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族譜、家乘)的起源發展歷史:宗譜的意義價值》 九親文化家譜又稱為族譜、宗譜、家乘等,目前存世的中國家譜計有5萬多種,其中又有2萬多種家譜流落海外。 家譜是記載本族世系及其相關內容的歷史圖籍,其內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族規禮儀、人物傳記、藝文圖志、風土人情等。歷史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曾說:“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國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傳狀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譜牒,一家之史也;部府縣志,一國之史也;綜紀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後有家,比家而後有國,比國而後有天下。”家譜和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了中國社會歷史的三大支柱,是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之一,不僅具有一定的形式與內容,而且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持久的社會文化效應,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家譜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隋書·經籍志》記載:“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則亦史之職也。”周代“小史之官”的職責是專管“定系世,辨昭穆”。秦統一天下後,原有的王侯將相失去世襲勢力,社會格局重新劃分,即“秦兼天下,剗除舊跡,公侯子孫,失其本系”。制譜有了其必要性。不過先秦時,家譜體例簡單,一般只按世系先後記述宗族人名和交代人物關系。漢代以後,家譜不僅記世譜,而且記姓氏起源及官職等。漢代初期問世的《世本》有“敘黃帝祖世所出”,記載了從黃帝到春秋時期,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遷居、名號等,被認為是中國家譜的首創之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制定家譜為官方掌握,官方的重視使修譜之風盛行。當時門閥等級森嚴,流行以婚姻集團為核心的綜合家譜。隋唐時期,修譜繼續為官方掌握。在唐代中後期,民族大融合,門第更替,譜學得到進一步發展,且私家修譜逐漸流行。到了宋代,中國家譜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宋代許多文人學士都積極參加修譜並創制譜例,著名的“小宗譜法”和“大宗譜法”就是由歐陽修和蘇洵兩個大文學家創立的,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與前代相比,其功能由以往的“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本族倫理教化作用。在這一時期,私家修譜進一步發展,取代了官方修譜,成為家譜主要的編纂方式。 明清時期,私家修譜蔚然成風,家譜的形式結構、內容也更加完善精密。一部體例完備的家譜大約包括譜名、譜序和凡例等30多項。家譜的價值主要有兩個:一是豐富的史料價值;二是具有紐帶作用,即所謂“家之有譜,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中國人有著尊祖敬宗的優良傳統,這跟千百年來家譜的維系有很大的關系。 《家譜(族譜、家乘)的起源發展歷史:宗譜的意義價值》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家譜(族譜、家乘)的起源發展歷史:宗譜的意義價值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