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慘敗,關鍵時刻諸葛亮為什麼保持了沉默?》 公元219年末,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起北攻樊城、襄陽之役,目的是占領兩城及其以北部分地區,將其所據荊州部分與漢中連成一片,這樣可改善其在荊州的戰略態勢,為將來的北伐作准備。 不曾想,襄陽一戰雖擒於禁,但最終還是未能攻下兩城。東吳呂蒙趁機襲占公安、江陵,關羽父子走麥城被孫權部下殺害,荊州原屬劉備的數郡由此被孫權吞並。 荊州位處長江中遊,向上以長江三峽與益州接壤,往下又有武昌、夏口與揚州比鄰,北方連接中原宛水、洛水,南方直通交州、南海。不僅控扼了長江上下遊之間的交通,同時也掌握了南北的往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荊州失去,將使劉備複興漢室的心願落空,使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空談。 關羽為什麼要發動戰役?破壞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既定戰略“外結好孫權”? 一年前,劉備進軍漢中,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擊退曹操大軍,在部下的擁戴下自封漢中王。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並領漢中太守。五人中只有關羽被授予假節鉞。 在漢代“假節鉞”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征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而武將如果“假節鉞”的話,在戰時狀態可以不必請示匯報直接行動,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 劉備獲得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後,襄陽、樊城的西側已少屏蔽。這就使關羽向北進攻襄陽、樊城形勢更為有利。 而劉備在漢中取得重大勝利,以及孟達從宜都北上較順利地占領上庸,對關羽進攻樊城、襄陽起到了刺激作用。 老將黃忠因在漢中立有功勳被劉備封為後將軍。當劉備派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時,聽說黃忠為後將軍,對費詩怒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但在費詩的勸說下, 他還是接受了該官職。 黃忠都能建功,刺激了關羽要在樊城、襄陽有所建樹。 客觀說,關羽發起攻打樊城、襄陽之戰並沒有明顯錯誤,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取得局部勝利後,在得知東吳可能會突襲後方的消息,未能及時從樊城、襄陽城外撤軍,最終葬送了他以及他所控制的那部分荊州郡縣。 關羽水淹七軍在順勢情況下,樊城的曹仁守城將士不過數千人,但關羽卻未能攻下。而劉封、孟達對關羽發兵增援的命令,以上庸三郡占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而婉言拒絕。這樣,關羽在攻打樊城期間未得到來自劉封、孟達的有效援助。 在圍城不下而敵方又有援軍的情況下,圍城打援是最佳選擇,這樣能極大打擊守城敵軍的防禦信心。在自己沒有充足兵力又無援軍,關羽難以分兵既圍城,又打援。如果未能在曹操援軍到來前攻占樊城,關羽就應果斷撤軍。 乘勝回師,荊州則後方無虞。雖然攻占襄陽、樊城的目標雖未實現,但以後還有機會。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關羽在襄、樊前線兵力不足,放松對東吳陸遜的警惕,在南郡用於防備孫權的兵力明顯薄弱。 孫權對關羽的後方發動襲擊,派呂蒙進襲南郡,公安將軍士仁、南郡太守麋芳先後投降,關羽軍中將士留在後方的妻子兒女均被俘。 荊州大勢已去,但尚未達到最糟糕狀態,向房陵郡西撤,仍有一線生機。然而關羽性格“剛而自矜”“為人強梁”,拒絕到不增援的劉封、孟達上庸三郡,多米諾牌連鎖效果,公安、江陵連續丟失,徹底失去荊州大片土地。 關羽率軍向南撤退,盡快回到宜都是當務之急之事,但卻回師當陽,處於曹、孫雙方軍隊之間,沿長江而上退往益州的路徹底被切斷。處於絕境的關羽在士卒離散後被潘璋部下擒獲,被孫權所殺。 劉備在樊城、襄陽之戰過程中及呂蒙襲擊南郡後也並未對關羽提供有效援助。關羽被殺,劉備深感痛責, 兩年後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劉備親提大軍,分水陸東進,開山截嶺,連營三百裏撲向東吳。陸遜固守不戰,待蜀軍師老疲憊,施以火攻取勝。劉備遂遭虢亭之敗。後退至永安,死前才有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那麼諸葛亮呢?此時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出面阻止東吳偷襲荊州?為什麼沒能阻止劉備出兵伐吳? 遺憾的是諸葛亮神秘地缺席了這段歷史。 任用關羽守荊州,後來失荊州,諸葛亮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按他自己的話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可以說荊州是蜀漢前途命運的根本。 誰守荊州?劉備的意思是“自量委用”,但諸葛亮投其所好,揣摩意圖,認為劉備屬意的是關羽,派關平送信推薦關羽。後來曹操結連東吳,欲取荊州,諸葛亮建議關羽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但此時東吳更換頗有謀略的陸遜為帥,關羽撤去荊州防吳之主力支援樊城,平生謹慎的諸葛亮不能不知道,但他沒有采取任何補救措施,致使荊州被偷襲,失去通向荊、洛的根據地。 而對劉備伐吳這件事,《三國志》中陳壽並沒有任何詳細的記載諸葛亮對這場戰事的諫議。如果有,當先於趙雲等人被記錄下來,絕不可能只有趙雲的諫言而不見諸葛亮的話語, 所以這裏我們可以推斷,諸葛亮沒有說過任何的話。 有史家認為,原因是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是東吳官員,而且還是關羽之死的直接責任者,諸葛亮因為身處嫌疑之地。所以只有沉默不言。如果事實是這樣那就太小看了諸葛亮。 諸葛亮27歲出山,懷著複興漢室的抱負加入劉備集團。赤壁之戰前,力促孫劉聯盟,取得外交方面的主動和成功。在赤壁之戰中,指揮孫劉聯軍的劉備方面軍配合作戰,並在戰勝曹操之後收回荊州南部四郡,徹底扭轉劉備集團命運的頹勢。但自此以後,劉備另組班底人馬,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到公元223年永安托孤,15年間,諸葛亮是不被劉備信任和倚重的。 作為蜀漢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荊州對諸葛亮非常重要。荊州的丟失將導致荊州集團在蜀漢政權處於弱勢,削弱了諸葛亮的權力基礎,危及到蜀漢國家的權力制衡。 劉備西進益州並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而是帶去了法正和龐統,諸葛亮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所以,劉備占據益州後最信賴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 法正,益州人士, 性格剛強,先依靠劉璋,後投靠劉備,是引劉備入川的關鍵人物,為奪取益州立下汗馬功勞,極得劉備信任。“漢中三策”北取漢中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法正的建議,隨劉備出征的依然是法正,而諸葛亮只是鎮守成都,為前方需要征兵征糧。劉備稱漢中王後,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掌握實權。反觀諸葛亮仍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未加任何封賞。可以說法正已經成為劉備的首席軍師謀士,深得劉備信賴。 劉備把法正擢拔於“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的位置上,不僅因為他有功當酬有才可用,主要的用意還在於法正是劉璋的舊官吏,重用法正有利於籠絡益州土著士族勢力,進一步鞏固蜀漢統治。 對法正而言,身為益州人,比較看重漢中的戰略地位,而對荊州的戰略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對荊州可能存在的危險保持警覺。而諸葛亮一貫主張“外結好孫權”,因此他向劉備建議增兵荊州加強對東吳的防禦可能性不大,而且這樣做還會加深與法正的相互猜疑。 呂蒙襲取消息傳到成都,如何應對增援關羽,劉備征詢法正意見。法正提出不與孫權交戰,也就是說當時唯一有能力勸阻劉備東征孫權只有法正。 在劉備備舉全國之力伐吳之前,“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廣漢處士秦宓陳天時必無利,坐下獄幽閉”,唯獨諸葛亮不贊一詞,而且劉備伐吳時也沒把諸葛亮帶在身邊。一直到戰爭結束之後,他才喟然感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如此寥寥數語,以懷念法正為托詞,影射劉備專斷孤行和軍事指揮的失誤。對於自己在當時所持的態度,諸葛亮並沒有正面的表白,只是說:“觀孔明此言,不以漢主伐吳為可”。 跨有荊益,聯吳抗魏,是諸葛亮規劃三分以至興漢滅曹的基本戰略。對孫權背盟所造成的結果,他認為是不能接受的。通過伐吳獲得軍事勝利,可以迫使對方重建原來的格局,對這個願景是他所期待的,所以諸葛亮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從蜀漢的角度看,劉備伐吳既是正義的必要的,又具有克敵制勝的極大可能性,諸葛亮也支持這一觀點。即便存在興兵出川並不是唯一正確的抉擇的問題,即便存在一旦曹魏參戰,戰爭的規模以至局勢的演變,局面蜀漢將無法控制的問題,即便存在可能引動三方的大動蕩,對蜀漢帶有一定冒險性的問題,面對這樣一個極其重大而又極難決斷的問題,諸葛亮沒有確定的把握,也沒有更好的謀策,只好以沉默應答。 當一個人不被重視時,也許你只有沉默才是最穩妥的安身立命之道。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慘敗,關鍵時刻諸葛亮為什麼保持了沉默?》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慘敗,關鍵時刻諸葛亮為什麼保持了沉默?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