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皖南花鼓戲|富有鄉土氣息的劇種》 文旅中國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帳號皖南花鼓戲是一種河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原為花鼓調,為安徽五大劇種之一,流行於皖南與蘇南、浙江相毗鄰地區,而以宣州、郎溪、廣德、寧國一帶最為盛行。它是百年前太平天國東路花鼓調與河南的燈曲隨移民流入皖南,先與皖南地區的傳統民間歌舞合流演唱,後又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發展演化而成長的一人富有鄉土氣息的劇種。花鼓戲又名挑香擔,屬小戲,因其題材來源於農村生活,劇情簡潔明快,曲調活潑流暢,又是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深受農民喜愛。乾隆年間,有人將二人演唱的鳳陽花鼓改編為鳳陽花鼓歌舞,在宮廷中為皇帝演出,如乾隆年間編撰的《霓裳續譜》一書中就收錄了《花鼓獻瑞》《鼓樂呈祥》等歌舞節目。皖南花鼓戲的劇目中,喜劇占多數,尤其是生活小戲的喜劇色彩更濃厚,塑造了各種風趣、勤勞、善良的喜劇人物。喜劇是醜行的當家戲,所以醜角在傳統劇目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戲以醜角為主,甚至有滿台醜角的劇目,如《鬧黃府》(即《繡像記》),有“七醜鬧台”之稱。傳統醜戲都有生動風趣、明快辛辣的特點。傳統劇目的人物和情節,多帶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大多數劇目是根據民歌、農村生活故事、民間傳說編演的,因而又具有通俗活潑,想象豐富和語言生動等特色,有濃鬱的民間文學風格。 皖南花鼓戲的唱腔很有民歌風味,變化多端,優美動聽。唱腔分為主腔和花腔兩類。主腔類有“四平調”“蠻蠻腔”“北扭子”和“淘腔”等,“淘腔”中有快、慢、中、長、悲、喜等十餘種板式,“四平調”又有正、反、悲、喜之分,“北扭子”也有對、數、連、倒幾種板式。花腔類的運用多用在歌舞小戲中,有鑼鼓伴奏。皖南花鼓戲表演藝術是從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它以白扇子、紅毛巾、彩色帶為基本道具,根據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變化,構成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形體動作,伴著特定的鑼鼓節奏翩翩起舞,以表達人物內在情緒,完成戲劇動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演藝術上講究文演、武演、熱演、冷演。文演要求細膩優美;武演要求潑辣火爆;熱演要求風趣活潑;冷演要求沉著穩健。皖南花鼓戲傳統劇目有《斬皇兄》《掃花堂》《假報喜》《打補丁》《擋馬》。其他精品劇目有《大清官》《柳蔭記》《站花牆》《小清官》《送香茶》《攔馬》《打金枝》等。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戲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於網絡)責編:李曉霞 《戲曲· 皖南花鼓戲|富有鄉土氣息的劇種》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戲曲· 皖南花鼓戲|富有鄉土氣息的劇種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