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備受乾隆寵信,卻為何總自稱“奴才”,原來是尊貴的象征》 說到貪官,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和珅,要說史上貪的最多的大臣,也不是他,那為什麼眾人對他印象至深呢?除了乾隆與他個人的影響力之外,很大部分的功勞應該歸於劇中的“和珅”。大家肯定會好奇,和珅備受乾隆寵信,卻為何總自稱“奴才”,原來這是尊貴的象征。 從劇中也可以發現,和珅面對乾隆,總是樂於自稱“奴才”,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比如說和他同為官員的劉墉,他就是規規矩矩的稱呼自己“臣”,這其中有什麼“貓膩”呢? 在我們的認知中,“奴才”就是下人的意思,比如說太監也會這樣稱呼自己,而“臣”就是朝中的百官。和珅不僅僅是百官之一,他還是人人巴結的那個大紅人,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是深受寵信,因此推斷和珅這麼做,原因一定不簡單。 其實清朝時期,“奴才”這2個字大有深意,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這樣稱呼自己的。根據規定,朝中只有滿族官員,或者是被抬了旗,編入滿族的漢人才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其餘漢人,無論多受皇帝器重,官位有多高,都只能稱呼自己是“臣”。 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說自己是奴才,則表示自己對於皇帝來說,是自家人,關系十分親密。“臣”的話,就只是君臣之前,一種上下級關系的稱呼,冰冷而公事公辦。 不過我們在劇中聽到這樣的稱呼,會認為這是十分卑微的,和下人一般沒有絲毫尊嚴。但在皇帝的眼中,奴才才是他們的自己人,是他的左膀右臂,因為都是滿人,而清朝以滿族為尊是眾所皆知的。劇中的和珅,每每都會套近乎似的說自己是奴才,劉墉卻從來都是臣。 通過對史料的研究,我們也不難發現,清朝時期官員對這一條規矩把握很嚴格,由此可見,在他們的眼中,“奴才”比“臣”要尊貴多了。時間一長,滿族人也理所理當以為,只要不以奴才自居的都是外族人。比如說劇中不管紀曉嵐有多大功勞,他向來都是“臣”,只是一個只能公事公辦,不能掏心掏肺的外族人。 而和珅,他是地地道道的滿族人,正紅旗鈕祜祿氏出身。再加上他為人圓滑聰明,十分懂得察言觀色,不管他這麼稱呼是按規矩來,還是本性使然,他的目的是達到了。既讓乾隆覺得他是一家人,可靠,又將自己放在低位敬仰皇帝,哄得乾隆心滿意足,他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清史列傳》《清史稿》 《和珅備受乾隆寵信,卻為何總自稱“奴才”,原來是尊貴的象征》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和珅備受乾隆寵信,卻為何總自稱“奴才”,原來是尊貴的象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