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渣變肉松,吃貨的智慧是無窮的,你還知道哪些變廢為寶的美食》 糊塗塗的美食吧唐魯孫家祖上是鑲紅旗人,算起來還是珍妃的堂侄孫,像唐家這樣的名門望族對飲食自然是非常講究的。唐魯孫回憶說,他奶奶有一個蘇州籍的貼身女傭,這女傭不僅做菜精致細巧,而且還很心細。女傭聽說豆腐渣中殘留的營養價值對老年人最為相宜,於是就弄了一些來炒給老太太吃,誰知竟然吃出了肉松味,引得老太太連連誇贊。當然,炒豆腐渣沒有油的助攻是萬萬不能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這可不是窮人吃得起的,可以說是“粗菜細做”,或者“素菜葷做”的典範。做法如下,感興趣的友友可以在家試試:“素炒豆腐渣最好是用花生油,先把油燒熱,隨炒隨加油,等炒透放涼,自然香脆適口,如果放點雪裏蕻,筍片同炒,更是吃粥的雋品。” 所以我說,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喂豬的豆腐渣搖身一變,也能變成餐桌上的美味珍饈。說起變廢為寶的美食,我又想起好幾樣來,第一樣是葫蘆頭。葫蘆頭是古城西安有名的傳統風味小吃,說白了就是豬雜碎片湯,原料包括豬肚、豬腸和西安特有的幹饃。相傳在唐代的時候,名醫孫思邈九十多歲了,還每天拄著拐杖走街串巷給人看病。因為經常趕著出診,沒時間好好吃飯,孫思邈就在隔壁的一家賣豬雜碎的小店裏蹭吃,吃多了覺得不好意思,就給老板出主意改善生意。根據孫思邈說的,豬雜碎想要好吃,去腥是最重要的。首先,豬腸要經過十二道手工去腥,煮湯時加入掰碎的幹饃,最後加花椒、大料等等調味。店家照孫思邈的方法做了,出鍋後果然香氣撲鼻,腥味全無,嘗一口,湯鮮唯美。因為孫思邈的拐杖上總掛著一個葫蘆頭,老板就把這種小吃稱為“葫蘆頭”。 第二樣是炒肝兒。炒肝兒在北京歷史悠久,“會仙居”的做法是將豬腸、豬肝切成段,用豬骨湯、大料、生蒜、黃醬等調味煮了,最後用口蘑湯澱粉勾芡,這樣做出來的炒肝兒香味撲鼻,濃鬱可口。有一年去北京玩,在什刹海那裏看到有人推著車子在賣,好奇心驅使就花了20買了一份嘗鮮。說實話我不是很喜歡勾芡太濃的食物,但據說很早的時候,清晨買上一碗炒肝兒,就著肉包子或火燒吃,是老北京人的最愛,現在的北京人咋想的我不知道。 第三樣是泡菜。傳統的四川泡菜用的就是瓜果蔬菜的邊角餘料,做法就是先洗淨控水,裝入壇子,放入井水封閉即可。四川泡菜的宗旨就是幾乎所有的根莖類果蔬都能入壇炮制,達到物盡其用。 最後一樣是我最喜歡的,那就是牛雜火鍋。說起這牛雜火鍋,那還從四川火鍋的起源說起。據說當時在重慶的嘉陵江北岸有個大碼頭,那裏是川北物資進出重慶的必經口岸,也是當地牲口販賣宰殺的集散地,每天都有很多的纖夫腳力在此休息攬活。當時的牛販子殺完牛後,因為牛下水賣不起價,就直接扔進了嘉陵江裏,纖夫腳力們見了覺得很可惜,於是便把這些內髒打撈起來,洗幹淨後,加入本地的辣椒,煮成一大鍋牛雜湯,這就重慶牛雜火鍋的雛形。直到今天,牛雜火鍋還是像我一樣的吃貨們的心頭好!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裏,感謝閱讀。今日小啟示:啟示一,大膽嘗試,顛覆傳統。啟示二,勇於創新,開發新吃法。啟示三,節約糧食,響應光盤行動。Bon Appetit!祝好胃口!關注@糊塗塗的美食吧,做有態度的吃貨!圖/網絡侵刪 《豆腐渣變肉松,吃貨的智慧是無窮的,你還知道哪些變廢為寶的美食》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豆腐渣變肉松,吃貨的智慧是無窮的,你還知道哪些變廢為寶的美食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