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魏武卒對陣3萬秦兵,公子卬為何單刀赴會同商鞅議和?只因1點》 黃河之水從天上來,灌到中國最北方陰山下,在 雲中 折了個彎,然後便一路咆哮奔騰南下,宛如一柄剛出鑄爐而金光爍爍的利劍,將晉陝大地一劈兩半,直抵 華山 。 河之東為河東;河之西為河西。 2400年前,河西屬秦,河東屬魏。 黃河作為一道天險,仿佛上天的使者,確保秦魏相安無事。 然而這一平衡在魏文侯時期被打破了。從公元前413年起,直到公元前330年止,魏秦在河西地區展開了80多年的拉鋸戰,河西一地時而歸秦、時而歸魏,變成了真正的 死亡之地 。 公元前340年,第7次河西大戰上演。 秦軍統帥商鞅。 魏軍統帥 公子卬 。 商鞅率秦新兵3萬。公子卬率魏武卒10萬。 按照實力,魏軍完全可以碾壓秦軍。 然而,商鞅提出議和罷兵、兩國修好,公子卬怎麼就傻傻地答應了呢? 要搞清楚這一撲朔迷離的問題,我們先要掰扯掰扯這兩人的關系。 商鞅雖然是衛國人,但早年入仕於魏,官拜魏相公叔痤門下為中庶子;而公子卬雖然身為魏惠王的親弟弟,卻是公叔痤的學生。 兩人可以說有同門之誼,而且據說私交甚篤。 我想先在這裏追溯一下魏國士人的學術淵源以及魏公室用人方略的變遷。 魏國士人之眾多、才學之拔尖執當時天下之牛耳,這得益於魏文侯時期創立的西河學派。 不論是魏文侯本人,還是李悝、翟璜、吳起等名流,可以說都出自西河學派創立者——儒學翹楚、孔門十哲之一——子夏之門。 其後學,如荀子、商鞅、公叔痤、公子卬、李斯、韓非等均出於子夏的再傳弟子。 由於子夏本人就變革了其師孔子之儒、融法於儒,所以其後學就漸漸地分流為兩派:一派以中下層甚至平民出身的士子為主,重法;一派以上層貴族出身為主,重儒。 如果說商鞅屬於前一派,那公子卬無疑算作另一派。 魏文侯當政時期,是大大重用了下層即重法的一派,因而首開戰國變法先河,國力迅速竄升,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 但是從魏武侯當政時起,魏公室的用人傾向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開始側重於上層出身的西河學子,這就是為什麼田文、公叔痤能先後為相,而吳起則只能出逃的根源。 到了魏惠王手上,此風就更甚了,公叔痤、公子卬、魏錯都受到重用,而孫臏、商鞅只好黯然離開。 由此可見,此時此刻兩陣對圓的主將,雖然可以說同出一源,但卻是一脈而來的兩路之人。 同在魏相公叔痤門下時,商鞅以過人的才乾博得公子卬同情,公子卬則以王弟的高貴身份照拂商鞅,二人可謂 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 因此,多年之後的今天,兩人再次見面,雖說兵戎相見,卻沒有立即劍撥弩張。 商鞅提起筆來輕輕地給公子卬寫了一封信: 兄台,我倆最開始相處地就跟鐵哥們兒似的,今天你我分別成為兩國的將領,我想為將者不就是為國謀安穩麼,以你我之好,應當 大喝一頓,議和罷兵 ,讓秦魏也成為你我一樣的兄弟之國,長久相安無事,何必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打個你死我活呢? 公子卬拿到信以後 哈哈大笑 ,心想商鞅這個朋友當年可真沒白交,不動刀兵而能解決魏秦邊界之爭,從此相安,何樂不為呢? 於是公子卬便欣然赴會。 去了就被商鞅 扣留 了。 魏軍失去主帥,頓時成了一群無頭蒼蠅,商鞅下令秦兵突襲猛攻,魏軍毫無防備,缺乏統一指揮,只有挨打的份了。 於是秦軍大破魏軍。 這裏再分析一下商鞅使詐、公子卬輕信的個中緣由。 商鞅除了是法家外,還是一個 兵家 ,而且是以權謀見長的兵家,主張“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所謂“先計而後戰”,就是指不使用武力而促使敵國瓦解崩潰的謀略,而最主要的謀略則是要因順和增強敵人的欲望,使欲望過度而走向反面。 商鞅使計議和,恰恰符合了公子卬的 “欲望” ,並不是公子卬太傻,一味天真地就相信了商鞅,而是此時他被自己的所求蒙蔽了雙眼。 可能魏廷當時也是這樣想的。因為魏國剛剛經歷了馬陵大敗,太子魏申被俘、名將龐涓被殺、10萬魏武卒全軍覆沒。魏國再經不起一次失敗了。能不打盡量不打,能和盡量和。 正是因為他們出兵之初就抱了這樣的信念,商鞅正是窺中了他們的七寸,因此順勢而為。 結果真就 打在了七寸上 。 魏國從此一蹶不振,不久的將來,整個河西之地就完全被秦國所奪回。 《10萬魏武卒對陣3萬秦兵,公子卬為何單刀赴會同商鞅議和?只因1點》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10萬魏武卒對陣3萬秦兵,公子卬為何單刀赴會同商鞅議和?只因1點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