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忻州古城:城外山河 樓中書卷 一般不厭百回看(下)》 秀容小夥來源:王文君忻州在線5書卷之城讀書山下文脈長存 秀容書院。張存良 攝人之文明,無文相不生,無文脈不傳。跨越1800年的古城,文脈延續,如今依舊儒雅俊朗。1926年夏,民國著名學者黃炎培先生來到忻州,推廣“職業教育”,兩天的參觀,他對這座晉北古城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滿城的文化古跡、書卷氣息讓他流連忘返,百看不厭,站在秀容書院(此時已改為忻縣中學)時環城遠眺,感慨萬千,即興作聯:村男於耜,村女於裳,古風猶及今時見;城外山河,樓中書卷,一般不厭百回看。城外山河是自然實景,樓中書卷,是文脈的存續,需要千年養成,是那種耕植於城市記憶中的文字表達。忻州的文脈記憶,最早出現在建城不久的西晉,一位耿直的博士秦秀,敢於用諡禁律惡臣,一身正氣,為文人及士大夫所敬仰,《州志》錄為鄉賢。他做人的風骨,無疑最早為古城作了文化標注。200多年後的北魏時期,當時出了一位陶淵明式的人物薛雲。忻州城東南有一座綿延百裏的大山,因傳說大禹治水在此系舟,所以稱為系舟山。系舟山西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谷,山岩幽深,溪澗瀠洄,古木蔭翳,野草茵茵。薛雲出身貧寒,但稟性好學,讀書喜歡探源,唯求精深。盡管學識淵博,名氣很大,但不喜為官仕進。為躲避世間煩擾,他效仿陶淵明,長期隱居於深山老林之中,以讀書為樂,粗茶淡飯,節衣縮食,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終其一生。因薛雲在此長期居住,所以後人稱之為“薛雲谷”。薛雲以其志向超然為古城作了標注。到了金代,忻州又出了一個薛雲式的人物——元德明,為元好問的父親,“自幼嗜讀書,口不言世俗鄙事,樂易無畦畛,布衣蔬食處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餘酒賦詩以自適。”元德明看到此地幽雅,便經常在山中讀書。元好問從小隨父親在山中讀書,常常不離左右,耳濡目染,喜歡上了這個清淨優雅的地方。那麼,系舟山緣何又叫讀書山呢?這裏還有一段文壇佳話。 讀書山。王文君 攝在大金勢如危卵之時,為躲避戰亂,好多名士聚集南京開封。當時著名畫家李平甫與元好問交好,就為元好問畫了一幅家山圖,以慰元好問思鄉之情。不料這件事情很快在京師文壇傳開了,大家爭相觀賞。一日眾名士相約齊聚清暉亭,評畫品詩,熱鬧異常。禮部尚書趙秉文看了畫之後,就在畫上作詩:“山頭佛屋五三間,山勢相連石嶺關,名字不經從我改,便稱元子讀書山”,題注:“裕之先大夫嘗居此山之東岩”。 時任吏部尚書楊雲翼也為這幅畫寫了詩,題目為《李平甫為裕之畫系舟山圖閑閑公有詩某亦繼作》,贊揚了元好問父子的雄才美德,最後寫道:“會使茲山名,與子俱不刊。”劉昂霄也為這幅畫題詩:“萬裏神州劫火餘,九原夷甫有餘辜,作詩為報元夫子,莫倚家山在畫圖”,表達了對蒙古遊騎踐踏忻州河山的憤慨。還有一位同鄉趙元是定襄人,參與了這場盛會,悟詩品畫,引起思鄉之情,也寫了一首《題裕之家山圖》:“系舟盤盤連石嶺,牧馬微微倒山影,山光水氣相混涵,中有元家舊廬井……元家故山吾與鄰,夢見不如畫圖真,舊曾行處聊經眼,未得歸時亦可人。”舉座皆驚。元好問在大家的感染下,乘興作了《家山歸夢圖三首》。李平甫一幅畫,引發了眾多詩人的追捧,也讓系舟山有了更為高雅的名稱,可見元好問在當時文壇的地位和影響力。此後讀書山的名字多次出現在詩人作品中,並逐漸被人們普遍承認。從此,讀書山成為士人學子向往之地。站在城樓上,讀書山高聳雲霄,這是一種高度,更是一種動力。還有那輪“東岩映月”,常常讓人觀賞,讓人緬懷。讀書山上,古人已去,留下故事;讀書山下,世代繁衍,文脈長存。尊師興儒,是州人的傳統。在後晉天福年間,便建起文廟,讓讀書人有了心靈的存放之地。到了明代弘治年間,把這一建築發揮到了極致,“南絳北代,忻州不賴”,說得就是這三地同屬州一級建制,在省內的規格最高。文廟建成後,得到了當時著名學者、大學士李東陽的贊譽,親自作文,以為碑記。秀容書院的建立,使得古城書卷之氣蔚然成風。乾隆三十八年,魯潢來忻任知州,感覺這裏“幅員遼闊,民戶殷繁,家有蓋藏,人豐囊橐,謳吟弦誦之聲不絕於耳,獨書院至今缺”。於是,這位知州振臂一呼,相應者雲集,建成了全省面積最大的書院,古城出現了“文躋九原,雅出秀容”的盛況。在書院西側的通天衢牌樓上懸掛的“十雋匾”,便是為彪炳10名舉人而設的。書院設立238年,朗朗讀書之聲從未間斷。梧桐葉落滿庭陰,鎖閉朱門試院深。為方便學子考試,修築了貢院。“忻州貢院,為諸州之最”。貢院位於古城東側,坐南朝北四進院,富麗堂皇。貢院考試稱為院試,也叫歲試,每年舉行一次,考中即為秀才,從此就有了功名。千萬不要小看秀才,朝廷規定有免除徭役、見官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為讓讀書人學有榜樣、胸有目標,州城大街小巷,搭建了大量的牌樓。牌樓尤以明代為多,有30多座,有登科坊、進士坊、旌賢坊、繼美坊、文魁坊、昂霄坊、騰霄坊、登雲坊、淩漢坊、鵬程坊、文光坊、世科坊、經元坊等,坊名不斷翻新,都是最好的詞匯,矗立大街之上,讓讀書人主動對標,自我激勵。 王家牌樓。張存良 攝鼓勵讀書仕進,形成風氣,地方官也作了不懈的努力。每有科舉提名,地方學正便要組織文廟祭祀活動,發布告示,邀請觀瞻。學子自此出人頭地,倍感風光。還有一件文化盛事,就是逢考之年,要舉行賓興大禮。凡參加鄉試、會試的學子,齊聚大堂,受到知州的盛宴款待。不僅有尊崇抬舉,好酒好菜,還會收到一筆不菲的應試盤纏。如此大規模的盛會,自然觀者如潮,人人羨慕。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州人讀書奮進蔚然成風,科舉常有捷報。明代有進士22人,鄉舉123人。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學風大盛,山西巡撫諾敏評價:“文盛之區,忻居其一”。有清一代,州人得中進士39人,鄉舉167人。清代得中進士的人數,比明代幾乎翻了一番。 原秀容書院登雲梯。忻州日報資料圖讀書山下,書聲朗朗;樓中書卷,卷卷精彩。千年古城,書香氤氳,州人有幸,自當傳承不絕。不論紮根本土,還是遠去他鄉,懷揣這種根脈,心靈就有存放之地,航向也自當不會迷失。6崇祀之城虛擬世界寄托希望細數《州志》全圖,州城真是廟宇寺觀眾多,各個街道均有分布。明代約有40多座,清末約有近50座,廟宇占據的面積,約為州城面積的五分之一。而且從唐、宋、金、元時期均有過建造,代表性十分完善。小小的州城為何要建這麼多的廟宇?這是由百姓生活決定的,是希望的寄托,是人生的護衛,是對先賢的懷念,是對財富的夢想,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下的精神支柱。文廟、武廟是朝廷提倡的重要神祇,文廟規制宏大,武廟數量最多,有5座。文殊寺、興國寺建築年代久遠,是佛教的主要祭祀場所。泰山廟、財神廟、奶奶廟、白鶴觀、三官廟、龍王廟是保佑平安、興旺發達、風調雨順的護佑之地;火神廟、三眼閣是驅除病災、護佑健康的平安之地;文昌寺、魁星閣是興文風、出人才的希望之地。五道廟遍布城內轉角街、十字路口,期望驅鬼趕邪。城外有天地壇、先農壇和風雲雷電壇,祀天、祀地,保佑農業五穀豐登。此外還有為文化先賢、正義化身的人物設置的祠堂,元遺山祠、包公祠、節孝祠、酂侯祠等。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財神廟木牌樓。忻州日報資料圖廟宇的核心是祭祀,越是興旺的廟宇祭祀的層級越高、規制越大、次數越多。州城廟宇的祭祀大致分為四種,一種是官祭,一種是民祭,第三種為行業祭,第四為宗族祭祀。重點說官祭。古代地方官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參加祭祀活動,朝廷為此有專門的標准和儀程,由禮部頒發,地方遵照執行,既不能逾越,也不能簡化。比如說,大年正月初一,知州必須到衙署的土地祠、酂侯祠舉行祭祀活動,保佑本州、縣老百姓豐收,同時希冀自己治理穩定,境內平安。春天來了,州官要到城外祭先農壇,親自扶犁,播撒種子。至於文廟的祭祀,在春秋二仲月上丁致祭,不僅每年兩次,而且規格非常高,州官主祭,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儀程也繁多,音樂舞蹈齊備。81名禮生統一著裝,手持器具,翩翩起舞,營造出濃厚的儒學大典氛圍。作為官員來講,最重要的祭祀是到城隍廟的祭祀。城隍,是守護城池的神。傳說城隍神上對玉皇大帝負責,下轄閻王財神土地爺,權力很大。古城的城隍廟,在東大街州治西,是一座規制宏大的廟宇,正殿門兩邊有“白日無私貧富一般照臨,青天有眼善惡兩樣分明”的對聯。門上邊是一個碩大的算盤,上刻“不由人算”,算盤上的算珠奇大無比,足有成人的拳頭大。大殿塑有城隍神,身著紅袍,手執紙扇,左右站文武二判官,上方掛著“楊府靈佑侯”金字大匾。兩邊廂房有十殿閻羅、救苦殿、豐都殿等。據傳原忻州城隍為漢朝蕭何,明洪武三年重建後,州人請威鎮三關的楊延昭做了忻州城隍。雖然說城隍廟是“虛擬世界”,但在明朝,法律卻賦予了城隍神監督官員的權力,新上任的知州必須先到城隍廟報到,夜晚沐浴更衣之後,祭拜宣誓,接受城隍的訓誡,次日天亮後方能到衙署正式上任。此後,境內凡有重大事項,須向城隍匯報。每年農曆五月十一為城隍大祭,城隍在春秋定期坐轎出府巡察,這都需知州大人親赴或委派官員出席主持。由此城隍廟的人氣、名氣漸漸火爆。 2019年修複後的關帝廟。張存良 攝至於民祭,一般都是由民間選舉會首,由會首組織,百姓參與,分攤費用,在固定時日進行祭祀活動;行業祭祀是指商業行會組織的一些寺廟祭祀活動,由行會出資;宗族祭,主要以家族祭祀宗廟,一般規模都不大。在祭祀活動的推動下,廟會逐漸形成。歷史上古城從正月到九月,廟會接連不斷。正月初五,泰山廟糧市開業舉辦廟會,正月十四至十六在西街三官廟舉辦廟會,正月十五當天晚上還要放焰火。觀音廟是每年的二月十九廟會,三月二十七、四月初一、四月二十一還有祈福求順的廟會。城隍廟是五月初一到初九,關帝廟是五月初九到十三,興國寺是五月十七到十九。南關則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在北寺舉行一年一度的程嬰文化節。 泰山廟。張存良 攝廟宇不是城池的留白,也不是點綴粉飾,而是城池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從建築空間到精神享受,從祭祀活動到商業繁榮,廟宇維系了古代城池的穩定和運轉。各種寺廟布局其間,雅致有趣的楹聯詞句和精雕細琢的建築藝術,承載著古城歷史和記憶。7商貿之城萬裏茶路重要支點忻州處於中原文化與北部遊獵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帶,有四條大官道通往太原、大同、五台、靜樂四個方向,土地平曠,交通便利,因而這裏的人們見多識廣,忻州同治年間學者王錫綸說:“太、汾、忻、代之人,經商者十人而八…… 忻人之敢於遠行,自乾隆時,開新疆伊梨、烏魯木齊、喀什噶爾、阿克蘇、和闐、葉爾羌等處。途經萬裏,行比一年,無水草、人煙、屋宇者,凡十餘日,莫不聯肩接踵,轂擊車弛。今此路雖廢,又有率車馱販茶以通俄羅斯者,蓋其平居彼此相勝,各思創一未有之業,以冀奇獲。”史料記載,晉中商人興起之後,到了乾隆年,這裏也形成了頗有規模的商業隊伍,其中以奇村、三交、董村、莊磨四鎮最興盛。他們把杭綢和土布經河北運回,自銷一部分,剩下的外銷西路新疆、北路歸化、東北蒙古、俄羅斯遠東等地,又把西路的皮毛、銀、金、葡萄幹和藥材運回忻州,轉銷北京天津及杭州一帶。所以忻諺有雲:“東口到西口,喇嘛廟到包頭,西安庫倫京津滬,走遍天下不發愁。”據1935年版《山西大觀》統計,全縣20萬人口,從商者即達38918人。 萬裏茶道山西境內圖。秦建新 提供如此龐大的商業團隊,又是南北轉運的集散地,為之服務的機構和地方也興旺起來。忻州財神廟曾是忻縣商會舊址,也是當時清政府特准代發對俄貿易“信票”之地。一巷之隔的泰山廟,則是熱鬧的金融市場(當時稱錢市)。每天早晨,州城各銀號、錢莊都要委派精通業務的代表到泰山廟來“上市”,也有個體散戶、買賣雙方直接交易。南北大街是古城最為繁華的經商之地,兩側全部是建築考究的店鋪。據統計民國時期南北大街共有154家商號,連同大東街、石狼巷、打磨巷、草市巷及南關、北關等街道共計商鋪470家。經營門類有醋醬、糕點、糧食、肉類、皮類、藥材、豆制品、紙紮、綢緞、雜貨、銀號等。如此集中的商業規模,並不是一州之城消費能力所能支撐的,這裏還是萬裏茶路上的重要驛站,驢馱馬拉的商隊,帶來了大量的流動人口,消費能力暴增。忻州人耳濡目染,也做起了茶貨買賣。 “元恒泰”解放前為元恒泰糕點店,解放後為雜貨修理商店。忻州日報資料圖說起茶貨生意,有一個忻州人在茶馬古道上赫赫有名,這個人就是程化鵬。東大街牛髒巷33號就是程化鵬的老宅院,宅院借用太谷商人大宅院模式,磚瓦木結構四合院,磚雕匾額“履謙恒益”,展現了主人為商之道,舉止謙和,保持誠信,生意就會越做越興隆。程化鵬少年就到塞外謀生,經商50餘載,頭腦靈活,樂於助人,善於分析市場行情,經常奔走在對蒙古、俄羅斯的貿易商隊中。被人稱為茶馬古道上的“商界謀士”。當時,俄國對中國茶葉需求與日俱增,北方最大的邊貿市場恰克圖,每年輸出的茶葉不下200萬斤。清政府要求邊貿商人須持有理藩院頒發的“信票”才能對俄貿易,而且對商人攜帶商品的品種、數量、期限有嚴格限制。守關官吏唯利是圖,橫加盤剝,常有貨物被全部沒收的現象發生,晉商的茶葉邊境貿易陷入困境。在大家坐困愁城,一籌莫展之時,程化鵬挺身而出,專程赴京,上書理藩院,列舉對蒙俄貿易現狀、晉商的苦衷以及放開貿易對朝廷的種種好處。清廷批准了這個建議,還為嘉獎程化鵬上奏之功,特准其代發信票。從此,晉商可與俄國人直接交易,打通了晉商對蒙、俄的貿易通道。恰克圖的山西商號迅速翻倍,商號達到120家。但事情並不這樣簡單。鴉片戰爭以後,俄商憑借不平等條約插手中國內地茶葉貿易,使邊貿商人在極不對等的市場競爭中,漸處劣勢,只剩4家茶商。程化鵬等人再次上書,提出准許商民“由恰克圖假道俄邊行商”,減輕茶商關稅。清廷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批准了程化鵬等人的請求,降低關稅,並下令取消一切浮費。程化鵬等為山西茶商爭得商業機會與尊嚴,“萬裏茶路”因而才能從南到北,延申至國外長久貿易。 忻州紫廬茶具博物館外景。張雲平 攝茶馬古道的通暢,帶動了古城經濟的發展。“崇商重利、信義並舉、卓越創造、自強不息。”忻州商人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形成了這種代代相傳又生生不息的商業文化,這也是數百年來得以支撐其發展的內在靈魂和動力源泉。8人文之城鐫刻歷史流傳佳話 忻州古城東門城牆。張存良 攝千百年來,古城佇立遠望,靜觀世事,洞察人情。南來北往的有帝王將相,有英雄豪傑,有文人墨客,更多的則是販夫走卒。有挑起戰亂的,有喜好和平的;有意氣風發的,有悲慘憂傷的,古城一概接納,沒有嫌棄一人。而這些人的足跡,隨同他們的功名,也鐫刻在了這裏,為古城平添了故事,流傳了佳話。帝王過境北魏太和五年,孝文帝講武於雲水之陽(雲中河),招募良將;太和十七年秋天,孝文帝率大軍30萬南征(遷都),途經肆州,看見路上老百姓有腿瘸眼瞎的,就立刻讓馬車停下,慰問安撫這些人,又供給他們終生的衣食,傳下愛民如子的佳話。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八月,突厥始畢可汗率騎兵數十萬圍困隋煬帝於雁門,援兵雲集忻州,李世民實施疑兵之計,迫使敵軍退出,雁門解圍,隋煬帝從忻州經過,返回東都。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石敬瑭屯兵忻州,主持練兵,在朝廷犒賞軍士時,密謀反叛。宋欽宗被金人擄掠,路過忻州,悲慘出關。1644年春,李自成春風得意馬蹄疾,率大軍途徑忻州,忻州人清水灑街、黃土墊道,大開城門迎闖王。1900年庚子年八月十五,慈禧、光緒一行“西狩”抵忻州,頓感跨入新天地,“陳設富麗,為諸州冠”,連日來風塵盡消,“天顏甚喜”,高高興興在忻州貢院過了中秋節。 名媛路經在忻州通往雁門關的大道上,曾經留下了兩位奇女子的足跡,就是“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據《山西通史》載,昭君出塞時所走的路線是,由蒲阪(今永濟市)渡河,東北行經河東郡治(今夏縣)禹王城,北行過聞喜縣,經平陽(今臨汾市)、陰地關(今靈石縣南關鎮)、太原、忻州、北越勾注(今代縣西北鐵裹門),至平城(今大同),轉而西行至雁門郡治所(今右玉縣),再北出殺虎口至內蒙。傳說王昭君望著漫天黃沙,孤雁南飛,不覺幽思自歎,無限感傷,便彈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濃厚的鄉愁,聲聲催人淚下,而南飛大雁望著驚豔的女子,聽著淒婉的琴聲而撲落於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絕唱。 “昭君出塞”圖。源自網絡東漢末年,兵荒馬亂,一代才女蔡文姬被俘虜至南匈奴,成為左賢王的夫人。曹操知道這件事情後,派人帶著重禮到南匈奴,要將蔡文姬接回來。左賢王不願意,但又不敢得罪曹操,只好將蔡文姬放回中原。蔡文姬從雁門入關,經過幾年後設置的九原,回到了離別多年的家園,後創作了《胡茄十八拍》流傳至今。 “文姬歸漢”圖。源自網絡文豪過客從忻州過往的文人墨客不勝枚舉,但最有影響的莫過於北宋的兩大文豪歐陽修和範仲淹,而且還是兩人同一年踏上忻州這片土地。慶曆四年(1044),歐陽修因支持範仲淹改革,得罪了朝廷中一批既得利益者,宋仁宗為緩解朝臣矛盾,指派歐陽修出使河東,實際上是貶黜出京。五月,歐陽修以右正言、後知諫院、知制誥之職奉使河東。在巡視了西北諸州縣後,他認為這裏太苦了,糧食非常緊張。於是上書《乞免諸州一年支移劄子》說:“去年並(太原)、忻(忻州)、嵐(嵐縣)、憲(靜樂)、石州(離石區)、岢嵐、火山(河曲縣)、寧化、保德9個地方,官府出資向百姓購買糧食142000石,都運送到黃河以西的府、麟二州,支用軍需。今年兩地的糧食已經夠用了,所以也不需要在這9州購買糧食。如還需要,懇請今年只讓收成好的又臨近黃河的保德交納。適當地減輕一些百姓的負擔,讓他們休養生息。”歐陽修為忻州人民送了一份大禮,愛民之心顯現無疑。同年秋天,慶曆新政的推動者範仲淹也踏上了忻州這片熱土。這次北上,他專門相約同鄉張燾同行。一路上兩人談興十足,從朝廷中帶出的煩悶一掃而光。在忻州到代州的路上,兩人眼望一片秋色,興致盎然,範仲淹有感而作《與張燾太博行忻代間因話江山作》,詩曰:“數年風土塞門行,說著江山意暫清。求取罷兵南國去,滿樓蒼翠是平生。”求取罷兵是他此行的職責,滿樓蒼翠是讓百姓平安穩定的願望。詩以言志,同樣是憂國憂民,為後世留下佳話。名將征伐在這條南北大通道上,眾多的名將率軍出征,漢代飛將軍李廣,多次出擊匈奴;北魏爾朱榮不忿州牧出城迎接,一怒之下攻打肆州城;唐代大將李靖、薛仁貴與突厥征戰,都路過忻州;郭子儀平叛,從雁門關入關,揮軍河北;明初大將常遇春,留下了酒醉剿殺秀容縣的荒唐故事。 雁門關。白建斌 攝一代山川在人物,千秋割據幾英雄。一切過往,待塵埃落定時,終歸平靜。留下的卻是這些人與城的故事,流傳於市井鄉野,街談巷議。最後融入那“日暮九龍原上望,萬家鱗次水煙中。”9非遺之城摔跤之鄉詩意生活 撓羊賽。馮曉磊 攝忻州是一塊多元文化和地域文化交相輝映的沃土。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達30餘項。最為知名的當屬原始古樸的撓羊賽(摔跤)、慷慨激昂的戲曲北路梆子、高亢悠揚的八音會(晉北鼓吹),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摔跤之鄉”、“八音之鄉”,兩度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些,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地打上了忻州的烙印。也為古城注入了人文生機,多了一些靈動之美。置身其中,會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詩意生活。歷史上,古城的文娛活動非常頻繁,尤以廟會最是聚人。活動場所撓羊賽、八音會、北路梆子輪番上陣,高潮迭起,看的人直呼過癮,流連忘返。我們先說撓羊賽,為何讓人癡迷?忻州摔跤據傳始於宋朝,由楊家將鎮守邊關流傳下來,當時還稱之為“角抵”。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裏曾寫了一首《角抵詩》,寫得很是傳神。“廣場妙戲鬥程材,才得天顏一笑開。角抵罷時還擺宴,卷班出殿戴花回。”元好問曾在《續夷堅志》中記述了忻州跤手的事跡:“秀容東南雙堡王增壽,號為外力,善角抵,人莫敵。”在明清兩代,摔跤就更普及了。摔跤之於忻州,恰如足球之於巴西,人人可參與,男女能上場。有組織進行的摔跤比賽活動稱為撓羊賽。凡舉辦摔跤比賽,東道主要在摔跤場上拴一只大綿羊,准備獎給最後的勝利者。跤手上場摔跤,摔倒一人很平常,連摔兩人也是一般,連續摔倒三人,就可算作好手了,主辦者便要發給獎品。連續摔倒四人、五人,獎品依次加大,如果連續摔倒六人,這場撓羊比賽就宣告結束,勝利者被尊稱為“撓羊漢”,場上拴著的大綿羊便由其扛走。 撓羊賽。張存良 攝過去不論城鄉,但有廟會,必然要搞撓羊賽。當地有俗諺:“趕會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戲又摔跤,十村八村都來看熱鬧。”大些的村子在農閑時也組織專場的撓羊賽,當地農諺說:“立了秋,掛鋤鉤,吃瓜看戲摔跤放牲口。”這足以說明農民把摔跤看成一件大事。忻州有史以來觀眾和跤手最多的一場撓羊賽是1994年北蘭台村的跤場,連續五天,天天爆滿,每場觀眾多達兩萬餘人,國內外驍將224人參加了角逐。如此廣泛參與的群眾活動,有人在摔跤中摔出了名堂。南高村的“崔家父子”和北胡的“趙家兄弟”被稱作“摔跤世家”。新中國成立以來,忻州人在全國各大賽場奪得金牌多達140餘枚,忻州是當之無愧的摔跤之鄉。再說北路梆子有何妙處?北路梆子是山陝梆子在傳入晉北後與當地民間音樂、語言、地方小戲融匯磨合形成的。清乾隆年間,已經成熟,有了固定的班社、劇目、名伶和演出規例。藝人們代代相傳一句順口溜:“生在蒲州,長在忻州,紅火在東西兩口(指張家口至包頭一線),老死在寧武朔州。”從這句話中看出,忻州是藝人的成長之地,也是學藝的大本營,當然融合了更多的忻州文化元素。 北路梆子。張存良 攝在表演藝術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在演唱藝術上,成套唱腔、大段唱詞,大板激越昂揚慷慨悲壯;在念白上,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說理透徹;在內容上,北路梆子劇目類別繁多,擁有400多個傳統劇目。劇種行當分為紅、黑、生、旦、醜五大行,其中以紅生(須生、老生)與正旦為主,胡子生、大花臉、青衣合稱“三大門”,極重唱工;小生、小旦、小醜合稱“三小門”,側重表演;另還有花臉、老旦、醜角等。著名戲曲藝術家賈桂林、董福是現代北路梆子的代表人物,代表劇目《金水橋》曾拍成電影,在全國發行上映。後繼代表人物有李萬林、翟效安;新一代有楊仲義、成風英、賈粉桃等“梅花獎”得主。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鬱。不僅忻州人喜愛,而且在晉北、內蒙古、河北都有廣闊的演出市場。再說八音會為何受到追捧?八音會是以“八音會班”為單位的民間音樂演奏藝術。樂器有管子、嗩呐、口琴、笙、海笛、小鑼、鑔、板、鼓、梆子、胡琴、三弦、電子琴等。主要演奏套牌音樂及流行音樂。是當地節日娛樂、社火表演、戲曲伴奏、紅白壽宴、慶功表彰的主奏音樂,被國內外專家評為“音樂口技”、“中國民間交響樂”。 八音會。宮愛文 攝起源於西周,流傳於北魏,成熟於宋元明清,盛行於清末民初,繁榮於當今。八音會的源頭是從俗樂中分離出來的雅樂,最早出現在周公時期,是為其鞏固統治所制訂的一套禮樂制度。到清末民初,隨著北路梆子戲的興盛,鼓吹藝人們開始仿學吹戲,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北路梆子名角“十六紅”、“兩股風”、“十三旦”等唱腔,令觀眾如醉如癡。除了吹戲,還能吹歌。以吹奏晉北民歌、陝北民歌及不同時期的流行歌曲、電影電視插曲等為主。代表性傳承人盧補良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全國吹歌大王”。八音會集關塞精神的雄宏激越、廟堂音樂的寧靜悠遠、遊牧藝術的奔放高亢、中原農耕生活的和諧渾厚於一體,是忻州人民智慧的結晶,上千年來傳承不絕,而且不斷發揚光大。除了撓羊賽、北路梆子和八音會,忻州還有省級傳承項目:晉作家具制作技藝、黃土風情剪紙,市級傳承項目:刺繡、面塑、繪畫、豆腐幹、蒸肉、瓦酥、糖棗、忻定民歌、忻州三弦、幹鑼兒(幹饃)制作技藝、奇村雜碎、道教音樂、牛鬥虎、跑驢兒、麥稈畫、農民畫、葫蘆畫等民間藝術。 剪紙藝術。源自“山西忻州古城“ 面塑。源自“山西忻州古城“領略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從中不難體會到掩藏在藝術背後的東西,那就是忻州人敢於競爭和富於創新。這種紮根在骨子裏的稟性,正好與市場經濟契合。傳承了這種稟性,距成功並不遙遠。徜徉在忻州古城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巷子中,觀梆子戲,看撓羊賽,聽八音會,賞地方特色文化,你不羨慕忻州人的自在生活和詩意生活嗎?10活化之城吐故納新文旅交融 忻州古城。張存良 攝歲月悠悠潮起潮落跨越千年古城吐故納新重獲新生2017年初,忻府區提出對古城進行修複改造。按照當時的設想規劃,在兩年內,對古城進行局部修複改造,既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還將極大改善老城區內群眾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在這種思路下,忻州古城保護修複工程動工了。對古城的修複和保護,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認識上非常前瞻,所以在決策上,一開始就堅持超前謀劃、高起點定位、大格局把握。古城的功能不但可以居住,還要擔負歷史傳承、輻射帶動、文旅產業、經濟發展等多種使命。在定位上,把古城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產業升級的平台、招商引資的樞紐去打造,把保護和活化結合起來,真正把文物完整保護起來、利用下去,要讓文物活起來。實行分期實施,用足用活政策。對老居民住房的搬遷安置,實施棚改政策;對秀容書院、泰山廟、關帝廟、城隍廟等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運用文物保護政策。對需要改善的古城道路、管網設施,用市政投資政策。對需要搬遷的居民,已經建好了安置房,基本可以一次性安置。非古城功能遷移出去,大量植入文化、商業、旅遊元素和業態。在改造、保護、修複中,古城肌理經過重新梳理,沉睡的歷史文化資源被全方位激活。在古城修複保護的同時,運營管理的問題急需解決。2017年8月31日,忻州市政府考察團專程赴袁家村考察,學習鄉村休閑旅遊的先進經驗,希望與袁家村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共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古城需要先進的理念和管理,向袁家村伸出了橄欖枝。袁家村需要一個更大的平台,握住了古城渴望合作的手。古城在保護、修複的同時,活化、招商次第展開。活化後的古城店鋪林立,各種風味小吃精彩呈現,紅面魚魚、蓧面窩窩、羊湯、鹵豬蹄、涼皮、桂花糕、煎鍋、酸奶坊…… 一方水土,一方美味。在眾多的小吃中,總有一款能匹配你的味蕾,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為傳統文化融入新的活力。 遊人如織。源自“山西忻州古城”歲月洗禮,老而彌新。古城保護活化,沒有成為文物,也沒有售票觀瞻,而是多了煙火氣息,讓人深入其間,慢慢看、細細品、美美吃。舌尖上的美味,如同時光釀就的老酒,濃香醇厚,讓人聞香紛至遝來。打磨巷、石狼巷、主事巷、泰山廟巷等這些挾帶著曾經繁華的街巷和商鋪,與現代的文創小店一起,在新舊交融中實現了轉化,贏得了顧客的青睞。 文創產品。源自“山西忻州古城”一種“古城之內閑適愜意,古城之外車水馬龍”的生活畫卷呈現開來。正是這種既有歷史的滄桑又兼具時代風華的氣質,讓古城熠熠生輝。2021年春節期間,遊客爆棚,客流量達到50萬人;“五一”小長假,客流量達到40萬人。旅館、客棧一房難求,400多個小吃店鋪爆滿。 傳統民俗表演。張存良 攝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古城作為忻州文化的新品牌、產業升級的新龍頭、城市發展的新名片和晉北生活體驗地,正在成為忻州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高地。欲知風味不能盡此卷長留天地間臥牛古城重現輝煌始於牛年祝願臥牛古城牛勁十足牛氣沖天 忻州古城。源自“首善忻府” 《深度解讀忻州古城:城外山河 樓中書卷 一般不厭百回看(下)》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深度解讀忻州古城:城外山河 樓中書卷 一般不厭百回看(下)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