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臨城縣方等村,秀美鄉村,文化名村,歷史古村》 西望太行00:54本地資訊創作者,旅遊領域創作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臨城道中作》引言中提到:過臨城、內丘,天氣忽清徹,西望太行,草木可數,岡巒北走,崖谷秀傑。就在當年臨城禦道旁,有一處春秋時期就有記載的村落—方等村。 綠水翠蔭繞村廓方等村隸屬於臨城縣鴨鴿營鄉,美麗的午河從村南繞村而過向東流入柏鄉、隆堯境內。河水清澈見底,岸邊綠樹成蔭。是秀美景觀帶和飲用水源地。二零一九年底該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河道兩側是肥沃的土地和大片的麥田。入冬時節,楊樹葉落,僅留光禿禿的枝幹,兀自站立在田間地頭,一任瘦消的身影倒映河中,顧影自憐。冬小麥在寒潮來臨前努力紮根發芽,為土地塗上了一層綠色水彩,充滿生機。 橋頭東望,河道在此拓寬成湖,岸邊堤壩硬化為遊道,路旁遍植楊柳,景色宜人。遙看河水東漸,回望紫氣西來,湖光水韻,雅趣天成。這裏就是“山水洞天,清新臨城”秀美鄉村的縮影。走過臨城的許多村落,方等村是為數不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一個。 鄉村文化有聲色方等村不僅風景秀美、街道整齊,而且村民業餘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相當豐富。方等鄉村文化服務中心臨河而建,具有寬敞的活動場地和大舞台及文化禮堂等多種基礎設施,這裏經常組織文化娛樂活動和歌曲舞蹈表演比賽,還有聲有色地舉辦過農民春晚,是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的主陣地。 方等文化禮堂 方等村大舞台方等大鼓入非遺方等大鼓是村裏祭祀、社火、慶典的一種儀式。每逢除夕夜,方等村民酒足飯飽之後,紛紛走出家門,大鼓鑼鑔響聲震天,大鼓鬧春,四街散蠟,虔誠祈福。方等大鼓具體起源於哪個朝代已不可考,流傳著許多版本,到底是漢唐還是明清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經過口口相傳至今仍然長盛不衰。鼓譜經過幾十代藝人不斷整理發展,由青壯年男子的敲擊演奏,粗獷豪放、大氣磅礴,鼓點激昂澎湃、振奮人心。方等大鼓現為臨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悠久古村落據方等村志記載和考古證明,方等村早在西周時期就形成了村落。方等村歷史悠久,文化遺址豐富,先後建有廟宇十三座。主要有:文昌廟、土地廟、關帝廟、真武廟、玉皇廟、奶奶廟等(現多已被毀)。村中現有多通散落的明清時期廟宇重修碑記。 據南水北調工程考古挖掘考證,在方等村西南約800米河台地上為春秋戰國時村落遺址,方等村於戰國時期已形成因而得到證實。據傳方等村原名趙家莊。因在村東有澤地生有蘆葦,且有成群白鶴在此棲息,曾改村名為“白鶴莊”,至漢朝初年韓信打開臥龍岡,開河造田,把七條溝溪之水圍成方田,最後匯集此處排走,後易名方等村。 唐朝時期在方等村南北大街中段(劉家崗上)東約100米處曾建有座尼姑庵,具體建、廢年代不詳,遺存下來的浮屠銘文為唐朝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說明此庵建造年代在唐朝或更早。 明朝以前方等是北京到南方各地途經的官道,官道曾十五裏設一個茶棚,現在方等北有茶棚遺址,村南留有官道遺址和官道溝。想必當年蘇軾被貶南下,就是從官道經方等村過臨城、內丘而寫下千古名句《臨城道中作》的。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位於鴨路線上的臨城縣方等村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了璀璨的傳統文化,人居環境更加秀美,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臨城非遺方等大鼓更加激昂澎湃。 《邢台臨城縣方等村,秀美鄉村,文化名村,歷史古村》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邢台臨城縣方等村,秀美鄉村,文化名村,歷史古村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