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 人生五味《人生五味》官方帳號內容摘要魚鳧國有銘寶鼎和虎噬開明王提梁卣為5000年來首次發現的實物證據,同時也是鰼系、鱉系開明大夜郎國存在的重要物證。在中國先秦史領域系一項重大發現。提梁卣銘文之左銘:魚鳧(王)以之賜王子魚。根據脅下生雙翼,和玩雙蛇,判斷虎噬開明王提梁卣上的人物就是開明王。明夷之開明王(鰼王)被龍尾捆綁著押往虎口。本青銅器反映了遠古大西南虎狼橫行的歷史真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提梁卣中開明王打赤腳符合僰人的人類學特征,虎噬開明王的表現主題符合歷史事實。該作品也有可能作為一種巫術,以使對宿敵的詛咒代代相傳。魚鳧國人存在青蛙(蟾蜍)崇拜,氐羌系的魚鳧國人和蠶叢部族具有共同的圖騰崇拜,他們應該是同一古代氏族,起源於今陝西省寶雞北首嶺一帶。蜀、髳、微等族才是蜀地原住民。蠶叢部族最先跟鰼人僰族發生爭奪四川盆地控制權的戰爭。但很快就落敗了,逃到了姚嶲。晚起的魚鳧部族落敗以後,越過秦嶺,逃回到了老家今寶雞一帶。關鍵詞虎 開明王 提梁卣 魚鳧國 僰人 巫術虎噬開明王提梁卣 B器圖片如下: 李白在《蜀道難》中感歎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魚鳧部族是否真正存在過?他們有著怎樣的歷史貢獻和文化成就?由於諸典失載,只留下一片茫然。今天, 魚鳧國寶鼎①和虎噬開明王提梁卣的發現揭開了魚鳧國千古之謎的冰山一角;由於魚鳧國有銘寶鼎和虎噬開明王提梁卣為5000年來首次發現的實物證據,紅斑綠鏽,萬年不朽;國之瑰寶,銅證如山!這在中國先秦史領域實系一項重大發現。明代蜀國詩人楊慎的《臨江仙》有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升庵先生的這番感歎,其實也可以作為四、五千年前,魚鳧蜀國與天竺大鰼帝國開明王之間千年仇怨的注腳。本文《虎噬開明王提梁卣考》,載《人文學術﹐創新與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版頁129。(一)、一對虎噬開明王提梁卣一對虎噬開明王提亮梁卣稱為A和B。A器青銅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通高40公分,底部長32公分,通寬22公分。重7.9公斤。采用合範法鑄造。B器青銅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通高48公分,通長36公分,通寬25公分。重6.4公斤。同樣采用合範法鑄造。魚鳧國寶鼎和一對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均藏於四川簡陽張先生處(張家祖傳)。另外,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和法國巴黎賽努齊亞洲藝術博物館都各收藏有一個虎噬開明王提梁卣,“據傳都出自湖南” (楊曉能著《另一種古史》三聯書店2008年北京版頁212)故虎噬開明王提梁卣主要出自於長江中上遊地區。簡陽張先生出資邀筆者千裏奔波,反複把玩。其考釋如下。 B器青銅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如下圖: 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制作精美,特別是提梁卣蓋的梅花鹿比例恰當,栩栩如生: 圖案化的魚鳧紋飾遍及提梁和其他部位: B器提梁圖片如下: 在魚鳧紋、龍紋的空隙處填以雲雷紋,而且雲雷紋弱於主體紋飾,起一種陪襯作用,因而具有商晚期的青銅器風格特征: B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圖片如下: 虎噬開明王提梁卣的另外一面,整器突出表現老虎的頭部,大刀闊斧地省略了身體和後肢,構思大膽而巧妙: 馬承源認為這樣的卣為“踞虎式”,判為商晚期器(《中國青銅器》頁225)。青銅器背後中間垂直的範線隱約可見: 正面圖示如下: B器正面圖示如下: A器正面揭蓋圖示如下: B器側面揭蓋圖示如下: A器底部圖示: B器底部圖示: (二)、虎噬開明王提梁卣銘文考釋A、B二器銘文均在卣蓋和虎鼻上面:A器左面: A器右面: 摹寫本(A器)編碼如下: 以梅花鹿為分隔符號,我們將銘文分為左銘和右銘。右銘由於青銅器刻銘筆劃鏽損嚴重,暫不能釋讀。左銘:魚鳧(王)以之賜王子魚。釋文:左銘之編碼1占據兩個字的地盤,為合體字“魚鳧”,其中間結構為“魚”,“魚”上下尖鉤像魚鳧的利嘴: 右銘之編碼6也類似於此字,惜筆劃模糊。左銘之編碼1之形成,有著充分的考古學依據。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藏虎噬開明王提梁卣之底部有著該字的前圖畫文字狀態: (引自楊曉能著《另一種古史》三聯書店2008年北京版頁214)如上圖中的白描圖,中間大頭蛇左右有兩個文字符號,編碼1為彎鉤狀鳥嘴,表示魚鷹;編碼2為一條魚的圖畫。 將這左右兩個前文字圖畫結合起來就成了本文考證的左銘之編碼1了。左銘之編碼2為“之”。代詞,表示所屬,相當於“以之”。兩器文字符號相比較,發展演變的軌跡明晰而清楚。編碼3為“易”,通“賜”。編碼4為“王”。編碼5為“子”。編碼6為“魚”,乃魚鳧國簡化字。魚鳧國王子之名。B器卣蓋由於古代經常使用,銘文字跡很不清楚,有的地方完全看不到;卣蓋面磨擦痕跡明顯,似有意而為之: 梅花鹿兩面的字跡唯其左邊可見部分: 摹寫如下: 可以釋讀的一是合體字“魚鳧”,一是“子”;其餘字符筆跡不完整,釋讀困難。此外,A、B二器以虎的鼻翼為對稱軸,左右均各有二字“伯”: 細圖如下: 考釋:“伯”其本義為鼻,在金文中通常假借作自己的自,伯爵的伯,黑白的白。《說文》:“自,鼻也。象形。┄古文自。”魚鳧國在商代作為流亡政府到了秦嶺以北,必須低調做人。時移地易,只能降低規格對外自稱為“伯”,並作為族規鑄之於青銅器。然而在內部,魚鳧王還是稱自己的兒子為“王子”,以示不忘過去稱王蜀地的輝煌。小結:此處意為“自伯”。另外,山東陳先生所藏虎噬開明王提梁卣,不允許我采用除鏽手段提取其卣蓋銘文,編碼摹寫如下: 釋文:月用之賜王僵子子孫孫旅用。考證:與A器銘文相比較,編碼1本來是“魚鳧”合體字,如何在這裏變成了“月”,不明。編碼6為“僵”,人名,指受賜的王太子僵。《說文.人部》:“僵,僨也。從人畺聲。”此器銘文可以證明B器左銘筆劃不清楚的那個字符,就是“僵”。參見本文附錄:一、山東陳藏虎噬開明王提梁卣該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從形制、紋飾和銘文不忘國名根本來看,應屬於商朝晚期作品。魚鳧國有銘寶鼎從鼎的長方槽體式和銘文重祭祀先人來看,其啟用時間在西周早期,其後刻時間在春秋時期。當然,兩器均有鮮明的西南部族邦國的地方文化特征。B器能夠提供的歷史消息,只有其底部的青蛙(蟾蜍)紋飾: 青蛙(蟾蜍)屬於母系時代的生殖崇拜,是圖騰崇拜的一種。內蒙古的陰山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都有“蛙形人”圖案,北美、阿爾及利亞以及澳大利亞等地也有大量的“蛙形人”岩畫,證明世界上古老人類崇拜青蛙具有廣泛性。遠古越系民族存在青蛙(蟾蜍)崇拜,今天的壯族、布依族等民族均有之。在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等遺址出土的陶塑和石雕蟾蜍與蛙形金箔飾說明,古蜀地區以崇拜蟾蜍為主。各地出土的漢墓中有不少畫像石、畫像磚都與蟾蜍崇拜有關。劉道軍的論文《古蜀人為何崇拜蟾蜍》(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7年3月第28卷第2期)推測蟾蜍為蜀王蠶叢的圖騰。今天,魚鳧國虎噬開明王提梁卣青蛙(蟾蜍)標志的發現,證明魚鳧國人和蠶叢部族具有共同的圖騰崇拜,他們應該是同一古代氏族。學術界一般認為魚鳧國人屬於氐羌部族:“近時蜀史研究家無不主張蜀人實出於氐羌之一支。”(饒宗頤《西南文化創世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頁192)《後漢書·西羌傳》載:“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是西羌之一種,,早先以畜牧業為主。實際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稱之“姜”,為族名稱之“羌”,以羊為圖騰。這樣,就跟本器蟾蜍崇拜的證據產生了矛盾。饒宗頤則認為“亦西戎之別種”(同上頁193)。此說大抵是靠不住的。《山海經.大若西經》曰:“有魚偏枯,名曰魚婦,┅蛇乃化為魚,是謂魚婦。有互(氐)人之國。”《海內南經》曰:“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魚身而無足,”如此看來,魚鳧國人應為氐人。饒宗頤該書對魚國的研究也存在問題,氏不明白魚國的所謂“弓”旁正是表示魚鳧,而不是什麼“弓”旁。詳第24題。魚鳧國人和蠶叢部族到底屬於什麼部族?考古學的成果是: “根據考古學文化的差異,可以斷定弓魚人不屬於周族,而是氐羌的一支。”(楊曉能著《另一種古史》三聯書店2008年北京版頁303.)《逸周書.王會解》又稱為《汲塚周書》。《逸周書.王會解》:“氐羌以鸞鳥”晉人孔晁之注曰:“‘氐羌’周書雲氐地羌,羌不同,古謂之氐羌,今謂之氐矣。”(或本作“氐地之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氐矣”)由於傳本的差異,對這個材料解釋也比較混亂:一、“蓋羌其大名,氐其小別也。”這樣,氐就不是指地望而是族名中的大小之別。二、“則漢時之氐,即古所謂氐羌”這樣,“氐”和“氐羌”就不是地望之別,而是古今名稱的區別,作為族名則是一回事。三、一種理解就是所謂“氐羌是氐地之羌族”。氐乃指地望。綜上考古學的材料和人類學的新材料,以及《海內南經》“氐人國”之說,都說明必須實行氐羌分論。氐是氐,羌是羌,再也不能氐羌混淆不清了。氐人存在蟾蜍崇拜,羌人則以羊為圖騰。氐人也不是西戎。氐人既不是越人,則其蟾蜍崇拜只能采用本書提出的“異族同圖騰現象”的理論來解釋了。魚鳧國人和蠶叢部族顯然不屬於遠古百越部族。魚鳧國人和蠶叢部族也都不是蜀地原住民。根據姜子釩編著的《消逝的古文明真相》介紹,所謂“魚國墓”還發現了魚鳧國實行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殉葬者是墓主的“兒”姓侍妾。由此可以判斷魚鳧國為奴隸制度,跟夜郎系民族的自由人社會不同。政治制度的不同必然會發生體制性的迎頭碰撞,從而導致文化的劇烈沖突和激烈的軍事的對抗,這就是魚鳧人和夜郎系民族千年恩怨的根本原因。(三)、脅下生雙翼的開明王喜玩蛇開明王的特征:脅下生雙翼在典籍失載的情況下,只有博物學才能讓我們知曉開明大帝的神話形態,甚至讓能夠我們看到了開明大帝年輕英武,頭戴圓盤高髻帝冠的歷史形象,至為珍貴;貴陽收藏家王先生收藏的戰國人面獸身脅下生雙翼的開明大帝玉浮雕圖示如下: 到了西漢前期,開明大帝的博物形態就演變成了臂上生雙翼,手持利刃的形象; (見王德塤《西漢前期“宜子孫”大型廓外玉壁》②)開明王的特征:玩蛇為武器如下圖:壁底部又出現了人面獸身脅下生雙翼的開明大帝雙手玩蛇以蛇為武器的圖像: (見王德塤《戰國出廓鏤空雙玉壁》③)(四)、虎噬開明王提梁卣上的人物就是開明王脅下生雙翼 雙手玩雙蛇 (五)、提梁卣開明王命運之分析明夷之開明王(鰼王)被龍尾捆綁著押往虎口: 如上圖,稱得上是“五花大綁”了。青銅器作品表現了明夷之開明王(鰼王)被龍尾捆綁著押往虎口,而其背後的歷史真相就是氐集團和射日族對明夷開明集團的一次圍殲戰。而這一點,古代文獻有所記載。詳後文。魚鳧國統治者將先輩取得的這次得來不易的勝利做成青銅雕塑藝術作品,用來在逃亡路程中鼓舞士氣,祈禱上蒼眷顧,再一次縛住新一代的飛將軍鰼王。2、明夷之開明王葬身虎口商王朝時期魚鳧國青銅器雕塑家將猛虎噬人的瞬間用寫實與誇張相結合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活靈活現: 3、遠古大西南是猛虎的天下據考證,僅僅在清朝的四川,就有大約80萬人被虎吞噬。廣漢竟然“成虎狼之窩”(清《益州於役記》)。因此,遠古大西南是猛虎的天下,大夜郎國王葬身虎口是完全可能的。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本作品反映了遠古大西南虎狼橫行的歷史真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4、提梁卣虎噬的開明王打赤腳符合僰人的人類學特征 鰼人是僰人的一支,從其太陽崇拜來看屬於明夷;明夷的人類學特征就是赤腳。這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優秀的山地民族。“僰人赤腳,善於山地行走。僰人生下來後,無論男女,都要用刺紮腳板,出血後,用熱桐油擦抹腳板,待創口愈合後又紮,再用熱桐油擦,一直紮到會走路。這樣,僰人厚厚的桐油繭皮腳板既韌且硬,踏荊棘如踩平地,厚而長的腳趾如爪如鉤,故善於攀登懸崖峭壁;同時,僰人也擅長爬樹,能利用樹枝的彈性,從這棵樹彈跳到另一棵樹,身如猿猴一般敏捷。”④由於僰人在懸崖峭壁中疾走如飛,於是在先秦就逐漸被神話為脅下生雙翼的開明大帝;在商周秦漢時期,普遍成為青銅器和高古玉中廣為人知的英雄形象。戈岱司編的《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⑤,其描述的比薩德人事實上就是遠古的僰人。同樣的記載還有聖-安布羅瓦茲(公元340—397年)對古代錫蘭一帶的夜郎系鰼人,或比薩德人的體形和生活習俗所作的描寫,這個材料提供了比薩德人,也就是遠古僰人鮮明的人類學特征:“居住於這一地區的民族為一身材特別矮小和悲慘貧窮的民族。他們棲身於山崖石窟之中,因而適應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可以在懸崖峭壁中疾走如飛。他們在采集胡椒時連同樹枝也砍了回來。┅┅他還斷定這些人都是侏儒,大腦袋,腦袋已經禿頂或剃去了頭發。”(頁75-76)人類學材料證明聖-安布羅瓦茲對比薩德人的描述是極為准確的。讀者試比較習水縣宋仕森之調查,便可知這個人類學特征,從遙遠的太古到明朝,古今完全一致。5、虎噬開明王提梁卣的表現主題符合歷史事實《淮南子·本經訓》也記載了羿王射日的故事:“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疇華之野”就是鰼國的核心區域,今成都平原。那是一個田疇萬畝,物華天寶之地。“羿誅鑿齒”事件⑥,應該是遠古百濮之間的一場內部爭奪部族聯盟領導權的戰爭。英雄羿王對抗“十日之國”圍攻的自衛戰爭,得勝之後,“羿誅鑿齒”。殺了“十日之國”的為首者鑿齒(前代開明王),從而成為“十日之國”邦國聯盟的領袖,也就是新一代的夜郎王。英雄羿的且蘭國從而成為大且蘭國。時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毫無疑問,“羿誅鑿齒”事件中有僰人的宿敵魚鳧蜀國的參與。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中,實際上就表現了龍部族和虎部族的聯合對開明族展開軍事行動。參考材料:《後漢書·西羌傳》中就有這樣一段關於虎與披發羌人的故事:羌族首領無弋爰劍被“……秦人追之急,藏於岩穴中得免。羌人雲爰劍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爰劍)既出,又與劓女遇於野,遂成夫婦。女恥其狀,披發複面,羌人因以為俗。”在羌人心目中,虎是他們的保護神,6、虎噬開明王提梁卣有可能作為一種巫術距今6000多年前到春秋時期,持續著魚鳧國和明夷數千年的恩怨情仇。一代代魚鳧王和一代代開明王之間的拉鋸戰點綴著大西南歷史的星空。該青銅器有可能寄托著一種遠古克敵制勝的“黑巫術”。“黑巫術”是指嫁禍於別人時施用的巫術。虎噬開明王提梁卣成為魚鳧王族的傳國重寶,代代相傳,其對於部族宿敵的詛咒也因此而得以代代相傳。這種“黑巫術”就是“厭勝”。“厭勝”屬於原始宗教,又稱厭魅、魘魅,意即“厭而勝之”,以詛咒制服人或物。“厭”字此處念ya(陰平韻),通“壓”,有傾覆、適合、抑制、堵塞、掩藏、壓制的意思。“厭勝”起源很早。傳說“厭勝之術”始於姜太公。《太公金匱》中說:周武王伐紂,天下歸服,只有丁侯不肯朝見,姜太公就畫了一張丁侯的像,向這張像射箭,丁侯於是生起病來。當他知道是姜太公搗的鬼,便趕緊派使臣去向武王表示臣服。姜太公在甲乙日拔掉了射在畫像上的箭,丙丁日拔掉了畫像眼睛上的箭,庚辛日拔掉了畫像腳上的箭,丁侯的病就好了。虎噬人“厭勝”術發展演變到後世,就產生了一些變異手段。如將一個披頭散發的女鬼圖藏於柱中,居住者便會有死喪;在一張畫上一只白虎的畫像,頭部向內藏在梁楣內,居住者會招惹是非,而女主人則會多疾病。一個以捕魚食魚為業的部族,竟然落敗於鰼魚集團,魚鳧王族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現在,人們對如下習水縣三岔河崖畫《鰼國與魚鳧王水戰圖》應該有進一步的認識了。 7、魚鳧國國王稱謂的變遷魚鳧國本土時期:魚鳧王魚鳧國秦嶺以北流亡政府時期:內部,魚鳧王、王子;對外,伯西周時期:對周天子稱臣,天子賜鼎,魚鳧侯春秋複國時期:魚鳧侯結論: 魚鳧國有銘寶鼎和虎噬開明王提梁卣是魚鳧國客觀存在的物證,同時也是鰼系⑦、鱉系⑧開明大夜郎國存在的重要物證。(六)、餘論1、魚鳧部族在同鰼人僰族爭奪四川盆地控制權的戰爭中落敗以後,為什麼會越過秦嶺,逃到今寶雞地區呢?我推測今寶雞地區正是魚鳧部族的發源地。1958年,陝西省寶雞北首嶺發現了一件陶瓶,瓶上繪有魚鳧叼魚的圖案。屬於考古學半坡文化時期。距今有7000年了。 (楊曉能著《另一種古史》頁083)因此,氐羌人的魚鳧部族乃是今寶雞北首嶺一帶的原住民。他們在8000年前進入到四川盆地,取代了那裏真正的原住民蠶叢氏,接受了蜀文化。距今5、6千年以前,鰼人僰族也進入了四川盆地。一山不容二虎。雙方長期的拉鋸戰就此展開序幕。這樣看問題,我們就能夠明白,魚鳧部族逃往今寶雞地區,相當於“回老家”。他們在那裏,進可攻,退可守。只要時機適當,他們就會打回四川去。氐羌人的魚鳧部族從今寶雞北首嶺一帶進入四川盆地,有四條蜀道可以選擇,即褒斜道、陳倉道、子午道、金牛道等。估計他們是經過陳倉,走的應該是最古老的褒斜道。其南口在漢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縣的斜谷,通稱褒斜谷全長470公里。棧道南端叫小石門,北端叫大石門,兩個石門通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開鑿山石不是用鐵器或火藥,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據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棧道。《史記》卷四武王曰:“遠矣西土之人。……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孔安國注曰:“八國皆蠻夷戎狄。……蜀、髳、微在巴蜀。” 因此,氐羌系的蠶蟲部族、魚鳧部族都是外來人口,他們對蜀地經濟、文化發展有貢獻。但我們應該知道,蜀、髳、微等族才是蜀地的原住民。這就要討論鰼人和魚鳧人千年仇怨的起因了。我們過去的研究認為:髦人和僰人都是遠古時期黔北的土著民族,二者構成了鰼人的主體。髦人和僰人到中古和近古也仍然生存於播州。清初李鳳翧就認為:“楊氏自唐襲封以來,酋帥一方。十三裏地,皆蠻、髦、爨、僰之種”(《遵義府科名錄序》)。另外一支鰼人則居留在鰼水河流域,建立了鰼國。石棺葬俗具有民族共同性。因此,鰼人跟其西邊親兄弟的髦人的葬俗相同。即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石室文化。髦人、蜀人和鰼人的石室文化發展到後來就成為石棺槨文化。於是我們知道,鰼人的外形特征也同樣是男女都留著長長的頭發,且四處披散。《字彙》:“髦,四散貌,猶芼也。”魚鳧人進入四川盆地,首先就直接跟四川盆地的原住民蜀、髳、微等族,特別是鰼人(髦人和僰人)發生了矛盾和沖突。這是生存空間的矛盾,此外還有銅、鹽等重要資源的爭奪。這樣的拉鋸戰持續了兩千多年。2、氐羌系的魚鳧國人和蠶叢部族是同一古代氏族,起源於今陝西省寶雞北首嶺一帶。其中,晚起的魚鳧部族在同鰼人僰族爭奪四川盆地控制權的戰爭中落敗以後,越過秦嶺,逃回了老家今寶雞一帶。在魚鳧國人之前,還有蠶叢部族最先跟鰼人僰族發生爭奪四川盆地控制權的戰爭。不過,蠶叢部族很快就落敗了:“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用《譜記》就有‘蠶叢國破,子孫居姚嶲等處’。” 蠶叢部族逃到另外一個方向:姚嶲。姚嶲在今雲南北部的永仁縣,那裏尚存姚嶲古驛道遺跡。那裏屬於南方絲綢之路的西夷道。西夷道中的四川西昌涼山至雲南楚雄姚安這一段,又被稱為“姚嶲道”,姚嶲道從北至南貫穿永仁全境,它北連四川,南出國境通印度。蠶叢部族落敗以後就一蹶不振,不象魚鳧國人那樣能夠長期抗爭。因而蠶叢部族的史料尋覓艱難,確實是“開國何茫然!”3、本文中圖引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藏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其底部中央是有雙角的大頭龍,這當然是魚鳧國祭祀的祖龍,並且顯示出跟鰼魚龍不同的文化分野。但是,這在西方在學者艾蘭眼中則是“帶瓶形角的龍紋也常以卷體狀出現於器皿外底,┅┅與水下陰間有關。” 楊曉能不同意此說,而認為“是一種介於紋飾與裝飾藝術之間的特殊媒體。”(楊曉能著《另一種古史》頁213)這些分析均未搔到癢處。注:王德塤《魚鳧國尋蹤——魚鳧國寶鼎考釋》(貴州省文化廳《藝文論叢》2017年第3期)又載《首屆川南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19年7月,第183頁。王德塤《西漢前期“宜子孫”大型廓外玉壁》(未發表)③王德塤藏《戰國出廓鏤空雙玉壁》(未發表)見宋仕森之調查,載《鰼源古鎮.寨壩》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6年版頁50。《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 戈岱司編,耿昇譯,中華書局1987年6月版頁75-76。王德塤、王長城《論且蘭在黃平及黃平民族文化》《藝文論叢》2016年第4期,頁27、頁29。王德塤、王長城《論天竺大鰼帝國》貴州省文化廳《藝文論叢》2016年第2期。王德塤《鄨邑與開明大夜郎國通考》載年刊《貴州世居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7月版。王長城《開明大夜郎國文字符號研究——夜郎文字研究系列之一》(發表在《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7期附錄:一、山東陳藏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山東聊城陳先生所藏另外一個虎噬開明王提梁卣,我聞訊趕去求看,但不允許我采用除鏽手段提取其卣蓋銘文,照錄如下: 摹寫本編碼如下: 附錄:二虎食人卣360DOC虎食人卣兩件出土於湖南寧鄉,近代流出國外,一藏於法國巴黎東方美術館,一藏於日本泉屋博古館。形制複雜,制造技術高超,造型藝術傑作。成為日本藏中國青銅器最重要的兩件之一。另外一為銅鏡。稱為“被日本掠奪的中國十大國寶”之一。 日本泉屋博物館通高35.7公分,重5.09公斤 下面是法國藏品 時間:2016-06-10 14:27來源:龍軒美術網 作者:jerry 點擊: 225次 轉載請注明龍軒美術網,本文鏈接:http://www.aihuahua.net/zaoxing/gongyi/10392.html作者介紹王德塤: 1950-漢族,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長,西南師範大學畢業,雙專業。貴州省社會科學一等獎獲得者,貴州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名山名寺名觀文化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廈門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員、《上古文明研究叢書》編委、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貴州省收藏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桐梓縣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貴州鎮寧竹王文化研究會顧問、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創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原創丨虎噬開明王提梁卣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