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只有秦、趙有人入選?》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期四位著名的將領。南北朝時期《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戰國這麼長的時間跨度?天天打仗,戰火紛飛。出現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並稱戰國七雄。在名將輩出的年代,卻只有秦、趙有人入選後世所說的戰國四大名將。這是為什麼? 是不是代表這四人就是整個戰國時期,最強的將領呢?是不是別國的名將水平太低?這當然不是。比如作為齊國人孫臏同樣在戰場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甚至還寫出了《孫臏兵法》,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有超高的成就,為什麼他會落選“戰國四大名將”的稱號呢? 其實所謂的戰國後期四大名將,我認為戰國四大名將不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四大名將,而是戰國後期的四大名將,這樣的解釋我認為就能站得住腳。 “殺神”白起 戰國四大名將成名最早的是白起。白起卒於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雖然白起前半生無史可考,但也可以看出是戰國後期。殺神白起的名號在歷史上如雷貫耳,他憑一己之力在戰場上率眾殲敵100多萬,這幾乎是古往今來軍事將領戰績的天花板。 白起的戰略眼光、戰術水平在名將雲集的戰國時代自成一檔,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可謂是實至名歸。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曾評價他說“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能出其右。”白起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 “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這是毛澤東經典的戰略思想之一。 “防守之神”廉頗 廉頗則是成名於公元前283年,敗齊之戰。談起廉頗,人們最易想起的便是成語"負荊請罪"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是一個“求穩”的名將,守城的功力無出其右,他不似白起那樣會創造令人難以想象的戰果,但是也不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公元前284年,名將樂毅同時擔任燕、趙之相,聯合秦、韓、魏,形成五國聯軍伐齊,大敗齊軍,眼見敗局已定,但廉頗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晉陽,威震諸侯。戰國時期這場戰役非常輝煌,廉頗被奉為上卿。長平之戰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如若不是趙王受反間計,撤了廉頗,可能廉頗就能破秦軍速勝的計謀,守住城池,再謀反擊。 “軍陣之神”李牧 李牧則是在大敗匈奴後,一戰成名的。 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的李牧。 李牧,趙國後期頂梁柱,是趙國可以和秦國對抗而不落下風的名將, 李牧毫無疑問是史上最為驚才絕豔的名將之一。李牧前期抗擊匈奴起就表現出一代戰神的風範,如若不是李牧在北邊鎮守,當時的匈奴不知道有多囂張。李牧在鎮守代、雁門時,大破匈奴兵,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匈奴單於率殘兵逃亡而去,此後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 後期廉頗離去,趙國無將,只好啟用李牧。李牧采用南守北攻的策略,自己率兵在北方攻擊長途跋涉的秦軍,取得勝利後。又和趙國守軍會合一舉殲滅南方秦軍。李牧從此聲威大震,讓秦軍膽寒。連王翦都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又使用反間計,李牧被罷軍權。(我靠!!反間計這麼好用?)後趙國覆滅。如若李牧在,那秦國不會這麼容易收拾趙國。 “智勇將軍”王翦 四大名將中,成名最晚的是王翦。秦始皇一統六國,其中五國的覆滅與王翦有關,三國更是其親手覆滅的。王翦是在公元前236年,被親政不久的秦王嬴政,任命為將軍,從此聲名鵲起。王翦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王翦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軍事功臣。 另說一句王翦可是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人,所以可以擔得起一個“智”字。 所以換而言之,戰國四大名將確實有實力,但最早成名最早的白起已經是戰國後期了,所以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指的是戰國後期四大名將。 《歷史上的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只有秦、趙有人入選?》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歷史上的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只有秦、趙有人入選?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