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文公如何成就亂世霸主?》 知人善用是成就霸業的關鍵所在,用人不疑才能聚集賢能良將,疑人不用、不懂賦能則無人可用,所以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較為理性的用人觀。 《史記》: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曰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太史公曰:晉文公,古所謂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約,及即位而行賞 晉文公重耳自幼喜結賢士,十七歲時,就擁有五名賢士狐偃、趙衰、賈佗、先軫、魏犨,史稱“五賢士”。五賢士不離不棄跟隨重耳流亡長達19年之久,也是助之成就霸業的關鍵人物。重耳即位以後施行論功行賞且賞罰分明。那麼重耳手下賢士是如何輔助重耳成就霸業的呢? 顛沛流離19年,隨行賢良不離不棄 《史記·晉世家》:獻公二十二年,獻公使宦者履鞮趣殺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國也。 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國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攜助手逃往翟國避難,其弟公子夷吾逃往梁國。重耳逃亡時,隨行賢士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賢士狐偃、趙衰、賈佗、先軫、魏犨,隨行的賢才良將大致為三類人。 ①以趙衰為代表的賢才這類人才識過人,且能以德服人,幫助重耳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以及各種社會聯絡。尤其是趙衰不僅學識淵博且能知人善舉。重耳即位後,設立三軍六卿,欲任命趙衰,趙衰卻舉薦先軫和郤穀。趙衰的子孫後代建立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趙國。 ②以狐偃為代表的謀士這類人見多識廣、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為重耳出謀劃策,其中狐偃為首席謀士,他是重耳能夠稱霸的關鍵人物。宋國公孫固就評價狐偃:“惠以有謀”,曹國大夫僖負羈評價狐偃:“可謂賢矣”。 ③以魏犨為代表的武士這類人驍勇善戰、凶猛無比,尤其是魏犨,可徒手降服猛獸,他的子孫後代建立了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魏國。 晉獻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之後,也就是重耳一行人在翟國生活4年後,晉國內部以裏克為代表的貴族發動政變,先後殺害兩任國君,晉國處於無君狀態。裏克便派使者邀請重耳回國即位,重耳便跟手下謀士協商,狐偃卻說時機尚未成熟,暫且不可回,他給出兩點原因。 ①晉獻公去世後,重耳是為了逃避父親的追殺到翟國避難,違背了父親的意願。而且晉獻公去世前後重耳一直不在身邊,活不養,死不葬,沒有盡到做兒子的責任,倘若現在冒然回國,不僅得不到老百姓的擁戴,且將失去民心。②晉國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形勢錯綜複雜,各貴族之間剛開始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相互拼殺。如果現在回去恐怕只能步先前兩位國君的後塵。所以先坐觀其變,等到局勢穩定、形勢明朗之後再回國。重耳聽了狐偃的建議後,毅然決然的拒絕了使者,把即位的機會拱手相讓給了弟弟公子夷吾,秦穆公知道後,對重耳顧大局之行為稱贊有加。晉惠公元年(前650年),公子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即位8年後,不得民心,跟秦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惡化,他擔心秦國和朝中大臣支持重耳,於是派人刺殺重耳。重耳一行人便開始逃亡,他們先後逃往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在逃亡途中有的國君贈田送馬,有的輕慢無禮,在逃亡途中重耳和他的流亡政府常常食不果腹,嘗盡人間酸甜苦辣。 回國即位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重耳曰:“羽毛齒角玉帛,君王所餘,未知所以報。”王曰:“雖然,何以報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與君王以兵車會平原廣澤,請辟王三舍。” 晉文公最後一站逃往楚國,楚成王以九獻之禮招待重耳,使得重耳受寵若驚。一次楚成王便問重耳:“我對你這麼好,倘若您以後有機會回國即位,您怎麼報答我?!”,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兩國不幸交戰,我退避三舍。”楚將子玉勸誡楚莊王說:“晉公子手下賢士頗多,氣度非凡,都是成就大事的人才,請殺之以絕後患。”楚成王沒有同意,重耳從子玉的眼神中感到一股殺氣,內心惶恐不安。 在楚國待了幾個月後,晉懷公得罪了秦穆公,使得晉國和秦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秦國決定幫助流亡在外的重耳即位,此時重耳已經62歲了,一旦錯過這次機會,若再想回國,機會渺茫,待在楚國並非長久之計,於是重耳便接受了秦國的建議。秦國在護送重耳回國即位之前,舉辦飲酒禮,按照西周禮樂文明的特征,在典禮上需吟誦詩詞來體現身份。 重耳收到秦穆公的請帖後,大家建議讓狐偃出面,狐偃以自己力不勝任為由而舉薦趙衰,趙衰文化底蘊深厚,博覽群書,狐偃雖足智多謀但在文化修養上與趙衰相比略有遜色。由此可見晉文公隨從不但才德兼備,還有自知之明,遇事能讓賢。此為晉公子重耳一行人的特點,也體現重耳喜結天下賢士。 典禮如儀舉行,秦穆公命樂工賦詩一首《菜菽》,詩的大意是秦國要贈送重耳禮物,如果重耳一行人沒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未必能領悟詩之大意。《菜菽》一唱完,趙衰就告知重耳立刻下堂拜賓,與此同時,趙衰讓重耳吟《黍苗》,大意是表示謝意。緊接著秦穆公又賦詩一首《六月》,大意是秦穆公答應幫助重耳回國建功立業,趙衰聽後立刻讓重耳再拜稽首。重耳一行人的表現讓秦穆公很是賞識,就這樣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舉措 重耳治國頗有法度,他即位以後立刻采取措施治國安邦,那麼晉文公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做采取了哪些措施? 《國語晉語》“安排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舍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耇老,禮賓旅,友故舊。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①經濟上濟世救民,獎勵農商在經濟上鼓勵發展農業,獎勵商業,免除債務,減免關稅,鼓勵鄰國的商人入晉經商。賑濟貧困百姓,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把老百姓和貴族的徭役盡量減少,以滿足民心為主。大力整修道路,方便居民出行,以及商人經商。 ②在軍事上設三軍齊國想要稱霸時,管仲提出設立三個軍,而當時晉國只有兩軍,論軍事實力不如齊國。隨著晉國不斷的發展,晉文公將晉國的兩個軍擴展到上、中、下三軍。各軍設立正統帥和副統帥,郤穀為中軍正統帥,狐偃為上軍正統帥,欒枝為下軍正統帥。由於晉國不斷的遭受遊牧民族的騷擾。晉文公八年(公元前629年),晉文公又新設新上軍、新下軍,此時晉國軍隊擴展到五軍。 ③在政治上重賢、舉賢晉文公在還沒有即位之前就廣納賢才,即位之後,便論功行賞,立大功之人賜城邑,功小之人授予爵位。封賞大致分為三等,跟著晉文公顛沛流離者為首功,流亡途中在經濟上給予支持的次之,迎接他回國且擁護他即位者再次之。任命狐偃為國相,先軫為主帥,趙衰、胥臣、欒枝、冀缺等輔政。賈佗、陽子等人負責禮儀的制作,魏犨、荀伯等主要防禦北方牧遊民族的入侵。同時制定規章制度,讓官員依法辦事。 晉文公大力宣揚以德服人,消除混亂的政治局面,恢複秩序。他廣納賢才,重新啟用前朝不受重用的賢臣,重用姬姓、異姓賢良之人,姬姓賢良擔任內務官,異姓賢良擔任地方官。 綜上,國家要發展靠一己之力難成大事,把賢才良將集聚起來,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國家才能興旺。晉文公還采取一系列的政策籠絡百姓,把百姓的心凝聚起來。晉文公重賢任賢、賞罰分明之舉,是他的過人之處。賞罰有理,萬物方能各安其所、各盡其責,反之,立功而不賞,未立而賞之,則讓賢才逃之夭夭,讓小人當道。 尊王攘夷 晉國經過實施一系列的新政,使得晉國恢複晉獻公時期蒸蒸日上的局勢,晉文公便開始爭霸。 ①平息周王室內亂《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二年春,秦軍河上。將入王。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方今尊王,晉之資也。”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帶聯合狄人攻打周襄王,周襄王逃往鄭國,便向各諸侯求救。此時晉文公有點猶豫,覺得晉國內政還尚未處理完善就發兵。 趙衰勸誡說:“齊桓公當年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稱霸,開創先例,我們想要稱霸,不能錯過尊王的最佳時機。而且晉國和東周是同宗,如果讓秦國搶先,我們有失體面。” 晉文公聽後決定禦駕親征,兵分兩路,一路討伐太叔帶,另外一路迎接周襄王回國。狄人被擊潰,太叔帶被殺,東周局勢得以穩定。周襄王為了感謝晉文公把東周與晉國交接之處的兩塊地賜給晉國。從此以後,晉文公在諸侯中樹立了威信,晉國威望進一步提升。 ③晉楚爭霸《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定霸,於今在矣。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宋免矣。”於是晉作三軍。往伐。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而以原封趙衰。 晉文公平息周王室內亂,達到尊王的目的,要攘夷可不容易,在當時最大的夷是南邊的蠻夷楚國。楚國是大國,且不斷的向黃河流域推進,成為實力雄厚的國家,那麼晉國是如何降服楚國的呢? 晉國尊王之後,讓宋國頗為賞識,加之在晉文公逃亡之時宋國曾伸出援手,宋國立刻背叛楚國倒向晉國,楚王大怒。晉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將子玉率兵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 此時晉將先軫說:“報答宋國的恩情,打擊實力強大的楚國,取威定霸,在此一戰。“ 狐偃說:“為了避免與楚國直接交戰,不能直接增援宋國,要先打楚國盟國曹國,楚國和曹國剛聯姻,如果我們攻打曹國,楚國必定出兵增援,那宋國就解脫了。”晉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晉國率領大軍進攻曹國,向衛國借道被拒。此時先軫改變計策,提出兩計: ①衛國東北方向的五鹿一定要攻下,因為楚國一部分軍隊駐紮在五鹿附近的穀地。②齊國和秦國還尚未表態,我們不可輕舉妄動,晉軍先攻占曹國和衛國,然後將一部分領土送給宋國。讓宋國拿著這些領土送給齊國和秦國,讓他們去說服楚國撤軍。如果楚國撤軍,那麼晉國達到抗楚的目的。如果楚國不撤軍,便得罪了齊國和秦國,到時晉國和齊秦兩國結盟,那麼伐楚猶如探囊取物。晉軍借道不成,轉而向南過黃河兵分三路分別進攻曹國、衛國、五鹿。晉軍攻下五鹿後,齊孝公立刻提出與晉國盟約。不久晉軍先後攻下衛國和曹國,曹共公被俘。晉軍攻下山東之時,晉文公把原邑賜給跟隨自己多年的趙衰。 楚成王眼看秦國、齊國、晉國已經聯盟,將駐紮在穀地的軍隊撤離,楚成王無心抗戰,但是楚將子玉堅決與晉軍決一死戰,楚成王無奈之下帶著一部分軍隊班師回朝,留下部分軍隊給子玉。 子玉想晉國利用外交手段與秦齊兩國聯合,我也使用外交手段,於是子玉想到一個萬全之策。他派使者跟晉國交涉,提出晉楚兩國雙方撤軍。子玉之計策高深莫測,晉國如何答應,那麼宋國、衛國、曹國便對楚國感恩戴德,那麼楚國就有了一言定三國之功。晉國如何不答應,那麼宋國、衛國、曹國就記恨晉國,晉國便成為三國之敵,無禮之國。 就在危急關頭,先軫想出對策,首先,晉國派使者告知子玉,晉國同意撤軍。其次,晉國派使者跟衛國和曹國交涉,晉國答應歸還占領衛曹兩國之地,條件是要求他們與楚國斷絕往來,與晉國結盟。第三步,扣押楚國使者。先軫的目的無非是想激怒子玉,讓其主動出擊。 楚將子玉收到曹衛兩國的絕交信後,怒發沖冠,一氣之下率兵北上攻打晉軍。就在兩軍對峙之時,晉文公突然下令退避三舍,卻遭到反對,狐偃說:“楚成王是我們的恩人,晉國曾經許諾倘若晉軍和楚軍交戰,晉軍退避三舍,我們不能失信於諸侯。” 晉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4月,晉軍退避三舍後,軍隊駐紮在城濮。此時楚軍想撤軍,但子玉堅決不同意,率兵向晉軍進攻,城濮之戰爆發。 晉楚兩國軍隊皆分上、中、下三軍,楚軍中軍和左軍是精銳部隊,右軍是楚國對外伐戰時,俘虜的戰俘,實力弱點,觀察敏銳的先軫便發現楚軍的弱點。 先軫命令晉軍精銳部隊左軍攻擊楚國的右軍,楚軍右軍戰敗而逃,晉軍乘勝追擊。先軫又命令晉軍右軍進攻楚軍左軍,晉軍右軍假意撤退,楚軍左軍乘勝追擊。先軫立刻調集正在追趕楚軍右軍的一部分左軍,同時調離一部分中軍,對楚軍的左軍進攻,楚軍左右兩軍同時被擊潰。楚軍中軍不敢輕舉妄動,以防晉軍中軍突然發動攻擊,為了保全兵力子玉下令撤軍,此為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晉軍戰勝後,晉文公威震天下,晉國從而達到尊王攘夷的目的,此後楚國再也沒有向中原諸侯國發難。戰爭勝利後,晉文公倫功欣賞。他沒有把首功給三軍統帥先軫,而是給支持他退避三舍的狐偃。晉文公說先軫勞苦功高,無可厚非。但一戰之勝乃一時之功,支持他信守承諾是萬世之功,一個國家要誠實守信才能造福千秋萬代,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這就是晉文公的用人之道,晉文公手下賢士頗多,他重視真正守信之人,這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從此以後晉國成為中原長期的霸主。 綜上,晉文公自幼喜交賢才良將且善於納諫,因為他深知剛愎自用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在他落魄流亡之時,常常食不果腹,五賢士卻對晉文公忠心不二、不離不棄,在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晉文公身邊小人稀少,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德行,使得越來越多的賢才良將投奔晉國,晉文公雄才霸略,他重賢任賢之舉備受世人稱贊,古往今來雄主與賢才是相互吸引的。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國語·晉語》,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春秋時期晉文公如何成就亂世霸主?》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時期晉文公如何成就亂世霸主?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