我有些疑惑不解,她便給我講起了華山村的故事。 原來華山村雖窮,但此地卻是人傑地靈。不僅是村名華山因山形似華蓋(古代帝王所乘車子上的傘形遮蔽物)而得名,而且古有謝恩父子“三舉人”、王仁德、李丙甲等老紅軍,今有“優秀教育工作者”謝新基、謝聖基等,這些名人使華山蓬村生輝,千古流芳,一代代華山人傳承優良家風,書寫著“耕讀”傳奇。 改變首先從完善基礎設施開始。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阻礙了現代文明春風的吹拂,缺於耕種保護的土地雜草叢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鄉親們60%舉家外出打工,不願留在這個貧窮的山村苦熬歲月過日子,有名的貧困村成了市縣鎮党委政府不盡的牽掛。2018年平昌縣成立了推進土興鎮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示範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華山村攻堅隊進駐開展精准幫扶工作,研究制定了脫貧攻堅暨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和重點任務清單,大力推進華山村道路、水利、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沉睡了幾十年的華山村不再沉寂,一場脫貧攻堅戰在這個貧窮、落後又閉塞的小山村,如火如荼而又井然有序地打響了,一支如椽大筆,為這個小山村開寫序章。 該村党支部書記謝雄飛興奮地把我們帶去看了一家一戶土坯房改造提升後的居民居住條件。華山村原來所有的危房全部改造成了安全房,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和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建起了聚居點。第一書記王濤如數家珍:該村共實施危房改造308戶、易地搬遷54戶、土地增減掛鉤218戶。華山村的道路從過去到縣城的一條路變成了如今的三條路,只有兩個社通水泥路變成了社社通上了水泥路,村組通,戶戶通,與周邊村都通上了水泥路。 基礎設施改善了,接著就是發展產業。從900多畝花椒,到1800畝水果水產,再到700多畝蠶桑基地,從2018開始,華山村的男女老少都動員起來投入到振興產業之中。完成了文化廣場的建設,廁所革命已經全部實施,村容村貌大為改觀,路、房、產業“次第開花”。 從路到居住條件改變再到產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華山村在打造田園綜合體的道路上幹得風生水起。 土興鎮党委書記向偉林充滿感情地講述著對華山人民的那份激情與熱誠。千百年來,華山人民靠天吃飯,山高路陡與世隔絕,直到21世紀,仍然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典型山區村和重點貧困村。而如今,這裏不僅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搖籃”,同時也成為平昌發展生態觀光農業,走田園綜合體新思路的實踐地。 “打造田園綜合體首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華山村在建設中,依托現有的區位優勢,圍繞“椒香漁村田園華山”的總體定位和“一體三園三組團”的規劃布局,統籌發展、基礎設施、農房改造等,配套建設文化博物館、村史館、主題民宿、特色農家樂,不斷豐富產業業態,著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新型田園綜合體。在打造田園綜合體建設中,遵循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現在建成的民宿、農耕博物館以及村史館都是原有的土坯房改建而成,而且在文化植入上,均是遵循自然,能用木材的就盡量不使用水泥,能用竹料的盡量不使用鋼筋鐵絲,一切盡可能體現田園的質樸。 說著說著,我們來到了村史館,館裏不只是歷史,還有如今華山人民的奮鬥史,牆上掛滿了名人榜、能人榜、軍人榜、孝賢榜、學士榜,這裏留住了村的歷史,也留住了鄉愁文化,留住了發展變化的印痕,也留住了父老鄉親和各級幹部合力攻堅的身影與精神,沉寂的華山在睡夢中醒來。 我們走到一個大院子,幾個正在做康複理療的老人無不感激地說:如今党的政策好,党的幹部好,國家幫助,媳賢子孝,我們算是真正地享福了,親眼看到了華山脫胎換骨的新氣象和新風貌,這人活得值了。 在扶貧工作隊員的牽線搭橋下,平昌縣鑫平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在華山村利用土地流轉開發了1100畝蠶桑種植園,栽種了果桑、古桑、飼料桑等品種600餘畝,建設有蠶房、供育室、體驗館、庫房及收烘場等配套設施,形成了如今的陌上蠶桑園。經過幾年的努力,華山村閑置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老百姓用土地入股分紅,吸納農戶到園區務工,有力地助推了貧困戶脫貧增收,也有效地推動了傳統桑蠶文化的傳承。在這裏既可以看到小蠶歡快啃食桑葉到破繭成蝶的生命曆程,也可以感受到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壯美。掛滿展廳的絲綢披肩炫彩繽紛,手感極為順滑;旗袍輕薄富有質感,透露出東方女性優雅的儀態。在這體驗館一睹“絲容”,不免對華山村的印象又多了一份自豪感。 這天,恰逢平昌縣副縣長組團在園區與椒農現場采摘青花椒直播帶貨,領導嘉賓和廚師一起制作的青花椒涼粉、涼拌茄子和青花椒魚片鮮麻清香,色爽味美,讓人品嘗之後少不了來一袋兩袋青花椒的購買欲望。 我們邊走邊看邊聊邊聽,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君浩山莊養殖的甲魚池。蓮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由市人大代表、返鄉創業農民工羅君發起,2012年注冊資金800萬元,總投資3000餘萬元,是集果蔬種植、特色水產、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體。該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餘畝,其中水產養殖面積800餘畝,共投放甲魚5萬餘尾,鱘魚、四大家魚等巴河地方特色魚種20萬餘尾,配套建成集觀光、體驗、休閑、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君浩山莊發展鄉村旅遊,年銷售1000餘萬元,帶動周邊50餘戶貧困戶年直接或間接收益約1.2萬元/戶。該企業民宿品牌—君浩山莊於2018年10月被評定為巴中市首批“巴山民宿”、羅家梁生態水鄉森林康養基地入選“2019年度四川省森林康養基地。 近幾年,村裏的路燈安好了,照的到處亮堂堂的。廣場舞流行以後,村委會和扶貧工作隊的同志積極支持鼓勵老人和婦女參加健身活動,不久華山村廣場舞隊成立了,傍晚,留守的老人和婦女們在廣場上漫步搖曳,小孩也可以趁機玩在一起,律動的音樂和歡快的笑聲飄蕩在寂靜的夜空。不知不覺中城裏有的,村子裏也有了,交電費動動手指,在網上就可以辦理,網絡已覆蓋到整個村子,家家用上了幹淨的自來水,就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農家書屋、康複理療室也有了。 時光就像村頭的那些野花,一年又一年,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不知不覺中華山村在時代的大潮中化蛹成蝶,這應該就是華山村人實現的中國夢吧!走,約起,帶上你的家人去華山村享受慢生活吧…… 本文由黃莉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作家簡介: 黃莉,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人,四川省巴中市作協會員,現供職於巴中市人大常委會。審稿:張學文插圖:黃莉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張華:秋雨中的淶灘古鎮|散文鐘國光:懸鈴花|隨筆蔡武平:小山村的青蔥歲月|散文王路梅:就這樣陪她到老|散文張學文:做完好事就走人|小說 《黃莉:喜看華山村的蝶變新生》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黃莉:喜看華山村的蝶變新生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