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一生只乾了兩件事,為謀出路,為四萬萬人爭人格》 近來讀梁啟超所著《李鴻章傳》之時,讀到這麼一句話:“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梁任公此言可謂是道盡了天下多數人的一生,“庸人”二字看似中庸,實則卻很傷人,雖然多數人也不願承認自己是庸人,也不甘於當一個無咎無譽的庸人,可是到了最後也終究難逃這個宿命。 既然庸人者無咎無譽,那麼非庸人者便有咎又有譽,如李鴻章此人便是既謗滿天下,又譽滿天下。 毀李鴻章者,罵他賣國賊。 譽李鴻章者,則稱他為國嘔心瀝血。 蔡鍔將軍實則也如李鴻章一般,也是譽之者無數,謗之者亦無數,便是袁公、孫公二人也依舊如是。 蔡鍔一生只乾了兩件事,一件是響應了為中國謀出路的辛亥革命,另一件則是他自稱“所爭者非勝利,乃四萬萬眾之人格”的護國討袁之役。 雖然一生只乾了這兩件事,卻已經足夠讓蔡松坡先生在史冊之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非功過任後人評說。 譽之者,當然不吝嗇贊詞,稱贊松坡先生一生為國為公,也是嘔心瀝血,以致於操勞過度而累出了病。 毀之者,也同樣不吝嗇貶詞,說他是“小人行徑”,在袁世凱稱帝一事上出爾反爾,見風使舵。 只是蔡松坡說到底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理想和抱負的另一個詞叫作“野心”,若說蔡鍔沒有野心顯然不可能,政治上的野心也是驅使他為之奮鬥的原動力。 蔡鍔之一生,倘若一定要將他的革命之心和私心野心分出一個高低的話,愚以為他的革命之心應當勝過私心野心。 蔡鍔是1882年生人,雖然生於湖南邵陽,可卻是發跡於雲南,也成名於雲南。 他於1902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和蔣百裏、張孝准並稱“士官三傑”,不過,後來蔡鍔的名聲卻遠超蔣、張二人。 蔣百裏雖然名聲也不小,是出了名的“制造將軍的將軍”,他雖然是一個從來沒能領過軍打過仗的將軍,可他卻教會了很多人如何成為一個將軍,但說到底也略弱蔡鍔一籌。 因為蔡鍔不僅通於軍事之道,也通於政治之道,或者說蔡鍔更懂得如何在政治之中取舍、投資或投機,這是蔣、張二人不及蔡鍔之處。 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段留學經歷,讓蔡鍔的思想產生了變化,畢竟當時的日本確實算得上是中國革命思想的一個“策源地”,孫中山、黃興等先驅之士無不逗留過日本,受日本先進思想之影響,同盟會也是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 所以,蔡鍔自日本歸國之後雖然任職於清政府,但對革命、對同盟會也抱有一定的同情乃至是好感,也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是他日後在雲南之所以積極響應革命的原因。 後來蔡鍔到雲南督練新軍,這才才讓他有了響應革命的資本,所以說他發跡於雲南,成名於雲南,並不為過。 武昌一聲炮響,拉開辛亥革命的序幕,蔡鍔也投身於時代洪流之中,為中國謀出路。 當時清政府的統治已經腐朽衰敗,非革命無以救中國,非革命無以解國人於倒懸之中,非革命無以為中國謀一條出路。 他曾經說過:“中國亡雲南必先亡,雲南亡而廿餘省必與之偕亡。藩籬潰決,堂奧莫保,腹心之患已入膏肓。” 所以,當武昌起義之事傳到雲南之後,蔡鍔便迅速召集自己能信得過的部下商量舉義之事,雖然當時的雲貴總督李經羲有所察覺,可是因為蔡鍔為人沉著,行事有謀略,又在新軍之中頗有威望,以致於李經羲投鼠忌器而不敢輕易對蔡鍔下手。 他悄悄與李根源、羅佩金、劉雲峰、劉存厚、唐繼堯等人籌劃響應革命,被眾人推為總指揮,隨後則成為雲南都督。 此時之蔡松坡不過30之齡,卻已經在政治、軍事上展現出了自己高人一等的才華。 蔡松坡督滇之時不可謂不心懷壯志,一心想為雲南、為中國謀劃一條出路,所以他不僅致力於發展實業,還積極帶頭減薪,想騰出更多的財力用於發展,用於改善民生,用於紓解民困。 只可惜他的所作所為到底還是觸怒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根基有所動搖,又懾於袁世凱之威勢,這才讓他在袁世凱的一紙詔令之下不得不入京。 蔡鍔一去,雲南便落到了唐繼堯的手中。 蔡鍔之入京,雖說是懾於袁世凱之威勢,可他心中或多或少也和當時的多數人一樣認為局勢“非袁不可”,所以對袁世凱抱有期待。 豈知他年,袁世凱竟然龍袍一穿,竟想著當皇帝,人人懾於袁之威勢而不敢言,蔡鍔唯有奮身躍起,搖旗一喊:“袁勢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無望,然與其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中華民國四萬萬眾之人格也。” 當時袁世凱打著重用蔡鍔的旗號召他入京,可是他入了京之後卻遭到了冷落,因為袁世凱並不完全信任他,後來稱帝之時更是時時刻刻派人監視著蔡鍔,以致於蔡鍔被困京城,後來在小鳳仙的幫助之下好不容易才逃回了雲南。 蔡鍔回到了雲南之後,利用自己在雲南的“餘威”迅速地和唐繼堯等人發起了轟轟烈烈的“護國討袁”之役。 也正是因為蔡鍔帶了個頭,導致了骨牌效應的產生,越來越多的人也攤開了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知眾怒難犯,這才在一片反對聲中取消了帝制。 倘若袁世凱稱帝成功的話,便等於是開了歷史倒車,屆時中國又何以謀求發展之路呢?四萬萬國人又何去何從? 雖說當時袁世凱無論稱帝與否,他都已經形成了獨裁統治,可帝制到底是一個已經不見容於中國的制度,理應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蔡鍔之舉,堪為再造共和。 蔡鍔要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為何卻遭受了那麼多人的非議,被人稱為“小人行徑”呢? 這便說說蔡鍔入京之後、袁世凱稱帝之時,他所說過的一些話和乾過的一些事了。 蔡鍔一開始是怎麼評價袁世凱的?他說袁世凱“宏才偉略”,當時正是袁世凱勢大之時,蔡鍔這麼說或許沒什麼,可是等到袁世凱眾叛親離之後,他又帶頭護國討袁,那麼便難免讓人覺得他是個小人了。 哪怕是後來孫先生發動了“二次革命”的時候,身在雲南的蔡鍔也選擇了站在袁世凱這一邊支持袁世凱。 袁世凱稱帝的時候,諸省要員也是或擺明了支持,或默許,紛紛“勸進”,蔡松坡那時候也表示了支持。 當初為了能得袁世凱的重用而拍袁的馬屁,現在見袁世凱要垮台了,又狠狠地踩上一腳。 蔡松坡回到雲南之後,迫不及待地發表“告滇中父老文”,一口一個“袁逆”地罵袁世凱,將自己徹底地和袁世凱剝離開來,從而得以在政治上贏得了威望。 可是他的這種行為卻無異於出爾反爾,他也因此被不少人斥為“反複小人”。 雖說蔡松坡先生確實有過“反複之舉”,但說到底他也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革命理想,是為了實現心中的抱負。 他有私心,可是,他的革命之心卻遠勝於私心。 他只是在革命的路上順便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說野心而已,這一點並無不妥之處,他一生之所行也值得尊敬。 蔡鍔死了之後,小鳳仙給他寫的挽聯倒也頗為應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當時“護國討袁”之役已經取得勝利,蔡松坡入主四川軍政,袁氏一死,也無人再能掣肘於他,正是他施展身手之時,無奈卻因病而不得不提前退場。 蔡松坡臨死之前,恐怕一時悲從中來,也會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和無奈罷! 《蔡鍔一生只乾了兩件事,為謀出路,為四萬萬人爭人格》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蔡鍔一生只乾了兩件事,為謀出路,為四萬萬人爭人格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