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 餘莉開講群書治要08:22文化,什麼意思呢?我們都在講文化建設,這個文化兩個字它也是有意義的。這個“文”就是文字、文章、禮樂、曲調的意思,包括文藝、包括雕塑、建築等等,這個都是“文”。它起到什麼作用呢?這個“化”就是人受教而變化,它的本義就是教行的意思,其實就是變化的意思。凡是以道業誨人為教,人能接受此道業而變易氣質,遠過遷善,在各個方面發生了若幹變革,這個變革就叫“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等等文藝形式變化人的氣質,達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目的,所以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比如說我們學過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結果我們把這個書倒背如流,考試的時候能默寫,得一百分,但是我們吃飯的時候把白花花的饅頭、米飯扔得到處都是,這個就叫有知識、沒有文化。因為它對你變化氣質、對你的行為方式的改變沒有幫助。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我們也把傳統文化的內容當成了知識來學習,對自己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毫不相關,所以我們培養了很多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你看古人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說這不是傳統文化講等級,不講平等嗎?實際上這是沒有深入傳統文化而導致的誤解。在《孔子家語》上就記載著孔子的弟子冉有就來問,他說古人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那是不是大夫犯了罪就不受到懲罰呀?孔老夫子說:哪裏是這個意思呢!古代的讀書人,他都是很有羞恥心的,都受過禮義的教化。如果一旦他犯了罪,都不給他直接說罪名,都會對他避諱,一旦他犯了重罪要判處死刑的時候,他就非常地不好意思,他就沒有顏面再路過這個有很多的遊人的地方,人家都看著他五花大綁的,然後被送去執行死刑,這個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他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他一旦接受到了死刑的判決,不用真正判決,他就自己跪地向著君王的方向拜幾拜,然後就自裁了。所以說刑不上大夫,但是這個大夫並沒有逃避刑罰,是這個意思。因為什麼,因為古代的這些讀書人他非常的有羞恥心。為什麼“禮不下庶人”呢?因為老百姓平時忙於生計,對於這些禮的過分的細節的要求不是能夠照顧得很全面,所以就不對他做嚴苛的要求。這個禮呢?就是主要規範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所以你看在《禮記》上說:騎著高頭大馬的時候,要進入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入國不馳”。到這個國家的國都、人口密集的地方,一定要把你的車速放緩,你要看到過往的行人,甚至還要給他們讓路,這是對什麼人要求的呢?這是對有權有勢的權貴之人的要求。我們現在有權、有錢有勢的人,坐的是紅旗、寶馬,還有高級轎車。我們想一想開著這樣高級轎車的人,會給那些開桑塔納的人讓路嗎?給那些騎自行車的、過往的行人讓路嗎?他不僅不會讓路,還可能把喇叭按得啪啪的響,意思說你不知道我開的是寶馬嗎?這個就叫有知識、沒有文化。他甚至連知識都沒有,他不知道“入國不馳”,你要給過往的行人讓路。而你把這個動作做出來了,你對自己都會很佩服,很尊敬。你看我這個人很有同情心、有仁愛之心,雖然有錢有勢,但是我還有恭敬心。而且你看大熱天的,我坐在車裏邊有空調,他們還騎著自行車大汗淋漓的,還有擔著擔子的人,我給人家讓路不也是應該的嘛。你把這個動作一做出來,你看,被你讓路的人也會對你很恭敬。這個就叫“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個禮主要是對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的要求,你把這個動作做出來了,就培養了你的謙卑之心、仁愛之心、恭敬之心,這就是禮的好處。這個法,它只是約束了人外在的行為,但是他培養不起一個人的同情、恭敬之心,但是禮,它就有這種內外兼修的效果。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文以載道”,文字、文章都以承載道為內容。還說“以文化人”,以文字、文章、禮樂、曲調、文藝表演、雕塑、建築來幹什麼呢?變化人的氣質。還說“讀書志在聖賢”、“讀書貴在變化氣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為什麼一個人三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了呢?因為古人所讀的書,都是聖賢書,教你怎麼樣成為君子、成為聖賢,放下自私自利。你三日不讀書,自私自利的心升起來,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和別人去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時候,就有了沖突、有了矛盾、有了紛爭。所以無論是文章、文字、還是禮樂、歌舞等文藝形式,包括我們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微信、微博等等,都是用以教化人的方式,而這些藝術化的教學,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潛移默化地變化人的氣質,使人不知不覺就變得文質彬彬。*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 《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