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快點溫州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溫州市廣播電視總台)第二節 面臨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全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萬物互聯”的數字化時代到來,孕育著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重塑的重大機遇。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和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RCEP協定簽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中國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同時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大大增加了我市擴大開放的複雜性。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存在諸多難點和堵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社會轉型進入矛盾多發期,給我市新一輪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從區域和省內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浙江省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樞紐建設和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為溫州全面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帶來新的機遇。同時新一輪城市洗牌和分化加劇,優勢資源向頭部城市集中的趨勢愈加明顯,我市面臨更加激烈的區域競爭和城市競爭。從溫州自身看,“十四五”時期將處於人均生產總值從10000美元向15000美元跨越的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呈現以下特征:——新舊動能轉換的提速期。落後產能逐步出清,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全面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制造業結構向技術創新驅動型加快轉變。——新發展格局構建的窗口期。內外貿融合發展加速,新消費新投資新供給不斷孕育,經濟發展更注重強大國內市場支撐,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主引擎作用持續提升,更加順暢高效的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加快形成。——都市能級躍升的關鍵期。城市和產業空間加快重組,城市化重心進一步轉向中心城市賦能升級,城市空間形態向都市區經濟、灣區經濟演變,都市區協同融合、城鄉融合發展進入全面加速期,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加快構建。——改革系統集成的深化期。政府、經濟、社會等領域一批重量級改革試點全面推進,改革向數字化、市場化、集成化方向深化拓展,以深化改革驅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綜合集成效應不斷顯現,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准市場體系加快建立。——市域現代治理的迭代期。人均生產總值向高收入經濟體水平邁進,人民群眾對安定和諧幸福生活的訴求更加強烈,公共服務補短增效全面推進,市域治理社會化智能化法治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格局加快確立。面向“十四五”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胸懷“兩個大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確把握民營經濟、山海資源、內外溫州人、改革先發等特色優勢,保持戰略定力,辦好溫州的事,錨定“五大新坐標”奮勇前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第三節 指導思想“十四五”時期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党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定扛起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建設東南沿海區域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全國民營經濟示範城市、改革開放標杆城市、生態宜居幸福城市,全力構築科創高地、文化高地、教育高地、醫療高地、新消費高地,全力打造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的全省第三極,全力建好具有鮮明溫州特質的長三角南大門,奮力續寫好新時代溫州創新史,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第四節 奮鬥目標溫州“十四五”發展總體目標是:以加快建設“五城五高地”為重要支撐,全力“做強第三極、建好南大門”,奮力“續寫創新史、爭創先行市”,力爭邁上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億級地方財政收入、千萬級常住人口、百萬級新增人才的發展新台階。具體目標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實現一批“十百千萬”上台階指標。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分別突破1萬億元、10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城市30強和長三角中心區城市10強,並力爭排名前移。常住人口力爭達到1000萬人,新引育人才100萬人,市內外市場主體突破200萬家。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突破3000億元、5000億元,五年累計完成重大項目投資1萬億元以上,努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戰略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全省第三極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升。——轉型升級全面突破。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5+5”產業支撐更加有力,初步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3%,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左右。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和人才強市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一區一廊一會一室”創新格局加速形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3.0%左右,自創區十大關鍵性指標實現“五倍增五提升”,湧現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人才和團隊,初步建成國內一流的生命健康產業創新中心、智能裝備產業創新中心。——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更加完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建成。都市區協同融合加速,行政區劃調整取得實質進展,加快構建“一主一副兩極多節點”的都市發展新格局,中心城區首位度和輻射力大幅增強,溫州在全省四大都市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山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效,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5%。——改革開放縱深推進。以數字化改革牽引全面深化改革,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形成示範,“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區域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充分迸發。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溫州)華商華僑綜合發展先行區基本建成,內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新的拓展,高水平內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美麗溫州加快建設。“兩山”轉化通道不斷拓寬,綠色產業發展、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潔能源發展位居全國前列,率先基本建成美麗大花園示範區。能源、水資源消耗強度有效控制,碳排放爭取實現率先達峰,細顆粒物和臭氧濃度實現“雙控雙減”,基本建成全域“無廢城市”,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斷面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超過92%,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全省前列,實現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民生福祉大幅躍升。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覆蓋城鄉居民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更趨完善,教育、醫療、社保、養老、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滿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五年新增城鎮就業45萬人,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左右,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2歲。——先進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新時代溫州人精神持續激揚,內外溫州人文化認同和奮鬥動力顯著增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630億元。全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加豐富。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帶建設成效顯著,繪就新時代“江山勝覽圖”,甌越優秀文化得到大力弘揚,形成具有國際氣質、溫州特質、詩畫品質的文化溫州新格局。——市域治理形成示範。党政機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進,利民為本、法治為基、整體智治、高效協同的現代政府初步建成,依申請政務服務辦件“一網通辦”率超過90%。“法治溫州”“平安溫州”“信用溫州”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各領域法治化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常態化躋身全省平安建設第一梯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保持全國領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持續保持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根據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階段安排,要在全面完成“十四五”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繼續朝著現代化第一階段的遠景目標奮進。到2035年,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六個浙江”建設在溫州全面落實並充分體現,溫州成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排頭兵,基本實現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現代化的綜合發展體系基本構建,經濟社會各領域制度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經濟實力、創新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分別突破1.7萬億元、16萬元,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南沿海區域中心城市;高水平建成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的現代政府,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國領先,“平安溫州”“法治溫州”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溫州特色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板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1萬元,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全市人民共同富裕邁出更加堅實步伐;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城鄉生態環境水平全國一流,高質量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範區;党的領導高效執行體系全面形成,全面從嚴治党持續深入推進,“清廉溫州”加快建成,政治生態更加山清水秀。第五節 戰略重點突出戰略融入、內外統籌、改革探路、創新制勝、安全發展、普惠共享的基本要求,重點把握以下關鍵發力點:——融合式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全力加速“一區一廊一會一室”創新資源布局,在創新平台上提能造峰,在創新主體上倍增提質,在創新生態上爭創一流,系統構建“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推動“百萬人才聚溫州”,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引擎,以“兩化”“兩業”融合為主動力,以“5+5”萬億產業為主支撐的高質量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國際先進、安全可控的產業基礎。——數字化引領。以數字革命、智能革命重塑生產生活方式,推進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打造最聰明的城市。實施新基建“十大行動”,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構築數字時代的關鍵基石。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全面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建設全國數字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區。實施數字生活新服務行動,推行“吃住行遊購娛”全鏈條數字化服務,建成數字生活新服務示範區。加強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做強全域感知、精密智治的城市大腦體系,探索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市場化改革。堅持和深化市場化改革取向,堅定不移提升和發展“溫州模式”,讓民營企業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為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營造最優環境。深化三大標志類改革項目,推進十大牽引類改革試點,打響一批特色類改革品牌,推動“兩個健康”先行區探索由多點突破向系統集成深化拓展,打造全國民營經濟示範城市、中國營商環境標杆城市,企業全生命周期等量化指標走在全國前列。——首位度提升。更大力度實施中心城市賦能升級行動,以大羅山為中心優化城市空間形態,推進都市區主中心“東拓、西優、南聯、北跨”,健全都市區協同融合發展機制,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和競爭力。全域深化城市有機更新,全面推進公共服務補短增效,系統推進未來社區、未來城區、未來鄉村等建設,打造品質城市、未來城市、韌性城市和幸福都市。深化溫台民營經濟協同發展,推進浙南閩東合作發展區和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遊協作區共建,增強以溫州都市區為核心的浙南閩東贛東都市圈發展能級。——樞紐化聯動。推進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鐵聯通”,高速公路、幹線公路、快速道路“三網融合”,全力打造開放暢達高效領先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實現對外交通互聯互通、多向輻射,對內交通無縫銜接、效能提升。全面推進機場、高鐵與軌道站點建設,建成一批多式聯運、站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大力推進臨空經濟區、臨港經濟區、高鐵新城與軌道交通TOD開發,培育樞紐經濟新增長極。——制度型開放。推動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在民營經濟制度型開放領域先行探索、率先示範,加快打造接軌國際的市場規則體系,率先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溫州規則”“溫州標准”。高水平建設中國(溫州)華商華僑綜合發展先行區,力爭取得更多可複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推進自貿區溫州聯動創新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協同聯動創新,不斷提升雙向投資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為“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溫州樣板。——系統性治理。堅持系統觀念,加快推進党政機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党建統領的整體智治體系,建設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的現代政府。健全完善党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市區縣一體、部門間協作、政銀企社聯動的協同高效運轉機制。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創成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加快形成党建統領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爭先創優工作機制,統籌推進“六重”清單落實,不斷完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全面提升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第二章 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首位戰略,聯動推進“一區一廊一會一室”建設,打造最優創新生態,加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全力打造全國民營經濟科技創新示範區、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引領區、全球新興科創資源集聚先導區。第一節 搭建高能級創新平台體系舉全市之力建設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持續推進自創區“八大攻堅”行動,打好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三大會戰”,實施高新區晉等升位和梯度創建計劃,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全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促進生命健康、智能裝備兩大創新型產業集群加速集聚發展。深化自創區“一區五園”建設,支持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推進自創區擴區和全域創新。按照“一核兩帶多園”規劃布局,強化科創走廊重點區塊建設,推進科創帶與產業帶輻射聯動,打造集聚高科技標杆型企業、高精尖科技型項目、高辨識度主導產業等“九大”場景的引力場和輻射源。推動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產業鏈深度耦合,持續提升溫州國家高新區創新能級,加快“一區多園”融合,爭取將具備條件的園區陸續納入分園範圍。推動樂清、瑞安等省級高新園區進入全省前列,支持平陽、甌海、永嘉、龍港等地創建省級高新區。到2025年自創區十大關鍵性指標實現“五倍增五提升”,溫州高新區在全國排名進入前40%,生命健康、智能裝備兩大主導產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 放大青科會峰會效應。全力以赴做好各年度峰會籌備和保障工作,力爭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永久落戶溫州,打造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平台、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示範樣板。依托峰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定期開展全球青年科技英才(溫州)峰會、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投融資對接會、大學創業世界杯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活動賽事。暢通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三界融合”路徑,加快推動“一園一器一基金”“一園一城一中心”等峰會重大成果轉化,實現“持續辦好一個會,聚智提升一座城”。加快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著力培育科技創新“塔尖重器”,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布局構建由“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市級重點實驗室”等組成的實驗室體系。加快建設甌江實驗室,謀劃布局重大科學裝置,努力打造全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再生調控與眼腦健康科創平台,建成浙江省實驗室,力爭成為國家實驗室分部。推進省部共建眼視光學和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國家實驗室溫州分實驗室、電氣數字化設計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建設,支持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申報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到2025年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省實驗室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0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00家。建設溫州國際未來科技島。積極融入“一區一廊一會一室”創新鏈布局,打造集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服務、國際人才集聚等為一體的未來科技島,輻射帶動鹿城世界鞋都等產業鏈提升。深化“甌越院士之家”建設,推進長三角科技企業總部園、溫州國際科技金融中心、溫州國際智能智造產業化服務中心、國際教育中心、國際康養中心等“一園四中心”重大項目,加快打造輻射長三角、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第二節 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百家計劃”,著力培育一批創新濃度高、根植性強,具有裂變發展潛力的瞪羚企業。迭代推進科技企業新“雙倍增”行動,構建科技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梯隊培育機制。深入實施規上企業和高新企業“雙邁進”千企計劃,推動“高升規”400家、“規進高”1000家。支持企業創建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中心、企業研究院等各類創新載體,實現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加大裝備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等創新產品應用政策支持,構建首台套產品大規模市場應用生態系統。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4400家和160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3.0%左右,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5%以上。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策源地作用,支持建設國內一流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學科協同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機制,跨校跨院融合提升一批優勢特色學科。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科技社團建立科技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建立“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庫,推廣“企業出題、院校破題、政府助題”模式。主動承接省“尖峰”“尖兵”“領雁”“領航”計劃,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網絡、智能計算、精准醫療、新藥創制、眼視光技術、高端制造等重點領域,迭代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加快攻克一批進口依賴較為嚴重、對產業高質量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科創飛地建設。完善支持科創飛地建設的政策舉措、合作載體和體制機制,大力構建“研發創新在外地、成果轉化在溫州”的創新生態。強化與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聯動,高質量建設溫州(嘉定)科創園二期、溫州紫金港科技園等科創飛地,打造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的示範樣板。開展全方位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合作,積極建設海外創新孵化中心、海外聯合實驗室等科技飛地,探索“國外孵化+國內加速”模式。用足用好各類飛地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在溫州的承接、利用和轉化。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構建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打造鏈接全球技術轉移重要樞紐,加快中試平台、市場體系建設,培育技術經理人,建設大數據交易市場,布局建立知識產權集群。加快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規劃建設溫州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全力打造3.0版科技大市場、技術拍賣“溫州拍”品牌,建立技術對接雲服務平台,培育集聚一批重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形成一站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創新服務鏈。第三節 優化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更大力度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探索落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溫州路徑。推行“揭榜掛帥”等制度,研究建立適應顛覆性創新的研發組織方式。推進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幹制”改革,探索充分放權、團隊控股的研發模式。建立“定向服務、定向研發、定向轉化”的研發轉化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高效配置。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穩定支持基礎研究的新機制,鼓勵自由探索未知前沿。建立市縣聯動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五年全社會累計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投入、重大科研平台設施投入、重大人才引進投入“三個百億”目標。建設知識產權示範城市。推進高新區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等建設,推動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造引領型知識產權強市。加強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提升知識產權運營水平。支持建設溫州知識產權學院和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加大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力度。深化首批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示範試點城市建設,爭取設立溫州知識產權法庭,推進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省級試點,健全知識產權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和檢察司法綜合保護機制。提升發展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完善全鏈條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新型孵化平台、綜合性加速器。開展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雙清零”行動,實現省級以上高新園區國家級創業孵化基地和各縣(市、區)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兩個全覆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創建省級以上雙創示範基地。支持建設海外創新孵化中心,鼓勵發展虛擬創新創業社區,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圍繞優勢細分領域建設專業孵化平台。推進標杆型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實現塊狀經濟、現代產業集群“兩個全覆蓋”。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強科技金融中心建設,做強做大百億科創基金,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投貸聯動、科技保險,推進科技支行、民營科技小貸、民營科技融資租賃機構、風險投資機構集聚發展。推廣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試點,發行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產品。加快打造“科技大腦”,構建集數據服務、金融對接服務、中介機構服務、專家服務等於一體的科技金融線上服務平台。第四節 建設人才生態最優市推動“百萬人才聚溫州”。錨定五年新引育百萬人才的目標,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引進、培育和集聚各類優秀人才,打造浙南閩東北贛東人才高地。以“鯤鵬計劃”為牽引,加碼實施“全球精英引進計劃”等五大人才工程,推進十名院士、百名領軍、千名博士等人才集聚行動。升級匯聚“小青新”人才的系列舉措,實施高校畢業生集聚行動,打造青年人才眾創之城,累計新引進大學生60萬以上。加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金藍領”工匠培育行動,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累計新增技能人才40萬以上。實施“溫商名家”培育行動和“青藍接力工程”,打造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型溫商隊伍。推進人才“興農”“興旅”“興文”“興教”“興醫”,全面加強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提升人才平台能級。持續放大五類平台效應,面向全球打造甌江人才蓄水池。更好發揮高校的“高地”效應,加強研究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立交橋”。強化創新平台的“策源效應”、創業平台的“衍生效益”,建好用好院士之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級平台,加速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創業孵化平台,引育領軍型人才創業項目100個以上。充分釋放企業平台的“聚才”效應,推進“事業留人”,探索股權、期權、分紅等各項激勵,讓更多的優秀人才“名利雙收”。推進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浙南國際人力資源產業園等建設,高質量打造人才服務綜合體(人才客廳),全力形成服務平台的“鏈條效應”。 做優人才生態要素。設立“溫州人才日”,全面打響“創業之都歡迎您,來了就是一家人”工作品牌。迭代升級“人才政策40條”,開展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等機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大力推行青年英才舉薦制度,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人才激勵機制。實施“人才住房租售並舉”辦法,設立“人才子女班”,開發上線“人才碼”平台,建設按國際慣例運行的人才市場,完善人才“關鍵小事”全周期貼心辦機制,構建精准服務保障體系。 第三章 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深化“制造業發展雙輪驅動”戰略,全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進一步鞏固提升制造業的支柱地位,大力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加快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領先的時尚智造基地、長三角南翼制造業創新基地。第一節 全面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發展。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實施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十鏈”行動,全鏈條防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加快培育與先進制造業基地相匹配的產業基礎和產業鏈體系,提升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到2025年全市“5+5”產業鏈核心領域基本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安全備份系統,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3%。編制產業鏈補鏈強鏈“三圖兩清單”,重點突破一批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帶動力強的工業“四基”,推動關鍵材料、核心部件、整機、系統協同發展。高質量推進模具、電鍍、鑄造等基礎配套產業園區建設。實施一批科技應急攻關和產業鏈急用先行項目,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及應用,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國家工業強基支持計劃。探索“鏈長制”政企協作創新攻堅模式,培育一批有控制力和根植力的“鏈主型”企業。加強產業鏈企業共同體建設,分行業打造產業聯盟體系。 全面推進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集群化。深入實施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分行業打造一批標杆縣(市、區)和特色優勢制造業集群。支持樂清、瑞安等地開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縣(市、區)創建和培育。推行全鏈條數字化智能化,推進規上工業企業“機器換人”全覆蓋,拓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等模式,打造新型精益制造新標杆。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推動行業結構低碳化、制造過程清潔化、資源能源利用高效化,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構建以“畝均論英雄”為導向的新型綠色制造體系。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依托龍頭制造企業培育制造服務生態圈,形成服務型制造示範。加快制造業集群化,推動打造若幹條鏈條完整、具有較強韌性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鏈。加強“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培育,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成長性好、專注於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打造一批行業隱形冠軍或單項冠軍。到2025年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隱形冠軍”培育企業150家。聯動創建質量強市、品牌強市和標准強市。深入開展品質質量提升行動,全面加強質量管理,樹立一批質量標杆,爭創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倡導“溫州質造”。實施“品字標”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和品牌賦能專項行動,完善品牌培育服務體系,培育品牌示範企業和浙江制造精品。開展對標達標提升行動和“標准化+”領航行動,支持企業主導制(修)訂國際標准、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組建產業技術標准創新聯盟,構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標准體系。“十四五”期間爭創中國質量獎,新增省政府質量獎2家,累計培育縣級以上政府質量獎企業500家、“品字標”企業350家,新增浙江制造標准300個。第二節 培育打造“5+5”萬億產業集群提升發展五大傳統優勢制造業。推進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提升、規模化培育、鏈條化發展、集聚化布局、品牌化打造,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到2025年培育壯大電氣、鞋業、服裝、汽車零部件等一批千億產業集群,五大傳統優勢制造業實現總產值6100億元以上。電氣。重點發展中低壓電氣、高壓電氣、智能電網設備和太陽能、風能發電設備,形成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提升模式,加快培育世界級電氣產業集群。鞋業。重點發展中高端鞋類產品,形成品質標准化、設計新穎化、生產智能化、營銷網絡化的提升模式,努力建設成為國際鞋業的時尚設計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和展覽貿易中心,推動“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發展。服裝。重點發展高端定制服裝、商務休閑服、時尚女裝、潮流童裝等主導產品,推廣“品牌+合夥人”等新型商業提升模式,統籌推進服裝產業批量化生產與個性化定制,爭創中國時尚服飾中心城市。汽車零部件。重點發展汽車電子、關鍵零部件制造及新能源汽車系統總成化,形成縱向關聯、整零配套的提升模式,打造國內外知名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泵閥。重點發展能源和高新科技領域泵閥產品,形成龍頭引領、配套完整、開放合作的提升模式,建設全國重要系統流程裝備創新設計和制造基地。培育發展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為主攻方向,突出戰略引領、政策扶持和引育並重,著力打造新興產業集群高地、創新人才集聚高地、領軍企業培育高地,到2025年培育形成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一批千億產業集群,培育打造5G微基站智造、智能計算、物聯網、網絡安全、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核電關聯、電子信息功能材料等一批百億“新星”產業群,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總產值(營業收入)5550億元以上。數字經濟。積極布局大唐5G、龍灣國際雲軟件生態谷等一批重大項目,培育5G微基站智造、智能計算、物聯網、網絡安全、數字安防、網絡通信等產業化基地,打造數字產業集聚新高地,做大做強全省數字經濟“第三極”。智能裝備。大力發展激光、印刷包裝、食品制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智能化裝備,做強伺服電機、智能傳感器、高精度儀器儀表等關鍵基礎零部件,積極布局工業機器人等新興行業,打造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智能裝備產業制造中心和創新中心。生命健康。加快推進中國眼谷、基因藥谷等一批重大項目,聚焦眼健康、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強化產學研合作,做大高端醫療器械、食藥機械、生物制藥與中醫藥等生命健康制造業,積極發展數字醫療、生物芯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醫療新業態,打造浙南閩東贛東生命健康產業高地。新能源。依托核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清潔能源重大項目落地,聚焦技術研發、工程設計、運行維護、建築安裝等服務業,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智能電力控制、輸配電等產業,培育核關聯產業、生產裝備、節能設備等制造業,打造浙南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新材料。全力實施正威電子、華峰TPU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高分子材料及金屬材料等傳統優勢領域升級換代,培育發展電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化纖功能材料、碳纖維材料等先進功能材料,鼓勵發展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納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打造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謀劃布局未來產業。瞄准下一代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柔性電子、量子信息等領域,超前布局前沿科技研究和產業化應用,謀劃發展未來產業、未來企業。以技術迭代推動彎道超車,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實施跨界融合示範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探索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推進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開展“民參軍”“軍轉民”雙倍增行動計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支持各類示範創建。加強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建設,鼓勵企業承擔軍工科研項目,促進軍工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到2025年“民參軍”企業總量翻番,國防科技工業產值突破50億元。加快建築業創新發展。注重建築業轉型提升,積極培育具有科研、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優勢的大型骨幹建築企業,推行裝配式建築,推動建築業“走出去”,打造建築業強市。加強BIM、GIS等數字技術運用和CIM平台開發建設。到2025年建築業產值達到2400億元以上。 第三節 加快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質效並重的服務業體系。以專業化、高端化的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推動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商務服務、創意設計等重點行業加快發展,促進與生產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品質化和多樣化升級,提升商貿、文旅、健康、養老、育幼、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和會展經濟,高水平建設濱江商務區等中央商務區,建成溫州新國際會展中心,促進高端商務、會展和總部等服務功能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時尚經濟、創意經濟和共享經濟,加快溫州G104時尚走廊建設,打造浙東南“工業設計高地”。培育發展康養經濟、休閑經濟和賽事經濟,打造文體康旅融合發展新業態,建設一批區域特色醫療康養示範基地。加快發展街區經濟、商圈經濟和月光經濟,培育一批高品質的智慧化商圈、時尚地標、購物中心和步行街區,推動商貿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造區域商貿中心城市。培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高地。全面開展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實施“五十百千”工程和千億旅遊投資工程,加快提升溫州旅遊目的地功能,進一步打響“詩畫山水·溫潤之州”品牌,努力打造著名的國際化休閑度假旅遊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和旅遊消費強市。深化雁楠一體化發展,推動文泰旅遊連線,整體打造海、島、灘、灣、城交相輝映的海洋旅遊板塊,建設和提升一批文旅融合發展IP,加大新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力度,培育“甌江詩路、江心詩島、雁蕩詩山、濕地詩園”等旅遊示範基地,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小鎮、旅遊風情小鎮。深入推進旅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加強數字景區、智慧景區建設,探索未來景區、未來度假區、未來酒店(民宿)等“未來系列”旅遊產品。高質量實施“千村百鎮十城景區化”工程,推動景城融合、景鎮融合、景村融合。推進城市旅遊化改造,積極培育月光經濟產業帶,建成一批國家和省級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深化“服務+”融合創新。推進服務業與農業、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服務業不同領域之間跨界融合,打造一批創新活躍、效益顯著、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平台和示範區。深入推進現代服務業改革試點示範,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創新監管方式,促進各種形式的技術工藝、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創新應用,推進服務業重點項目招引和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標准化、品牌化。推進服務業平台載體提質。整合提升省市級服務業集聚區,聚焦制造業服務化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方向,重點打造20個左右產業特色鮮明、高端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擇優培育若幹個高能級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加強“雙百”企業培育,在信息、科技、金融、物流、商貿、旅遊、健康等重點行業遴選100家領軍型企業和100家成長型企業。 第四節 構建高水平現代化產業平台體系推進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按照“一個突破、兩個提升、四個一批”的要求,聚力系統性重構、創新性變革,著力打造高能級戰略平台和高質量骨幹平台,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導產業明晰、資源集約高效、產城深度融合、特色錯位競爭的高水平現代化產業平台體系。全市開發區(園區)整合到14個左右,6個開發區(園區)進入全省前50位,高水平打造溫州東部新區等戰略牽引平台,力爭溫州東部新區、樂清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瑞安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創建成為“千億級規模、百億級稅收”的省級高能級戰略平台,創成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智能電力物聯網等2個以上“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深化開發區(園區)管理體制創新,推動形成相對集中連片的“一個平台”、管理運行獨立權威的“一個主體”、集中統籌協同高效的“一套班子”。強化制造業空間保障,科學劃定工業區塊線,將制造業基礎好、集中連片、符合規劃的產業平台、工業園區和工業集聚區劃入線內,實施分級保護、閉環管理,確保中長期全市工業用地總量穩定。深化“產城人”融合,推動產業平台向宜居宜業的城市經濟綜合體轉變。 打造特色小鎮升級版。全力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推動特色小鎮創建向“產業更特、創新更強、功能更優、形態更美、機制更活、輻射更廣”的2.0版升級,構建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的產業生態系統。引導高端產業項目和創新要素加快向特色小鎮集聚,實現省級特色小鎮產業創新平台全覆蓋。深化特色小鎮“畝均論英雄”改革,建成一批高產出、高稅收特色小鎮,爭取省級命名特色小鎮達到8個以上。提升發展小微企業園。深化實施“百企萬園”小微企業園示範引領工程,加快推動園區社區化、園內配套生活化、企業管理規範化,推動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要素集約、技術集成、服務集中,將小微企業園打造成為“小而專、小而高、小而好”的特色化基礎平台,形成與高能級戰略平台、高質量骨幹平台相互銜接、互為聯動的協同發展格局。到2025年實現專業化物業或運營管理全覆蓋,力爭完成小微企業園數字化改造100個以上,園區企業畝均稅收達到25萬元以上。第四章 加快建設數字強市聚力打造數字變革新高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政府數字化轉型,不斷優化數字生態,努力打造數字強市和雲上溫州,加快建設全國數字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區,建成數字生活新服務示範區和數字政府建設先行市。第一節 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建設數字經濟“兩區兩中心”。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數字產業集群,打造都市經濟、幸福經濟、未來經濟新藍海。以傳統制造業數字化升級、建設溫州特色數字經濟發展集聚基地為重點,打造全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示範區。以加快5G、通信衛星、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重點,打造數字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區。以推動數字金融創新為重點,打造數字金融發展中心。以建設新型智慧物流“公路港”和“信息港”為重點,打造智慧物流綜合服務中心。支持龍灣、樂清等縣(市、區)創建省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培育新產業、發展新制造、拓展新應用、打造新機制。到2025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5%。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實施5G“百千萬”行動計劃,推進百項場景應用、千億產業培育、萬個基站建設,規劃建設浙南科技城、大學科技園5G產業孵化器,培育5G微基站智造,協同發展5G+融合應用產業。做大做強泛在電力設備、數字安防、車聯網等特色物聯網產業,積極突破智能傳感器、RFID標簽、近距離無線傳輸技術和物聯網通信設備等關鍵技術,加快形成以樂清為核心的“一核一廊多點”發展格局。加快國家北鬥衛星產業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參與國家低軌通信衛星、地面信息港等項目,打造以北鬥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為特色的國家級示範基地。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推動中小微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培育一批示範性雲平台和雲應用標杆企業,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重要示範區。依托“5+2”雲計算中心布局,加快形成大數據應用和創新創業生態圈,培育壯大市數發集團等一批本地大數據企業,打造數據產業化支撐平台,建設大數據產業強市。培育發展智能計算、泛網絡安全產業,推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集聚壯大。積極推動集成電路、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全面推進產業數字化。推動傳統產業產品和制造流程的數字化升級,深入推進數字化設計、管理、營銷,拓展物聯、數聯、智聯的數字應用場景,實現制造業全要素、全產業鏈連接,加快建設一批“智慧車間”“最美工廠”“未來工廠”“燈塔工廠”,著力打造時尚制造、電氣及電子產業、高端裝備產業數字化發展集聚區,建設泵閥產業、塑料包裝產業、生態休閑產業數字化發展基地。全面推動數字貿易、數字金融、智慧物流、智慧鄉村和數字文創等產業融合發展。第二節 培育數字貿易發展高地推動傳統貿易數字化轉型。深化中國(溫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和運營,紮實推進綜試區“兩大平台”建設、“六大體系”構建、“六大模式”創新和“六大載體”建設,創新綜試區項下模式全覆蓋,促進跨境電商與傳統制造業、傳統貿易深度融合。實施“跨境電商進千企行動”,新增1500家以上傳統制造業和商貿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探索產業集群跨境電商發展試點,建成20個跨境電商產業集群。到2025年全市實現跨境網絡零售出口19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左右。加快建設數字貿易集聚區。積極參與浙江省數字貿易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數字貿易集群建設工程,引進和布局一批數字貿易高端項目,加快培育龍頭型、骨幹型、領軍型數字貿易企業,搭建一體化數字服務體系,探索建設數字貿易研發中心和應用中心,構建數字貿易全價值鏈體系。探索建設龍灣新型數字貿易港,提高數貿港招商能力,培育打造新零售創新、新跨貿集聚、品牌制造出海、網紅直播、數字貿易應用等基地。打造數字貿易生態圈。積極融入世界電子貿易平台(eWTP)開展市場化全球布局,參與數字國際標准和認證體系建設,推動跨境電商、對外貿易、貿易供應鏈等領域的技術標准國際化,形成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數字貿易開放體系。構建暢通的國際物流體系、結算支付體系以及海外貿易服務網絡。第三節 打造數字社會新圖景全面推進生活性服務數字化。實施數字生活新服務“百千萬行動”,著力培育百家高成長創新型在線新經濟企業,推動千家規上服務業企業“人、貨、場”雲化改造、萬家商戶上雲服務,打造數字技術全生態鏈融合應用的數字生活新服務示範區。大力發展數字學習、數字出行、數字就業、數字養老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廣應用雲端校園和“健康溫州”雲醫院平台,鼓勵發展無人便利店、無人賓館等智能服務消費,推動數字生活社區建設,打造一批標杆型數字生活新服務平台。支持甌海、瑞安、平陽、蒼南等地創建或培育數字生活新服務樣板縣(市、區)。加快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智慧民生”工程,加快健康、教育、交通、文旅等領域標准協同、資源整合、數據共享與流程再造,推進“醫後付”“無感付”等便民場景建設與應用推廣。開展未來社區數字化協同發展試點,拓展數字化創新應用場景,實現100%社區接入社區智慧服務平台。進一步開放數字技術應用場景,運用大數據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節 推進党政機關整體智治推動“掌上辦”集成優化。全面推進政務辦公數字化,強化機關內部協同,優化政府對外服務,高質量實現“一網通辦、就近能辦、全域通辦”,全面提升“掌上辦事”“掌上辦公”水平,推動政務服務向以用戶服務為中心轉變。持續深化機關內部網辦平台建設,實現機關內部非涉密事項100%在網上辦理。以數字化手段助推“一件事”集成改革,探索推進政務服務運行數據事中事後監管和績效評價,推進實體大廳減窗口、減人員,加快實現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深化多業務協同綜合應用。探索推進全域數字化改革,推進党政機關謀劃、決策、執行、督查、反饋等數字化協同工程建設,加快政府履職方式方法數字化系統性重塑,形成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核心業務全覆蓋、橫向縱向全貫通的全方位數字化工作體系。持續深化“雙隨機”監管、跨部門聯合監管,探索推進信用監管、非接觸式智能監管,打造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監管體系。推進數字化轉型向党的執政能力和民主法治領域延伸,加強人大立法和監督、政協參政議政的數字化支撐。強化數字政府建設基礎支撐。持續迭代升級城市大腦,推動縣(市、區)分平台實現全覆蓋,並逐步向鄉鎮(街區)、村居(社區)延伸,打通城市數字治理“最後一公里”。加快實施信創工程,推動政務雲、政務外網改造升級。建設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域物聯專網,部署城市神經元節點及感知平台,構築“城市神經元系統”,形成統一的城市運行視圖。推進新型科技領域的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第五節 深化數字生態建設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深化數據要素產權改革,探索建立數據產權確權、賦權、活權、保護體系。探索建立數據要素定價機制。健全公共數據開放制度規範體系,探索公共數據資源有償服務機制。鼓勵企業等市場主體開放自有數據資源,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培育公益性數據服務組織和研究機構。強化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推動完善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制度,加強對政務數據、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數據的保護。運用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新技術,探索建立數據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構建數據安全風險預警和防控體系,健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數據應急采集和應用管理機制。健全數字化政策法規。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數字賦能財政投入。堅持優化傳統服務與創新數字服務並行,保障和改善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群體的基本服務需求和服務體驗。加強數字立法,探索數字化基礎制度和標准規範。第五章 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功能發揮制造大市、消費強市和溫商資源優勢,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不斷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一節 暢通市場和要素循環大力開拓國內市場。實施“溫州制造行天下”工程,推進“內外雙百萬市場主體”挖潛拓市計劃,深化全球溫商聯盟“拓市場暢循環”行動,多點發力提升溫州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推進“百網萬品”“春雷計劃”“商超計劃”等活動,加強C2M“超級工廠”和產地直播基地建設。積極組織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辦好溫州進口消費品博覽會,高質量建設進口商品集散中心。全面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推動出口產品進社區、進政采雲、進步行街、進商場、進超市、進平台,幫助企業消化庫存、暢通循環。支持工業品和中間產品等出口企業融入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增強配套服務能力。支持外貿企業發揮質量、研發等優勢,在產品開發、創意設計、用戶體驗、市場營銷等方面對接國內中高端需求,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著力暢通要素循環。加快構建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級高效率的雙循環格局,打造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暢通的重要制造樞紐。創新和拓展境內關外、境外直投等經貿合作與資源開發模式,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推動構建更加包容普惠的供應鏈體系,不斷暢通資源要素循環。注重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相結合,放大產研一體的“裂變效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結合“異地研發、本地轉化”等飛地創新資源,不斷暢通技術要素循環。大力推動“雙招雙引”工作,推進國資民資外資“三資齊招、百花齊放”,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股債結合、投貸聯動”,知識型人才、創新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引育並重、以用為本”,健全多元化資金融通機制,加速形成和釋放“百萬人才聚溫州”效應,不斷暢通資金和人才要素循環。建設高效現代流通體系。加快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完善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服務體系,推進物流降本增效,有效提升循環效率。積極創建國家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城市,創新發展“統倉統配”“多倉共配”“共同配送”“現代物流供應鏈”等城市貨運配送組織模式。大力推進中國快遞示範城市創建,形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快遞服務體系。做強國家綜合物流信息平台,推動物流企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領軍企業。推動商貿物流城鄉一體化建設,構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網絡。加強商貿樞紐型市場建設,推進城鄉農貿市場提檔創星升級。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第二節 全面促進消費全面激發消費活力。圍繞強化提升“我國東南沿海重要商貿城市”的定位,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大力培育新模式新場景新服務新體驗的“四新”消費,打造數字消費、時尚消費、文化消費、旅遊消費、體育消費、優享消費繁榮的新消費高地,爭創國際消費城市。大力發展網購商品、在線內容、機器人(人工智能)服務等數字消費新業態,創建國家級信息消費示範城市。鼓勵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免稅經濟等業態,培育發展時尚消費商圈。積極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和“買全球賣全球”消費平台體系,打造新零售發展高地。深化餐飲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挖掘具有溫州特色的甌菜品牌,推廣“百縣千碗”溫州美食,叫響“吃在溫州”品牌。積極拓展文化、旅遊、體育和農村消費,提質擴容教育、家政等服務消費,穩定住房消費,促進汽車消費,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十四五”期間居民消費率穩定在45%以上。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全面推進“放心消費在溫州”行動,大力培育各類放心消費單位,建立完備的消費權益維護體系,引導更多企業成為“全國12315互聯網平台在線消費糾紛解決企業(ODR)”。加快新零售標杆城市建設,促進電商、微商、網絡直播等線上消費平台健康發展。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務功能,構建“5分鐘便利店+10分鐘農貿市場+15分鐘超市”便民生活服務圈。加強消費產品和服務標准制定,完善綠色消費產品標准體系。深化服務消費領域的准入和監管改革,實施服務消費負面清單制度。推動各類追溯技術系統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完善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按標准監管的一次到位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消費金融體系。落實完善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第三節 更好發揮有效投資的支撐作用著力優化投資方向。優化投資工作導向和評價體系,促進投資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GDP增速基本同步,交通投資、城市更新和水利投資、高新產業投資、制造業投資、民間投資快於面上投資增速。大力實施“百項萬億”重大項目計劃,鼓勵和引導投資重點投向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及交通、水利等“兩新一重”領域,加快推進浙江三澳核電站、甬台溫福高鐵、城市軌道交通M線、東部綜合交通樞紐、泰順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強基礎、利長遠的標志性重大工程,大力挖掘大幹交通、精建精美、未來社區、上蓋物業等領域投資增長點,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保、防災減災、公共衛生、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實施五年千億技改工程,引導企業增加設備投入和技術改造,擴大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深入實施省市縣長項目工程和市級“251”項目工程,謀劃推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領域,建立項目推介長效機制,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分年度編制實施全市重大建設項目一本賬,確保謀劃招引一批、前期攻堅一批、建設實施一批、建成投產一批,完善“四個一批”動態調整、滾動推進機制。堅持“土地、資金等要素跟著項目走”,進一步健全重大建設項目與要素供給的聯動保障機制。深化集中開工、央企合作、政銀企合作等重大項目工作機制,提速增效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深入推動工程雲建設和運營,推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保險資金的作用,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企業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政府產業基金等引導作用,加大對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加強PPP項目投資和建設管理,積極探索片區開發、EPC+O等模式,推廣基礎設施證券化等投融資模式。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制定實施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政策。加快國資平台公司實體化、市場化轉型,爭取上市,提升資本運作能力。進一步拓展重大項目境內外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第六章 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更大力度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和全省“一帶一路”樞紐建設,拓展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新空間,切實增強城市區域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打造對內對外開放升級版。第一節 打造長三角聯動閩台贛的橋頭堡全面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溫州市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高起點謀劃項目載體,高水平打造合作平台,高質量建設長三角南大門區域中心城市,推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接軌上海為主攻方向,深化與嘉定、松江等地合作,共建嘉定工業區溫州園,攜手舉辦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加強與杭州在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領域合作,建設“數字飛地”。加強與寧波國家自創區合作共建,促進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積極與台州開展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驗,為民營經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探索路徑。深化與寧德浙南閩東合作發展區合作共建。深度參與數字長三角建設,向上爭取布局國際互聯網數據通道,推進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等建設,共同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加快長三角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運作。建立面向長三角高層次人才的協同管理機制和人才一體化評價互認體系,推動高端人才跨區域交流 《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