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歐洲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卻低估了的力量》 歷史小同學歷史學在讀博士弗蘭克·澤林一、沉睡中的雄獅細細翻閱中國近代史,你就可以發現:拿破侖作為法國的皇帝,還是有非常獨到的眼光的。那會兒的中國正是清政府最腐朽的時候:人家西方都在進行工業革命,船越造越大,炮越造越強。而中國卻鎖起了國門,沾沾自得地鼓吹自己是天朝上國。面對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我們只有刀劍盾牌。有幾把火繩槍,技術還是明末的,都不如刀劍好用。在人家已經開始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時候,我們中國的軍隊還靠著馬匹驛站傳遞消息,中國的老百姓還點著煤油燈,倒是方便了那些大煙鬼了。在西方國家完成了文藝複興,又完成了工業革命以後,我們這個老大中國已經落後西方國家整整半個世紀。國際社會上一步落後步步落後,何況落後這整整五十多年?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果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戳破了清政府這只紙老虎打進來了。 工業革命雖然武器落後,雖然清政府無能,但擁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斷了傳承的中華兒女從不缺乏熱血。自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了第一槍以後,中國的熱血青年們拋頭顱灑熱血,廣大人民群眾拼死抗戰,我們中國終於完成了全面解放,實現了獨立自主。 辛亥革命在解放以後,中國那會兒是真的窮啊。國民党在敗退的時候,還把中國絕大部分的黃金白銀等財富帶到了台灣,留給大陸的是一個破碎的山河。為了快速把中國發展起來,我們在錯誤中成長,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中國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勤勞、最有韌性的人。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努力的創造著財富。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這成了一代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新中國用短短五六十年的時間就趕上甚至是趕超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發展。東方睡獅終於醒了,它的崛起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改革開放對比二、被低估的中國事實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且唯一沒斷了傳承的中國,在數千年裏一直都是世界先進文明和先進技術的代表。這種先進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未被超越。歷史留給中國的不僅僅只是一個一個的故事,那是文化是智慧的沉澱,這種沉澱深入骨髓,銘刻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裏。擁有著五千年文明史在西方人的眼裏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和神秘莫測。這種跨越數千年的歷史積澱當然會被很多人追捧和推崇。以至於三百年去的德國哲學家說:如果需要挑選一個精於辨識各民族的優點,而不是精於鑒賞女神的美麗的評判員,那麼金蘋果應該獎給中國人。可惜的是這種推崇很快就被打破了。在西方國家經曆了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之後,西方迎來了快速的發展。而此時的清政府卻把這些新的技術視為奇技淫巧,除了用於個人享樂,從未想過能給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利益。 這種短視的行為,被西方人所鄙夷。在他們的眼中,曾經所謂的天朝上國也成了貧窮和落後的國度,這種鄙夷甚至持續到了新世紀。不過擁有著14萬萬人的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會被放大無數倍,就可以給世界帶來不小的影響,而且不同於某第二大國老百姓的憊懶和麻木,這裏的百姓還如此的勤勞。因為曾經的貧窮和落後,在很多外國人的眼裏,中國跟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還有著不可逾越的差距。甚至台灣那邊的某些極端分子還說現在的中國老百姓吃不起茶葉蛋,這一度成為了笑話。其實自從進入了新世紀,中國的發展就處於高速爆發期。 很多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早就到達甚至超越了發達國家的所謂大都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先不說,即便是重慶、成都、南京這些新一線城市也在快速崛起,帶領著中國迅速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古人的智慧讓我們深刻地明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中國不能悶起頭來只顧自己的發展,我們還要有更多的盟友,我們要帶著周邊和關系好的國家一起成長。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盟友”。對於很多國力相對弱小的國家來說:中國是他們必須要緊緊抱住的大粗腿。在近幾十年裏中國不僅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提供了幫助。近十年來,有著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在他們的國家建設方面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了。 三、歐洲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在最近三年的時間裏,美國這個原本的英國附庸國,憑著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裏撿的便宜迅速超越了英、法、德、俄這些老牌發達國家,並憑借美元這一大殺器迅速成為了世界霸主。近些年美國經濟低迷,但他們沒有吸取97年經濟危機的教訓,依然把目光更多的放在金融領域,仍然迷信資本的力量。國內的實業被大大忽視的美國,很難在遇到大事的時候做出快速的應對。這種情況在疫情來臨之時被全面地激發了出來。也難怪德國學者弗蘭克·澤林會說:歐洲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卻低估了中國的力量。 《德國學者:歐洲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卻低估了的力量》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德國學者:歐洲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卻低估了的力量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