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有哪些情節與歷史不符?》 夜讀史書歷史達人,優質創作者一、李斯被美化在《大秦賦》中,李斯很早就成為了秦王嬴政的股肱之臣。從誅嫪毐、罷呂不韋,到秦統一六國,秦王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大事,都有李斯在參與和輔佐謀劃,給人感覺好像少了李斯,秦王統一天下就玩不轉了。可事實上,歷史上的李斯在秦統一六國前並沒有什麼特殊貢獻,他當時的最高職務是廷尉,即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從職能上來看,他顯然不可能參與到像統一六國這種以軍事手段為主的決策中。別以為秦人就亂來,人家職務分工明確著呢!此外,《大秦賦》中將韓非之死演成了是李斯不願好友受酷刑慘死而提前給韓非喝下了毒酒。可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韓非眼看韓國無力回天,因此想到秦國謀職。李斯怕韓非才能勝過自己,所以對秦王說:“韓非是韓國公子,必然事事為韓國著想。留下他終究是個禍害,不如以法誅之。”秦王這才下令將韓非打入大牢。李斯怕秦王反悔,趕在第一時間派人送毒藥給韓非,逼迫他自盡。後來秦王果然反悔,下令赦免韓非,可為時晚矣。 當然,李斯也並毫無是處。事實上,李斯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輔佐秦始皇完成了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重大政策的決策與制定。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下,中國作為統一整體的概念才開始逐漸深入人心。從這方面來說,用功在千秋來形容秦始皇與李斯的歷史貢獻毫不為過。然而,功是功,過是過,把不屬於他的功勞都算到他身上,把屬於他的惡行都幫他洗白,這就嚴重偏離了事實。 二、嫪毐之亂在《大秦賦》中,“嫪毐之亂”的過程跌宕起伏,叛軍一度攻占皇宮,鹹陽街頭血流成河。關鍵時刻多虧名將王翦飛師勤王,以及大秦百姓自發加入平叛隊伍,軍民聯手終於將嫪毐叛軍擊敗,這才確保了大秦山河無恙。可《史記》中對“嫪毐之亂”只做了這樣的記載:“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鹹陽,斬首數百……毐等敗走”。也就是說,嫪毐及其党羽在“嫪毐之亂”中被砍死了數百人就一敗塗地了。要是連這種規模的叛亂都能讓秦王嬴政難以招架,他憑什麼能一統天下?所以《大秦賦》中的“嫪毐之亂”也完全被誇大了。 三、呂不韋之死《大秦賦》中,諸國使者跑到洛陽請賦閑在家的文信侯呂不韋到他們國家當丞相。於是秦國的許多朝臣紛紛要求秦王殺掉呂不韋,以絕後患。秦王不忍下手,因此想通過貶呂不韋到蜀地,讓他遠離是非從而變相保護。可呂不韋為了不讓秦王難做人,幹脆自己喝毒酒自盡了。這是真的嗎?答案是:假的不能再假了。歷史上秦王下令徙呂不韋至蜀地是真,可蜀地在秦國時期並非“天府之國”,而是窮山惡水,專門流放重刑犯的地方。秦王要真是變相保護呂不韋,會下令將他徙往這麼一個鬼地方嗎?《資治通鑒》中對呂不韋之死做了這樣的記載:“文信侯飲鴆死,竊葬。其舍人臨者,皆逐遷之。”也就是說,呂不韋被逼自盡後是偷偷下葬,而不是《大秦賦》中那樣風光大葬。呂不韋的家人也沒能因他的離世而得到赦免,依舊是被遷徙到蜀地,結局淒慘。古人雲:伴君如伴虎,更何況呂不韋伴君王還是秦始皇。 四、其他除了上述這些嚴重偏離歷史的情節之外,《大秦賦》中還有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與歷史不符之處。如歷史上的樊於期是伐趙兵敗於李牧,畏罪叛逃燕國,而不是在“嫪毐之亂”中開溜;歷史上的秦將桓齮是在滅趙之戰中被李牧打敗後擊殺,而不是在“肥之戰”被打敗後羞愧自殺。此外,《大秦賦》中那些被滅國的國君都得到了秦王的善待,給人感覺秦王嬴政宅心仁厚。可歷史上的六國國君都沒好下場,那些堅持抵抗的國君自不必說,就連主動投降的齊國國君齊王建,最後也是被活活餓死。歷史上的好皇帝往往都不是好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又何須後人給他美化個好人形象呢?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 《《大秦賦》中有哪些情節與歷史不符?》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秦賦》中有哪些情節與歷史不符?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