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知識十問十答,顛覆你的想象!》 白酒小知識茅台酒是怎麼改成53度的問:飛天茅台酒的酒精度是53度,據說是因為在這個度數,醬香型酒的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結合得最完美,是這樣的嗎?答:茅台酒在中共建政以前,度數一直在60度到55度之間。後來它被從賴家、華家、王家三家民營燒坊成為國有企業,出口到國外市場換取外匯。外貿部門反饋說茅台酒的酒精度太高,外國人喝不慣,希望茅台酒進行降度。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茅台酒由55度降低至了53-52度。後來很多醬香型酒廠家也效仿,把酒精度定為53度。 2015年2月,茅台酒廠“中國酒文化城”提供個性化定制飛天茅台酒服務,每瓶價格為1159元。(劉虎 攝)問:茅台酒為什麼會儲藏3-5年以後才允許出廠?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答:如果喝剛蒸餾出來的新酒,茅台酒很辣,口感並不太好。強制增加存放時間,可以令酒的口感發生變化。這發生在1956年——是年,食品工業部發出通知,要求茅台酒廠延長酒齡,必須儲存在三年以後才准許勾兌出廠。茅台不允許新酒上市銷售的“傳統”從那時起,延續到了現在。這是茅台“新酒不出廠”的真正由來。問:茅台酒賣那麼貴,產品質量怎麼樣?答:現在的質量如何,我不掌握。但是從歷史上看,茅台酒有多位党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關心,酒質仍非常糟糕的時候。1954年,朱德總司令親自打電話到貴州省委,關心茅台酒的包裝和質量,要求茅台酒采用傳統工藝;1955年,周恩來也強調茅台酒一定要保證質量,輕工業部食品局還組成工作組,由局長杜子端親自率隊赴茅台廠,就茅台酒生產的操作、質量、聲譽問題開展工作。然而,直到1956年,我看到的茅台酒廠一份內部資料顯示,該廠的次品酒比例仍達到了驚人的55.39%。這真是產品質量極其差的一年。而公開的報道還有不同的數據:《貴州都市報》2011年8月27日文章《五十年代茅台酒 不可不說鄭義興》披露:茅台酒廠1956年的合格酒僅有12.19%。1958年,酒廠對提升酒質有功的鄭義興“連升三級工資,獎皮大衣一件,並提升為副廠長,授予工程師稱號”。時至198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方毅還在念念不忘,強調茅台酒要保證質量。他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說“貴州茅台酒質量千萬不能下降。千萬不要忽視質量,我記得這是周總理生前一再交代的。”問:茅台酒真的是只有在茅台鎮才能生產出來嗎?是不是有這麼神奇?答:茅台酒是一種醬香型酒,而醬香酒是全國很多地方都能生產出來的。近的,如赤水河上遊的金沙酒,赤水河下遊的習酒、郎酒,離得不遠的五糧液酒廠的永福醬酒等,最遠的,東北都有醬香型酒生產。1980年,周高廉、鄒開良、季克良等茅台酒廠主要領導就曾組成考察組,到湖南長沙、黑龍江哈爾濱、廣東順德縣、北京昌平等地考察全國醬香酒發展情況。1990年,12個省市33個醬香型酒廠還成立全國醬香型酒協作組織,選舉茅台酒廠為組長廠。 1980年,茅台酒廠領導考察全國醬香酒發展情況“茅台酒只有在茅台鎮才能生產出來”,是茅台前總工程師、前董事長季克良的宣傳,這種說法並不可靠。1985年10月,在貴州省遵義市北郊十字鋪的“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基地,國家科委召集28位領導專家聯合對易地生產的“茅台”酒品進行鑒定,鑒定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化學學部委員嚴東生,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方心芳,白酒界泰鬥、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負責人周恒剛,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成員曹述舜,著名釀造專家熊子書,貴州茅台酒廠工程師、全國評酒委員、後任茅台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的季克良,以及後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協會副會長的沈怡方,全國評酒委員劉洪晃,後任貴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的賈翹彥等。鑒定專家組簽名得出的結論是:“該酒色清、透明、微黃,醬香突出,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香味及微量元素成分與茅台酒相同,具有茅台酒基本風格……” 1985年參加茅台酒異地生產試驗鑒定並在鑒定意見書上簽字的季克良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嘗過試制酒以後說:“我喝了這個酒,覺得不比茅台差。”他為此欣然題詞:“祝賀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鑒定成功——酒中珍品。”不過,“易地茅台”卻沒有成為茅台酒的分廠。原因是當時的貴州省經委為了培育更多的酒類品牌(貴州只有茅台和董酒兩大名酒,而四川有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五朵金花”),於1986年在該基地成立“貴州珍酒廠”,為其取名“珍酒”,獨立於茅台進行發展,亦成為國家級優質酒。2010年前後,茅台酒廠為了增加產量,還在赤水河下遊的二合鎮建設了新的生產基地——301車間。2012年,這個車間已投入生產。茅台為了宣傳其釀造的神秘性、困難性以及數量稀缺性,支撐其暴利,實在是無所不用其極。問:聽說茅台酒喝得再多第二天也不“頭疼”,是真的嗎?茅台酒是否護肝,有保健作用?答:“不頭疼”只能說是酒太貴,喝的量不夠多。所謂“護肝”,也是茅台前董事長季克良說的,不具有科學性。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協會(IARC)早在1988年就已經把酒精飲料定為一類致癌物;更不用說,酒精在人體內的初級代謝物乙醛,也在更早的時候被定為一類致癌物了。2017年來自美國臨床腫瘤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41%的口腔癌,23%的喉癌,22%的肝癌和21%的食管癌,均於飲酒相關。茅台是不是酒精飲料?別的酒都致癌,就它不致癌,還有利身體健康?逗你玩呢。任何酒都以少喝為宜,茅台不比別的酒更健康。問:茅台酒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是否可靠?答:早在2013年,貴州茅台就被《時代周報》曝出釀酒原料的有機認證造假。該報走訪發現,茅台遍布仁懷市21個鄉鎮的30萬畝有機生態原料基地,在種植過程中常年大量使用“美邦藍劍: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高效化學農藥,嚴重違反國家《有機產品標准手冊》規定,完全背離了有機產品應遵循自然和生態學原理的種植規定。該報還曝出,由於茅台原料供應緊張,茅台酒大量使用了外地原料。對這家媒體質疑的釀酒原料有機認證造假以及原料種植使用農藥等問題,茅台避而不談。它當初順利獲得了“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如今,這兩項認證也沒有取消。問:茅台酒的1915年“巴拿馬金獎”是不是真的?聽說茅台酒是在巴拿馬展會上“怒擲酒瓶振國威,大長‘東亞病夫’志氣”?答:1982年的《旅行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坎坷兩千年,酒香飄萬裏漫話茅台酒》的文章,提到“(巴拿馬)展覽會開幕後,有人不慎,把擺在地上的一瓶茅台酒踢翻,結果瓶破酒流,香氣四溢,轟動博覽會。這也許是傳說。”這後來成為謬誤流傳的“怒擲酒瓶振國威”故事。茅台酒的前身獲得了什麼獎,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監督兼籌備事務局局長、代表團團長陳琪1917年出版的《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紀實》一書,講的已經很清楚。該書盡列中國產品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名單。書中記載,白酒產品獲得最高獎項即(甲)大獎章的,只有山西、直隸、河南選送的三種高粱酒,其中唯一具有品牌名稱的白酒是汾酒,四川省、陝西省並沒有任何酒類產品獲獎。貴州公署選送的酒獲得的是銀獎,相當於五等獎。2015年《長江商報》采訪到時任茅台董事和名譽董事長的季克良。季克良承認對於當年到底得的是一個什麼獎,不得而知。“有的說金獎,有的說是二等獎,具體的,因為我們是後來人,獎章獎狀也沒有了”。他表示,酒廠曾經想方設法找過,但沒有找到。季克良說:“用汾酒的說法,它是金獎,還有一個是老白幹。可能(的確)是他們說的……你想想,汾酒的香氣成分比較簡單,和洋酒比較接近,又是洋酒(評委)評的,他們會不會就評這些跟他們香型接近的酒?他們很可能就排在……怎麼樣……現在我也不好說。它(汾酒)是什麼獎,我(茅台)是什麼獎,我覺得沒有必要爭論,就算是它得了金獎,也就是個清香型的酒,我覺得沒什麼了不得。”問:紅軍路過茅台鎮時,貼《公告》保護過茅台酒嗎?答:茅台“中國酒博物館”內陳列有“紅軍貼布告保護茅台鎮燒坊”圖片,以及一篇《關於(紅軍)保護茅台酒的布告》雜志文章(配有《布告》原物照片),稱:1935年春,紅軍總政治部在抵達茅台鎮前,為保護茅台酒生產作坊不受損失,在成義等三家酒坊門口貼上《布告》,不讓任何人闖入,嚴格加以保護。此文章看上去有板有眼,來源於2012年6月《貴州文化遺產》雜志。但該文章作者、遵義會議紀念館研究館員王雲麗在2015年接受香港《亞洲財經》特約記者采訪時已承認:所謂的保護《布告》文物經仔細甄別,為偽作。中共建政後一些被封為上將、中將、少將的當年親曆者,公開出版的回憶錄,均講述茅台鎮上的酒按當時政策被紅軍“沒收”,也印證了所謂保護《布告》子虛烏有。譬如曾擔任24軍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的張雲龍少將就在其《革命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回憶:就在繞圈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大量殲滅了國民党中央軍和湘、川、黔、滇等地方軍閥隊伍,而且還有幸飽嘗了世界聞名的貴州特產——茅台美酒,雲南特產——宣威火腿。因為當時的茅台釀酒公司和宣威火腿公司,均屬官僚資本,都是“沒收充公”和“開倉濟貧”的對象,所以,部隊和老百姓都受益不小。問:茅台酒是“開國第一宴”用酒嗎?答:1949年9月21日,第一次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開幕,會期共進行10天,9月30日勝利閉幕。在第一次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和閉幕之日以及開國大典之日,都舉行了隆重的國宴,這三次國宴,是新中國成立伊始最早的國宴。當時國宴用什麼白酒?茅台多年來宣稱,在北京飯店舉辦開國第一宴,經中央領導審定,國宴用酒定為茅台。“茅台作為‘國酒’所肩負的國家榮譽和國家責任,似乎從那一個永鐫青史的日子就已開始。”“國運興,國酒興,當年為紅軍療傷洗塵的茅台酒終於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喜酒’。”著名歷史教師紀連海研究認為,第一國宴用的酒,是汾酒無疑。因為這次用酒必須得有幾個標准:一是須是中國名酒,二是便於運輸,三是足量供應。當時的貴州還屬於國民党統治區,根本無法運送大量的茅台鎮燒酒到北京。能夠達到這個要求的只有一種酒——山西汾酒。汾酒2011年還曾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為其才是共和國第一國宴的用酒正名。汾酒廠組織人員走訪了在場目擊者、專家學者,還找到了當時汾酒廠負責人楊漢三的日記。原中央警衛局戰士、北京飯店副總經理高彤證實:他曾親曆國宴現場,喝的酒是汾酒。據《北京飯店史聞》記載,開國第一宴完全沒有茅台酒的蹤影:“1949年6月,北京解放不久,党中央邀請各民主党派、人民團體、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等130多人來北京,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共同商討建國大計。為了接待好這些住店代表,飯店現從坐落在錫拉胡同的玉華台飯莊聘請了朱殿榮、王杜堃、孫久富等9位廚師。‘玉華台’是地道的淮揚風味,專門做大菜筵席的高級飯莊,在過去的北平頗有名氣,來的這幾位廚師也各有擅長……1949年開國大典的盛大宴會,就是完全用淮揚菜舉辦的。”茅台酒廠自己拍攝的《百年茅台》系列宣傳片,也只提到茅台酒1949年以前被賣到過重慶、貴陽、香港,並未提到北京。而且直到1950年第一個“國慶”典禮,周恩來決定“將貴州茅台酒作為宴會用酒。但偌大一個北京,竟沒有茅台酒出售。”問:說茅台酒是帶血的酒是怎麼回事?答:這是一段比較沉痛的歷史。1959、1960、1961三年,是中國現代歷史上最饑餓的年代,茅台酒卻不斷增大規模,合計產量為2079噸(其中出口139.86噸),大約相當於700萬聽(355ml/聽)可口可樂。這一巨大產量對於當時大多數中國人正掙紮在饑餓線上的國力來說是非常奢華的。獨立批評家、歷史學者帥好研究,建國前,當地遇上旱澇災害,糧食減產,米珠薪桂,為了民食,政府下令全縣嚴禁煮酒熬糖,禁令森嚴,就是下了窖的沙,也不准翻烤,已烤存的酒不許出售。而1959-1961年,按照茅台酒糧酒生產5:1的比例計算,即生產一斤酒,耗費糧食五斤,2079噸茅台酒,耗去原糧約1.04萬噸,約等於茅台酒的產地仁懷縣20萬人3個月的口糧,如果不釀酒,能夠把更多的人從饑餓、死亡的沼澤裏拉出來。根據歷史記載,僅1959年,仁懷全縣就“疾病”死亡(餓死)6130人;1961年僅1月1日至27日,就死亡1965人……慘不忍睹。在這個時間段釀造的茅台酒,被稱為“帶血的茅台”恰如其分,因為它是用許許多多底層人的生命換來的。這段歷史,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 《茅台酒知識十問十答,顛覆你的想象!》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茅台酒知識十問十答,顛覆你的想象!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