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歷史之中,社會進步的外化體現其實就是這片土地上國家性質和政權性質的不斷變化,從最早的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的變化,再到後來封建社會的轉變,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每個位於連接點上的存在,都對歷史進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大禹廢除了禪讓制,直接領導者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啟,此後啟建立國家,這便是奴隸制社會的開端,能夠終結這一時代的人,就是歷史新紀元的開辟者,從夏商周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奴隸制社會發生著諸多變化,最終終結這時期的,乃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自從秦國完成商鞅變法之後,就成了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存在,尤其是按軍功授爵位這一舉措,讓統一變成了之後的必然趨勢,秦始皇繼位之後,很短的時間內就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對於這六國的國君,秦始皇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嬴政的遭遇 嬴政對六國君王的具體處理方式,其實和自己的早年經歷是有一定關系的,別看後來的秦王嬴政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但他幼年時期的遭遇也是十分痛苦的,最早的秦國並不是周王室的分封貴族,因為養馬有功,所以被封爵賞地。 因為地理位置的問題,早年的秦國是比較弱的,在一次和趙國的戰爭之中,秦國失敗,最終要派遣一位貴族王侯去趙國充當人質,最終被派遣前去趙國的,其實就是嬴政的父親,嬴政自己,也是在異國他鄉出生的,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當時的嬴政尚且被叫做趙政。 本來是一方王侯的後代,卻從一出生開始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不僅離自己的家鄉有千裏之遙,還要時常面對趙國人的嘲諷和譏笑,這就很容易引起嬴政的不滿,當然,即使他的母親就是趙國人,這種仇恨也不一定會就此減少。 總而言之,趙國強大,並且和應正常存在一定的關聯,所以在將其滅亡之後,對君王的處理可能會有所不同。 除了趙國,還有一個國家和秦王也存在一定關系,不過這是一種帶有仇恨的關系,那就是燕國,從當時的情況看,秦國的強大是所有國家都看在眼裏的,並且六國都有自己的應對之策,曾有幾個國家遵循鬼穀子的縱橫策略,聯合起來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 但燕國卻錯誤選擇了鋌而走險,試圖去對嬴政進行暗殺,這便是荊軻刺秦王的出處,這種劍走偏鋒的方法其實非常極端,就算成功,也不見得能阻止秦國滅亡其他國家的腳步,因為一統天下是秦國所有人的願望,嬴政只是領導者,就算成功,最多只能延緩滅亡時間。 但不幸的是,因為准備不充分,荊軻刺秦的做法失敗了,他自己是“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但刺殺嬴政,會直接引起秦國的仇恨和怒火,燕國就將是這一切的承受者,這種做法會激怒嬴政,也能冥冥之中決定燕國滅亡之後國君的結局。 秦始皇的統一之路 秦王嬴政在趙國十幾年之後重返秦國並當了國君,在鏟除了朝中具有威脅的兩大勢力之後,開始進行一統六國的戰爭,其中最弱小的韓國,是大秦矛頭的首先指向者,當時聽聞秦軍到來的時候,韓國曾試圖用獻出土地的方式阻止秦國的侵略步伐。 秦國在得知以後便將計就計,一邊接收城池一邊繼續向韓國進兵,最終在230年,秦國大軍突然南下直接攻下了韓國的首都,隨後逐漸占領了韓國全境,至此,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之後,嬴政要第二個滅掉的,就是自己的“老故鄉”趙國,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要遠遠超出第一個被滅掉的韓國,秦國之所以選擇在第二個滅亡趙國,是因為此時的趙國正在和燕國交戰,沒有精力顧及其他。 所以秦國在此時趁機進攻趙國大後方,趙國此時抽不出兵力去應對突如其來的秦國,就只能任由秦國占領諸多土地,趙國方面很快反應過來,依靠自己的地形優勢和秦國相持,恰逢此時,趙國內部爆發了嚴重的旱災。 秦國老將王翦此時率兵出征,一方面拖延趙國的主力,另一方面率大軍直逼都城邯鄲,在相持之際,王翦用反間計將趙國將領李牧陷害致死,隨後趁機發動進攻,此時失去了將領的趙國軍隊就是一盤散沙,很快潰不成軍,在秦軍的龐大攻勢之下,趙王被俘,趙國滅亡。 秦國滅亡的第三個國家是魏國,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早年和魏國之間其實還有一定的合作關系,所以魏國和秦國之間還有一定的合作,例如在攻打趙國奪取城池之後,魏國還將其中的兩座分給秦國,之後魏又與齊國之間爆發戰爭。 這也使得秦國有了趁虛而入的機會,在雙方交戰之際,秦國以救援齊國的名號直接進攻魏國,此時的齊國也趁機反撲,魏國對於這種情況是始料未及的,只能被迫不斷棄城撤退,最終在退無可退之下被秦國擊敗,魏國滅亡。 之後秦國對楚國的攻打其實是具有一定波折的,公元前225年,楚國內部出現矛盾,此時秦國再次主動出擊,這場戰爭派出的是李信和抗擊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的蒙恬,雙方在擊潰楚國軍隊主力之後勝利會師,但此時楚國也開始了自己的反撲。 當時李信和蒙恬自以為擊敗了楚國主力,所以沾沾自喜,放松了警惕,就在此時,楚國國君派大將項燕攻其不備,大破秦軍,在丟失了諸多營寨之後,李信帶著殘兵蒼茫逃回。此時的嬴政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楚國可以擊敗,但滅亡並不是很容易。 隨後便請求老將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出馬,與楚國之間展開了長久對峙,他采用了穩紮穩打的態度,對楚國的挑釁視而不見,最終待楚國懈怠式微的時候突然發起進攻,楚國因此大敗,此時面對勢不可擋的秦軍,楚國再也沒有抵抗能力。 最終在前223年被秦軍攻破了都城壽春,國君被俘,楚國滅亡,之後秦國便乘勝追擊,大軍開始了滅亡燕國的進程,因為此前有過刺殺嬴政的事件,所以秦國此次對燕國采取了直接攻打的辦法,兵臨易水,大軍壓境。 此時秦國軍隊的步伐已經沒有人能阻擋了,對於燕國這樣相對比較弱小的國家來說,就更加沒有阻擋的可能,很快燕國都城就被秦國攻下,燕王被迫出逃,但秦國並沒有將其放過的打算,大軍瘋狂追趕,最後不僅俘虜了燕王,還掃除了此前趙國的一些殘餘勢力。 221年,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秦王嬴政開始了消滅齊國的戰爭,當時的齊國其實已經目睹了秦國滅亡其他國家,但並沒有引起重視,反而天真地以為自己統治的地區比較遠,秦國想要攻打並不容易,秦國就是利用齊國的中立直接從北方進攻齊國。 因為是在猝不及防之下從齊國北方進入,所以秦將王賁巧妙地避開了北方齊國主力,大軍直指都城,此時的齊國國君方才如夢初醒一般,但此時已經沒有能力再抵抗強大的秦國,只能選擇投降,齊國滅亡,至此,嬴政完成了對六國的統一。 對國君的處理 古人雲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嬴政在滅掉六國之後號稱秦始皇,那對於此前的六國國君,又是如何處理的,首先要說的就是齊國,他是六國之中最特殊的一個,因為國家相對強大,地理位置較遠,所以秦國盡量讓其保持了中立的態度。 被秦國攻破都城之後,曾使用了誘降的政策,嬴政承諾只要齊王投降,就封他為萬戶侯,結果齊王被算計,最終在投降之後被餓死在樹林之中。 與此類似的還有韓王,作為第一個滅亡的國家,秦國為了穩定民心,並沒有殺死他的打算,只是將其軟禁起來,但不料韓國內部的貴族竟然發起了叛亂,因此被秦國殘酷鎮壓,韓王也死在其中。韓趙魏三國之中,只有魏國的君主可能活著。 因為當時秦國與其是合作關系,並且是出其不意進行攻打,所以趕盡殺絕幾乎不可能,魏王最可能的結局,就是被嬴政奪去一切權利之後軟禁起來。相比於前面幾位,楚王是非常具有氣節的存在。 作為和秦國不相上下的國家,城破之際,楚王寧死不降,最終選擇自刎,以身殉國。至於燕國,作為曾派人刺殺過嬴政的君王,曾被大軍追趕潰逃之後成了俘虜,雖然歷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但燕王大概率被殺死了。 所以從總體上看,那時候的秦始皇還是有一些人情味的,並沒有在滅亡其國家之後就將國君殘忍殺害,但有些必殺之人,他依然沒有留下任何情面,總之,這幾位君王的結局都在我們想象之外。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