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真的有能力在實驗室中制造病毒嗎?》 科學探索菌星問答計劃創作者,自媒體人,科學領域創作者2002年,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世界上第1個人工病毒,與自然病毒類似,這種病毒同樣具有活性和侵染性。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現在人類已經有能力在實驗室中合成許多種病毒。那麼人造生命離我們還遠嗎?眾所周知,不管是單細胞形態的細菌,還是多細胞形態的人,它們的基礎結構都是細胞。病毒只能在細胞中才能表現出生命特征,一旦脫離寄主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通常認為病毒是一種介於生命和非生命體之間的存在。 病毒的個頭非常小,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由於個體微小,所以結構也十分簡單,不像細胞那樣具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等複雜結構,病毒僅由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既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也沒有酶系統,病毒的一切生命活動(複制、轉錄、轉譯、逆轉錄等)都必須依賴於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如果脫離細胞,看起來就完全是一個結構十分複雜的有機化學物質。比病毒結構更簡單的則是亞病毒,僅具由核酸或者蛋白質,這類病毒被稱之為亞病毒,主要包括類病毒、擬病毒和朊病毒。病毒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完全具有生命特征。雖然人類已經有能力合成病毒,並不意味著人類制造出了世界上第1個人造生命,除非人類能夠在實驗室中完全人工合成一個細菌。 現在人類已經有能力在實驗室中合成病毒,不過這種能力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那麼誇張。目前科學家只能對已知的病毒進行合成和改造。合成病毒的前提就是必須要知道基因序列,這就相當於一個設計圖,然後科學家們按照設計圖,利用有機分子進行搭積木式的組裝,從而合成與原病毒基本上完全一樣的人工病毒。這種形式類似於克隆。改造病毒就是對病毒的部分基因片段進行刪除、替換、添加、重組,從而改造出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新型病毒。 在人工合成病毒之前,人類最先開始的是人工合成有機大分子。生物細胞內含有4種有機大分子,分別是:蛋白質、核酸、脂質和糖類。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主要由碳、氮、氧、氫等幾種元素組成。1965年,我國科學家就在世界上第1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牛胰島素。病毒除了蛋白質外殼,最重要的是核酸長鏈,病毒的遺傳物質就位於核酸長鏈。如果想要合成病毒,就必須有能力合成核酸。核酸主要有兩種,分別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苷酸(RNA)。DNA的組成堿基是ATGC,單位是脫氧核苷酸;RNA的組成堿基是AUGC,單位是核糖核苷酸。生命的遺傳物質通常是DNA,不過某些病毒會以RNA作為遺傳物質。 RNA病毒的遺傳物質不穩定,所以極易變異。總之,人類現在還處於照貓畫虎的階段,並沒有能力設計出一個完全有別於自然病毒的新病毒。 就算人類能夠在實驗室中獨立制造病毒,離制造生命還有一個很遠的路要走,因為制造病毒與制造生命,兩者的難度有本質區別。堿基對常被用來衡量DNA和RNA的長度,核酸長鏈的長度越長,複雜度也就越高,也就越難人工合成。冠狀病毒則是最大的RNA病毒,遺傳物質大約包含3萬個堿基對,目前科學家也已經能夠在實驗室中對其進行人工合成。至於更複雜的病毒,目前還很難人工合成。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病毒是多噬棘阿米巴模仿病毒,這是一種DNA病毒,該病毒的遺傳物質包含120萬個堿基對。人類的遺傳物質則包含31.6億個堿基對。可見,人類離成為造物主的目標還很遠。人類要想戰勝病毒,對病毒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對病毒的人工合成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說人類因此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可科學是把雙刃劍,人工合成病毒用在了正確的地方,對人類就是有益的。點贊加關注,咱們下期見。#科學# 《科學家真的有能力在實驗室中制造病毒嗎?》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科學家真的有能力在實驗室中制造病毒嗎?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