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天員出艙巡天7小時,載人航天3大關鍵技術全掌握,比肩美俄》 尤裏今天不複仇軍事領域創作者作者:尤裏今天不複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7月4日,對於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來說,絕對又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從北京時間上午8點11分開始,航天員劉伯明和湯洪波,從地球低軌道飛行的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節點艙(兼做氣閘艙)成功出艙,完成一系列科研任務後,於下午14點57分安全返回艙內,曆時近7個小時的中國第二次“太空行走”,取得圓滿成功。這一次,由第三次飛入太空的指令長聶海勝率隊的神舟12號飛行乘組,將在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上居住、工作長達3個月。期間,飛行乘組將組織兩次出艙活動(俗稱“太空行走”,英語縮寫為EVA),而昨天成功完成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上的首次出艙活動,距離2008年,神舟7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完成中國首次“太空行走”,已有13年之久。 圖片:2位航天員“巡天”合影“太空行走”,並不是一場“秀”,它可是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技術之一。這三大技術,包括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飛船和載人運載火箭)的設計和制造和發射,解決了航天員飛上太空的問題,在2003年到2008年間,神舟5號到7號,已掌握這一技術,而神舟7號,翟志剛在劉伯明的幫助下,也首次完成了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雖然時間只有20多分鐘。 圖片:翟志剛首次“太空行走”而第二項關鍵技術就是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這是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能夠組成組合體,以及空間站在軌組裝、在太空長期運行的關鍵技術,通過神舟8號無人飛船,以及神舟9/10/11/天舟1號貨運飛船,和天宮1號、2號空間實驗室,我國已完全掌握交會對接系統的研制和應用,隨後又突破快速交會對接技術,這一次天舟2號和神舟12號,都是半天時間就和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對接了,這一技術掌握後,解決了載人航天的時間從短期,向中長期的過渡。 圖片:即將和天和核心艙對接的神舟12“太空行走”的意義也非常重大。空間站建設完成後,航天員要長期駐站工作,而不論是空間站外部部件的更換,或者安裝一些設備,都需要出艙來解決,從遠期來看,不論是載人登月、載人登火,都需要長時間的“太空行走”,因此帶有先進、安全的生命保障系統的艙外航天服的研制,就是“太空行走”的技術關鍵。 圖片:宇航員站在“加拿大臂2”上相比13年前,神舟12號飛行乘組這次“太空行走”,技術含金量要高很多。時間上,7個小時對比20分鐘進步非常巨大,劉伯明和湯洪波身穿國產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性能、工作時間和可複用次數都有很大提升,而這一次,劉伯明還站在天和核心艙上的空間機械臂上,利用機械臂移動快速而便捷的抵達指定位置,來重新安裝和抬升全景攝像機的位置,湯洪波則使用較為傳統的安全系繩,在艙體上移動到指定位置,還完成了緊急回艙的演練,出艙的任務完成很圓滿。 圖片:此次“巡天”的仿真動態圖應該說,這兩位航天員此番“巡天”,不僅是劉伯明在電視轉播鏡頭上那句“太漂亮了”那麼簡單,更標志著我國獨立掌握的空間出艙技術,在“含金量”上已經可以比肩美俄。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上,美俄和歐洲、日本的宇航員雖然執行了非常多次的“太空行走”,但也是采用“加拿大臂2”空間機械臂來運送宇航員的,而俄羅斯當年建造的禮炮號和和平號空間站,還沒有空間機械臂,只能通過安全系數來出艙,因此,雖然說在空間出艙的次數和時間上,我們要比美俄要少很多,但在技術含金量上,是處於同一起跑線,而“飛天”航天服,更是世界上第3個獨立研制的艙外航天服,歐空局和日本宇航員的出艙活動,是沾了美俄的光,他們根本連艙外航天服都造不出來。 圖片:“載人機動裝置”背包只用過3次但也需要看到的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阿波羅”號就6次登月成功,宇航員在地外星球上駕車馳騁,上世紀80年代,美國還曾嘗試使用不用系繩的“載人機動裝置”(MMU),進行了3次任務,俄羅斯退役宇航員阿納托利.索洛維耶夫,16次出艙、總時間超82個小時,這些里程碑,還有待今後逐一突破。 《我國航天員出艙巡天7小時,載人航天3大關鍵技術全掌握,比肩美俄》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我國航天員出艙巡天7小時,載人航天3大關鍵技術全掌握,比肩美俄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