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魏忠賢就是一個能力稍有,但沒有政績的總經理》 歷史繡春刀歷史領域創作者按明史記載,魏忠賢跑去天啟面前哭訴,天啟此人估計做木工活正做的開心,滿腦子都是釘子怎麼釘、木頭怎麼鋸這類的,也沒覺得多大點事,隨口打發了魏忠賢了事。魏忠賢拿著雞毛當令箭,開始殺人。這就壞了規矩了,還整出“東林點將錄”照單抓人,東林党也沒法忍,雙方就此開始朝死裏整。說到底,還是天啟此人不靠譜,沒有盡皇帝責任,你說你搞出魏忠賢和文官打擂台,搞平衡,那沒問題,但你不能讓事情跳出你的掌握範圍啊。明廷就此一片大亂,大家忙著保身家性命,國事政事統統要為爭鬥讓路,就算之後東林党上台,那也不是什麼好鳥,前半截魏忠賢殺東林党,後半截東林党清算閹党,國家的最上層的統治者們殺來殺去小十年,國家豈能搞好?後金、李闖,正是在這十年中發展壯大,最後一鼓而滅大明三百年漢人江山。 明朝敗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聚集造成的,我這裏說一個我自己認為的觀點,便是制度,魏只是個人,個人的影響永遠沒有制度影響的深遠,明朝敗亡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制度的破落,當年朱重八建立明朝時確立不立宰相制度,由品級較低的翰林入閣幫助處理政務,跟雍正的軍機處相似,實際就是皇帝的獨裁化,所以皇帝只能依靠宦官與士族爭權,然而崇禎殺魏而未立另一個魏,實際就是破壞了這個制度。對於明後期的文官,在儒道被追崇,心學被扭曲的情況下,皇帝反而成了一個統治的牌坊,千方百計讓皇權屈服於禮教。 看“名節氣節禮節”比皇權社稷都重要,其實是為了自己的私權私欲而已。而對於太監們來說,他們一無所有,皇帝是他們的唯一依靠,主子的穩定是他們的底線,反而無論本事高低都要竭力維護,哪怕是有勇無謀不擇手段。明朝的皇帝厲害的都是皇權制衡儒教,倒黴的都是鬥爭失敗的。清朝因此把漢儒按的死死的,直到嘉道中落。當時的皇帝可是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他在木匠層次是大師,皇帝做的就不怎麼樣,政權其實一直都是由魏忠賢掌持,朱對他非常之信任,如同父親一般。魏忠賢掌權時都是報喜不報憂的那種,通常將自己的政令美化成讓明熹宗能接受那種,就是去除比較陰暗的部分。所以說那幾年其實是相當於魏忠賢是皇帝,明熹宗的意志並沒有在政治場有很大體現。 魏忠賢其實是致力於為皇上做事,但是做事方法不合宜,沒有考慮到皇上的感受,一攬眾權,讓當時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關鍵是他沒有向皇上適時匯報,以致一人之力導致大錯,加之太監身份讓後人評價如此,實之,心為好,為國盡力,只可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理不自知,另一方面皇上的縱容以及無能也導致如此結果。明朝的三角形權力特點,皇帝,閹党,東林党,三角缺一不可。皇帝太弱,則閹党勢大。 東林太強,則地方勢力太強。崇禎硬生生砍了一角。又無法重新擺平衡,後期又不得不依靠太監。大明沒有亡在魏忠賢手裏,而是亡在了崇禎和東林党手裏,整個東林党貪汙的遠比魏忠賢多的多,所以相比東林党,魏忠賢真的是賢能的太多了。東林党是個明確的政治團體,雖然不是正式的,但每個成員都是可確認的,東林党幾乎完全沒有機會進入政治高層,不找當權者的錯位,卻把責任推到完全在野的東林党上不是荒謬嗎? 魏忠賢鬥倒了東林,權力看似很大,但是完全來自於天啟本人的信任。沒了皇帝的支持,宦官哪裏會是對手。魏忠賢要是掌握了真的權力,崇禎也不可能那麼輕松得手。天啟都說是昏君,看來也不完全是,收成之君而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駕崩前,在權力交接這個關鍵時刻,他無論對大臣還是崇禎,都表示了對魏忠賢的信任,至少可以得出魏忠賢這個當了3年的總經理不是不學無術。 天啟朝,明帝國最大的國事就是遼東戰事。老太監總理大明有些時間,評價他宜更多看他在遼事上做了什麼事情。我覺得他中規中矩,沒什麼過人之處,但也沒有明顯失誤。斬首老熊,也是後者敗軍之將且罪在不赦。其實,魏忠賢就是一個能力稍有但沒有政績的總經理。不幸他是個太監,偏巧還對政敵搞人身毀滅,同時對內又助長個人崇拜,順帶經濟上也不幹淨。這樣的人,天啟以外的皇帝,是不會容忍的,包括清朝的帝王在內。 《歷史上,魏忠賢就是一個能力稍有,但沒有政績的總經理》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歷史上,魏忠賢就是一個能力稍有,但沒有政績的總經理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