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利誘”香港學生,藏在“科學實驗”背後的金錢“激勵”》 人民資訊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全球知名學術刊物《美國經濟評論》的6月號上刊發了一篇論文,這是一篇令人震驚的、拿中國香港進行“科學實驗”的論文。 五位供職於美德英澳等國的學者,在2017年和2018年,以《持續的政治參與:社會互動和抗議運動之間的動態關系》為課題,在中國香港特區進行了一個“科學實驗”——通過向香港大學生提供勞務費,“鼓勵”他們在反政府遊行日上街“統計人數”,目的是觀察“短期金錢激勵”與“長期政治參與”之間存在的關系。金錢激勵的“科學實驗”這場可怕的“科學實驗”,目標指向香港青年,以金錢誘惑“隨機、間接地激勵香港大學生參與反政府抗議遊行”。為了進行這場“科學實驗”,論文作者招募了1100名香港科技大學學本科生。首先,以300港元“勞務費”為報酬,迅速以問卷方式調查了這些學生的政治態度。再把參與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以350港元為報酬,打著“為科學做出貢獻”的名義,讓受試者在2017年7月1日的反政府遊行中,統計參與人數並上傳數據。 這樣容易且又能獲得報酬的任務,自然得到了積極響應,1100名學生中849人完成了全套實驗。論文作者又以100港元為報酬,向學生們進行了政治傾向調查和遊行參與調查。最後,這個可怕的“科學實驗”得出結論:金錢“激勵”使得2017年參加遊行人數增加了百分之十;短期獎勵可促進長期政治參與,如“在遊行現場建立的政治友誼”等社會互動可使之存在關聯,社交網絡動員利於持續的政治參與。 而這些實驗的調查點,在之後變成了香港暴亂中暴徒最有針對性的目標。學術應有“道德”底線論文的發布,自然遭到學界的批判——以金錢來衡量人心進行引導性實驗,這是非常惡劣而不道德的,甚至是在破壞道德倫理。但這篇論文的五名署名作者,認為已經在論文附錄中表明,他們的實驗“獲得了香港科技大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准”。第一作者博茲廷任職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第二作者坎托尼任職於德國慕尼黑大學。其餘三位作者分別就職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哈佛大學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這五名作者中的其中一位作者曾長期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所以他們認為的實驗是被認可和承認的。但2019年香港科技大學倫理委員會否認了該說法,該委員會認為,這樣的研究超出了批准範圍。這樣的“科學實驗”不僅是對“道德倫理”的傷害,也是對中國內部環境的傷害,是美歐等國赤裸裸幹涉中國內政,挑動矛盾。更無恥的是,在論文附錄,還光明正大地表示了歐盟下屬的歐洲研究理事會提供了資金支持。對於美國動不動就在別國搞顏色革命的操作,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評論,“這樣的論文,說白了就是變相為組織政治抗議活動提供了社會心理學基礎,為進行社會煽動的那部分亂港分子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呂祥表示,如果是把地點換作美國,進行研究美國國內政治的類似論文,必然是不會被允許發表的,但這篇論文得以公開發表,可見美國對他國的不良居心。再聯系到美駐華使館懸賞最高3萬美元招募“第五縱隊”,我們可以看到,在成都四十九中事件裏,那些有組織的、在網絡上故意帶節奏煽風點火的,那些帶著行李箱千裏迢迢也要趕去喊口號、嘻哈打鬧的,都是些怎麼樣產生的人。論文曝光之後的反思論文曝光之後,很多人意識到了香港示威遊行的變化,金錢刺激、鼓吹誇大,甚至包括網絡煽動的無目的社交——這到底是來自論文作者的研究還是刻意引導? 而那些在香港反政府運動中扮演了積極角色的大學生們,自然也反應過來,開始冷靜思考罷課鬧事的行為,是否是被人洗腦後鼓吹的“民主自由”。隨著香港國安法的生效,不僅對與校方唱反調、主張抗爭著稱的大學生們起到了冷靜作用,對那些不習慣、不敢認同“愛國者治港”的“黃師”們也起到了震懾。這就像一面照妖鏡,所謂的“科學實驗”,在真相曝光後,妖魔鬼怪無處遁行。(晉玄)本文來源:時報天下 《美國如何“利誘”香港學生,藏在“科學實驗”背後的金錢“激勵”》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美國如何“利誘”香港學生,藏在“科學實驗”背後的金錢“激勵”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