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這位寫新聞的旅歐青年影響了歷史》 環球網環球網官方帳號“五四”運動後,許多男女青年赴海外尋求真理。圖為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周恩來(右三)等人1921年的合影。新華社發1921年2月1日,到歐洲僅一個半月的周恩來,寫下他的第一篇旅歐通訊——《歐戰後之歐洲危機》。一個多月後,稿件以上下篇形式,分別出現在3月22日和23日的《益世報》版面上。吾人初旅歐土,第一印象感觸於吾人眼簾者……曰生產力之缺乏,經濟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希望到歐洲尋求救國之道的周恩來,目之所及卻是戰後社會的凋敝和蕭條。筆耕不輟 筆力千鈞周恩來旅歐三年半,筆耕不輟,向《益世報》發回至少50篇新聞稿,超過24萬字。稿件分析歐洲情勢,縱論國際秩序。他先後用“周恩來”“恩來”“翔宇”“周翔”等筆名,報道英國礦工總罷工、德國戰後賠款、華盛頓會議等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稿件深入淺出,介紹新聞事件來龍去脈和因果關聯,讓更多國內讀者看懂國際新聞。他挖掘涉華新聞,撰寫長篇通訊介紹在法勤工儉學留學生的狀況;他筆力千鈞,揭露北洋政府向法國借款及購買軍火的黑幕。迫於輿論壓力,關於借款事宜的討論不得不中止。通過事實觀察和邏輯分析,周恩來向讀者提供清晰准確、一針見血的研判。西方列強瓜分勢力範圍的華盛頓會議召開前,周恩來便在稿件中說這次會議為“鬥角勾心之會議”,指出美、日、英“三國所爭所引者,鹹以吾國為對象,關系之深,問題之重,實以吾國為首”。 2001年6月27日,一名在巴黎工作的華人瞻仰鑲嵌周恩來銅質頭像的大理石紀念牌。周恩來在巴黎勤工儉學和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居住在這裏——戈德弗魯瓦街17號的小旅館。這座紀念牌是法國政府於1979年10月設立。新華社記者李根興攝盡管日夜寫稿,努力賺稿費維持生計,周恩來旅歐的生活仍然相當拮據。他原打算在倫敦准備入學考試,但英國生活費用太高,1921年2月中旬不得不搬回巴黎,一邊學習法語,一邊在雷諾汽車廠打工。1922年3月,周恩來搬到物價更為低廉的柏林,在郊區一間民宅租住下來。他有時前往倫敦或巴黎出差采訪,也常借住在同學家中。“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以時間軸為序,縱觀周恩來旅歐期間的新聞通訊和往來信函,可以清楚看到他推求比較各種社會思潮後,認定並追隨共產主義的思想曆程。剛到歐洲一個多月時,周恩來在給表兄陳式周的信中坦言,他比較了俄、英兩種社會改革途徑,對於中國在暴力革命和穩進改革中選取哪種方式,仍拿不定主意。1921年4月,英國百萬煤礦工人大罷工。周恩來詳細考察這次曆時80多天的罷工風潮,寫下9篇通訊,稱贊工人階級在“饑餓困窘”下“猶堅持反對不懈”,批評英國政府“與資本家一鼻孔出氣”。1922年2月,他在通訊《勞動世界之新變動》中寫道,“社會主義之不可侮,實已成了必然的趨勢”。周恩來的思想轉變,或許也受到當時歐洲政治環境影響。1920年代的歐洲,共產主義運動高漲。盡管生活並不寬裕,周恩來仍訂購了法國共產党、英國共產党的機關報,研讀了英文版的《共產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多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久後,在與國內友人通信時,周恩來鄭重寫道,“我們當信共產主義的原理……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言必信,行必果。旅歐期間,周恩來除了采訪、寫稿,還參加大量革命活動,參與創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党,後更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圖為1924年7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法支部成員在法國巴黎合影。前排左四為周恩來,左六為李富春,左一為聶榮臻,後排右三為鄧小平。新華社發那一代留法勤工儉學的行列中,走出了一批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1924年7月,周恩來結束旅歐生活。臨行前,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給他評定:誠懇溫和,活動能力富足,說話動聽,作文敏捷……英文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書看報……熱心耐苦,成績卓著。回國後,26歲的周恩來,到黃埔軍校任教,全身心投身革命。25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恩來出任總理。 《100年前,這位寫新聞的旅歐青年影響了歷史》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100年前,這位寫新聞的旅歐青年影響了歷史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