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必須死,不僅是因為街亭之敗,還直接關系著諸葛亮的地位》 提起“諸葛亮”,堪稱蜀漢政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時代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梟雄曹操,還是後來的司馬懿,盡管這些都是天縱奇才,但在諸葛亮面前幾乎沒討到過什麼便宜。盡管“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智過人,但並不能說從沒犯過錯誤,其中“揮淚斬馬謖”就算得上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汙點”。 當然,這裏並不是故意在“黑”諸葛亮,畢竟他也是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比三國中其他碌碌之輩,諸葛亮仍稱得上是“當世無雙”的大才。言及“揮淚斬馬謖”其實後世爭議頗多,大抵為“馬謖”鳴不平的觀點居多;理由也是有理有據。依據《三國演義》,當年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卻故意放水;之前關羽早與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甚至賭了生死。 軍中無戲言,“放走曹操”無論是按軍法來講,還是“賭約”也罷,關羽都難逃死罪;結果呢,劉備不過是只言片語的求情,諸葛亮就免去了“關羽”的死罪。但是放到“馬謖”這裏,雖然也有帳下眾人為其求情,諸葛亮卻寧願流著淚也要堅持將其斬之。這樣的對比太鮮明,難道僅僅是因為“關羽”名氣太大,諸葛亮就可以饒恕;而“馬謖”第一次領兵,諸葛亮就不再給機會嗎? 如果依據“三國演義”來看,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一事確實頗有爭議。有觀點認為,當時曹操之勢可謂手掌天下,同時也制衡“東吳”;如果此時曹操一死,曹魏必然分崩離析,天下將從陷混亂,尤其是“東吳”就成了天下第一諸侯。“東吳”成為天下第一諸侯之後,敵人也就剩下了一個,那就是“劉備”,勢必會趁勢將劉備消滅;因此“曹操”在蜀漢政權未建立之前還不能死。處於以曹操制衡“東吳”的考慮,諸葛亮其實是故意讓關羽放“曹操”一馬;當然也不是真的要殺“關羽”,不過是嚇唬一下,以此讓關羽對諸葛亮拜服。 其實這麼解釋也能勉強說得通,但從公理來講又似乎說不通。諸葛亮一向治軍甚嚴,況且無論如何是以“軍令狀”的形式賭了生死,仍舊是“軍中無戲言”,於情於理實在說不通;更何況有了“關羽”放水的先例,諸葛亮以後還怎麼“言出必行”?如果以後再有大將打了敗仗,諸葛亮又該如何處置呢?總不能拿“關羽”的名聲說事兒吧? 這些“關羽”身上的爭議同樣也出現在了“馬謖”的身上,但這次諸葛亮卻顯得頗為強硬,雖然心中不舍,但仍流著淚也要將其殺之,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馬謖”與關羽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說關羽威震三國,有名聲;那麼“馬謖”其實也不差,至少頗得諸葛亮的器重,兩人甚至時常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馬謖臨死時對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這句話縱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足以說明私下裏兩人的關系有多親密;這麼看,從個人感情處罰,“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的分量其實並不比“關羽”的地位低。而且當時蜀漢還面臨一個困境,就是“國小力薄”,太過缺乏人才;當時蜀漢重臣“蔣琬”就曾替馬謖求情“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其實蔣琬說的一點不假,關羽失荊州後,蜀漢損失了一大批人才;緊跟著劉備率傾國之兵討伐“東吳”,又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大批人才,此時的蜀漢政權其實極度缺乏的就是能堪大任的“智謀之士”。更何況馬謖並非碌碌之輩,當年諸葛亮准備平定後方,馬謖就曾言“南中不服已久,今潰後反;今日北伐為大計,強賊知國家空虛,必尤快之。若殺之絕患,既非仁厚者所為,短日亦不可圖。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服其心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這一建議被諸葛亮采納,這才有了之後的“七擒孟獲”,南中平定也去掉了蜀漢後方的一大威脅。 盡管“馬謖”大才,與諸葛亮私下關系也不錯;但“馬謖”必須死。不同於當年的“關羽”,主要在於眼前的不同形勢;當年蜀漢政權還未成立,劉備帳下雖然人才不多,但眾志成城,一致對外;可蜀漢成立後就馬上出現了“派系”之間的明爭暗鬥。蜀漢政權中大體可以分為兩派,以諸葛亮、蔣琬、馬謖為代表的“荊州派系”,和以法正、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派系”。當年劉備臨終托孤並非沒有考慮,不僅任命了諸葛亮為“托孤大臣”,其實還有一個與諸葛亮同級的“益州派”李嚴,其目的就是互相制衡,以防一頭獨大。 既然如此,諸葛亮從政治鬥爭方面來考慮,自然是誰的派系比較強大,那麼在蜀漢政權中就能占據絕對優勢,說話做事才能更加順利;因此諸葛亮非常偏袒“荊州派”,任命提拔的人員中也幾乎都是劉備的原班人馬。但是連年征戰,“荊州派”裏的人才死一個少一個,諸葛亮就不得不提拔新生力量作為自己,甚至可以說是整個蜀漢政權的繼承人;“馬謖”就應運而生了。 更何況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對於之後自己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而且這次北伐意義非凡,更是“荊州派”新人立功的大好時機。諸葛亮自然希望自己人能立此大功,同時也理所當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同時兼任自己的“繼承人”——“馬謖”能擔當此重任。當時“馬謖”帶兵守街亭並非無人反對,甚至可以說以“魏延”和“吳壹”為代表的反對之聲很多;但諸葛亮仍舊力排眾議,堅持讓“馬謖”擔此重任。按照諸葛亮一貫行事謹慎的風格,讓“馬謖”上也算一次“冒險”了;同時也促使“馬謖”必須獲勝的結果。 此時的諸葛亮其實就是在“冒險”,頂著眾多反對之聲讓“馬謖”上,甚至可以說半個蜀漢政權的人都在盯著他們倆;如果“馬謖”勝,諸葛亮就可以堵住眾人之口,如果“馬謖”難當大任,那諸葛亮就必須殺,為的也是堵住“悠悠之口”。如果此戰“馬謖”敗了仍像當年不殺“關羽”一樣,那麼此時首先站出來不服諸葛亮的就是“益州派”眾人,以後諸葛亮帶兵恐難服眾。 結果“馬謖”還是敗了,這就注定了其“必死無疑”的命運;一則為了諸葛亮以後能繼續帶兵,二則也為了諸葛亮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穩固。即便是諸葛亮最終還是殺了“馬謖”,但其實以“魏延”為代表,仍舊有人暗中不服;這就出現了日後“魏延”時常與諸葛亮意見沖突,背後公開說諸葛亮壞話的事,甚至諸葛亮死後還發生了蜀漢內部為了爭奪權力,公開發生戰爭的例子。 從另一個角度看,諸葛亮沒能在馬謖身上“賭贏”;後續為了不出紕漏,諸葛亮也不得不事必躬親,最終累死在五丈原。 《“馬謖”必須死,不僅是因為街亭之敗,還直接關系著諸葛亮的地位》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馬謖”必須死,不僅是因為街亭之敗,還直接關系著諸葛亮的地位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