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人越親越不講理,和喜歡的人保持距離!》 當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那麼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因為差異會造成誤解、隔閡。 如果兩個人感情關系親近密切到沒有隔閡,那幾乎被公認為是一種完美關系,我們把這稱之為親密無間。 但馬未都在一個節目中提出了他的觀點,認為越親的人越不講理,在如今的人際交往中,這並不利於人際關系良性的發展,他覺得再是喜歡也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何處理親近關系,這是一個常被人忽視、又極為重要的問題。 越親越不講理 馬未都所說確實不無道理,"不講理"這三個字,如今出現頻率最高的,恐怕都是由關系親密的人說出口,而越親越不講理這件事,人們一方面苦不堪言,卻又除了抱怨幾句再無計可施。 越親越不講理這件事發生得有多麼頻繁呢?嬰兒尚在繈褓整夜哭鬧,新手爸媽會抱怨還不知道"理"是什麼的嬰兒"這孩子怎麼不講理"。 小學門口會有孩子拿著考卷和爸媽說"你們大人不講理,這次明明就是試卷太難了才考得差";戀愛中的男子被女友查行程查得不耐煩了會說"你不要無理取鬧了,我能去乾什麼呢"。 丈夫抱怨今天的菜鹽放多了,惹得妻子說"你怎麼不講道理,我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的"。 朋友相親時說"也沒什麼道理我們就是很投緣",相惡時則講"這種不講道理的人我沒法和他再做朋友"。 等到老了,人又漸漸變得像個嬰兒,這時候就由曾經被說不講理的嬰兒來說父母"你怎麼不講理,一把年紀像個小孩一樣"……男女老幼,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人對親近關系的人說"你怎麼不講理"。 人們雖對此很苦惱,但若讓他們動真格、因為"不講理"而結束一段親密關系,大多人都仿佛經歷了剜心之痛,連忙搖頭。 比如說出生在重男輕女家庭裏的女孩,雖然受到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但很難去真的與這個家庭切割,所以才會被人說"扶弟魔"。 比如劈腿、出軌這些背叛愛情的行為被發現後,還是會有人不舍得分手離婚,自己默默忍氣吞聲,所以才會被人說"被PUA";比如《最佳損友》,哪怕是已經成為最陌生某某,還是要寫一首歌懷念昨日最親的舊友。 通常人們對於此都沒什麼辦法,埋怨幾句或發個帖子吐槽,但也有惡劣的,打開法制頻道和社會新聞。 其中不乏因為"不講理"父子兄弟成仇、夫妻反目、朋友離間,最後同歸於盡釀造慘痛結局的案例。 沒有濃烈的愛哪來極致的恨,而濃烈的愛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以長時間的接觸、盡量縮小隔閡來培養,所以,開始有人覺得,與其讓親密無間把彼此都傷得體無完膚,不如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大家至少還能有些體面。 但人不是一開始或一夜之間就不講理的。往往是在交往之初呈現給對方的都是最理想的形象,漸漸把對方納入自己的領地後,就開始不修邊幅、不講理,漸漸把對方視為自己,就不去換位思考、就強人所難。 關系親密了,距離就近了,因為距離太近,所以知道對方的痛點、弱點,傷人的時候下手最狠、最切中要害;因為距離太近,這個人站在面前一目連染,漸漸對這個人失去新鮮感、失去興趣。 給……留距離 所以想"人生若只如初見",那或許就該保持適當的距離。人際交往需要保持距離,其實這並不是個新潮的觀念。 古人講求中庸之道,對於人際交往也不例外,所以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用相敬如賓來形容好的夫妻關系。 將距離之美描繪得最纏綿悱惻莫過於《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苦苦追求卻又始終得不到,愛是那麼癡纏,又是那麼朦朧。 可人際交往中確定什麼是合適的距離是個大難題,太遠就疏,太近則迫,每個人存在差異,所以親密關系交往法則也會有差別,但有三點,應該是必要的。 首先要給彼此的尊嚴留距離。最親密的關系應該是血濃於水的親子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很多人習慣打壓式教育。 但這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很容易將孩子的尊嚴和脆弱的心全部擊垮。有部教育題材的電視劇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所描述的是扭曲的親子關系,以此來反映高壓社會下忽略個體差異而追求單一的成功價值,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的。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品學兼優的林茉莉在家中墜亡後,使得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被打破,她的母親一直不願相信,並千方百計尋找真正的死因; 通過一個科技裝置,她看到了女兒的記憶,原來害死寶貝女兒的,不是女兒喜愛的文學、不是早戀,而是自己這個聲稱為了女兒可以犧牲一切的母親。 小時候她問女兒想成為什麼,茉莉說收銀員,被她痛罵沒出息,說要講會計師;長大了客人問茉莉將來要做什麼,她直接替女兒回答說要去留學讀博士。 茉莉在一旁沉默不語;茉莉讀小說,被她全沒收說看這種書你對得起我嗎;茉莉寫小說,被她講還不如多做幾道數學題。 她在家裏安裝攝像頭監視女兒的一舉一動,她把女兒上鎖的日記撬開並嘲諷茉莉的少女情懷;敏感的茉莉為此非常痛苦,但她不能報複為自己犧牲了事業的媽媽,於是她選擇了報複自己。 茉莉的母親把"親密無間"的愛變成了以生命為代價的悲劇,究其原因是她用愛綁架了女兒的人生、抹殺了女兒的價值和尊嚴,她的愛不留一絲空間、沒有任何距離,才會把茉莉逼得難以喘息。 其次要給對方的想象力留距離。想象力關乎的是新鮮感和感受力、是見景生情,是換位思考的能力。 人因差異而無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卻因有了想象力,而能做到換位思考,但是,在親密關系中,人們換位思考的意識突然嚴重退化,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了。 這在愛情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伴侶之間,吵架時是最常用"你們男人如何如何"和"真搞不懂你們女人"這樣的話術來為自己的不耐煩、不嘗試用想象力、共情力去理解對方開脫。 借口就是性別差異導致了思維模式不同;但無論男人女人,首先都是人,就有共通性,就都能通過想象力來達成一部分共識。 為什麼提要求的時候能覺得別人可以理解自己而自己被要求卻突然喪失了想象力的功能?無非是懶罷了,懶得拉開距離審視這段關系、這個人,懶得動腦,懶得用想象力。 最後要給親密關系的人安全感留距離。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安全領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防線,當陌生人踏入的時候,警報就拉響了,踏入的人也知道該小心翼翼對待。 但隨著關系日益密切,有人會忘了那個警報的存在,很容易就踩到雷區,一次還好,兩次三次之後,關系就大不如前了。 其實仔細想想,特別是處理朋友這種特殊的親密關系,鬧到絕交的或許是件大事,但絕不是僅僅一件事構成的,日積月累的情緒會帶來不安,沒有安全感,任何的關系都難長久。 歷史上最著名的絕交書是嵇康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不滿好友山濤強迫自己入仕,於是說山濤的腥臊氣味熏著自己了,絕不能在做朋友了。 嵇康寫這封信,並不是他真對山濤鄙夷,否則怎會托孤於他,只是自己的志趣不在做官,不能忍受也不能勉強,山濤踩了他的雷區,只好忍痛絕交。 理是什麼,理是道理、事理,之所以把以上三項列為親密關系保持距離的必要,是因為有尊嚴、懂得換位思考和不冒犯別人的所珍視的事物,做到了這三點才能成為一個講道理、明是非的人。 不近又不遠 保持距離就能講理、就能處理好親近關系,當然並不如此。距離能保護尊嚴,但把握不好尺度就會變成隱瞞。 距離能激發想象力,但想象空間過大就會產生疑心;距離能維護安全感,但安全範圍給得太廣,距離就產生了疏離。 其實前文所講的"越親越不講理"並不完全是件壞事,親密無間也並非一無是處。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意思是父子之間哪怕是犯罪這樣的大事,也應該為彼此隱瞞,不能去告發,就算是維護社會秩序也不能違背人的自然感情和倫理道德。 "親親相隱"不僅在古代歷朝法律中均有體現,於如今的刑事訴訟法作證義務中,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也排除在強制出庭作證的證人範圍之外,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 "越親越不講理",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進步的體現,尊重人的正常情感,有利於家庭、社會、國家的和諧穩定。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自然沒有絕對的人際交往准則,討論講理和不講理、距離近還是距離遠,說到底,都是為了愛。 那麼如果能怨不近,恨不近,那麼心就不會遠,愛就不會遠;想來這才是最有效的人際交往准則——用真誠的心相愛相親。 文/南宮欽 《馬未都:人越親越不講理,和喜歡的人保持距離!》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馬未都:人越親越不講理,和喜歡的人保持距離!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