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悶孤獨的退休生涯――唐高祖李淵人生最後九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李淵一日之間失去兩子十孫,並被尉遲敬德執槊逼宮,無奈之下被迫退位,將皇位交予太宗李世民,從此政治生命終結,在六十一歲的年紀,進入了名為太上皇,實為軟禁的退休生活。 太宗初登皇位,為顯示孝順,也為了塞悠悠眾人之口,所以一直沒有入住皇帝正寢——太極宮,而是將太極宮繼續讓與李淵居住,自己依舊住在太子東宮,處理政事。 李淵被迫退休後,心情基本是鬱悶、孤獨的,雖然生活上沒有什麼短缺,相比之前,還更為豐富,但是這並不是他所要的生活,從執掌天下,一言九鼎的天子,到形同軟禁的“太上皇”,李淵的精神狀況可想而知。 貞觀三年(629年),太宗將李淵遷往大安宮居住,大安宮的地勢低矮、卑濕,夏天十分炎熱,相比於太極宮,條件要差很多。不過,李淵也沒有很在意,對於失去了權力的前皇帝來說,物質生活的優劣,已經算不得什麼大事了。 自從退位以來,李淵就基本什麼也不管,也什麼都管不了。入住大安宮後,李淵更是連外臣也基本不見了,當然,外臣們也沒有敢於隨意出入大安宮來拜見太上皇的膽色。之前,李淵與裴寂自晉陽時就非常要好,後來建立大唐後,也十分寵信他。自李淵退位後,也只有裴寂敢於擇時拜見太上皇,李淵得以與裴寂暢談,心情得以解鬱。 但貞觀三年,太宗借口裴寂政事處置不當,又綱法紊亂,將裴寂貶官到靜州,裴寂再三請求,留在京師,太宗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才學平庸,全憑借太上皇的寵愛,才得以到今天的位置。武德政法謬誤,,綱紀紊亂,都是你的責任。我顧念太上皇顏面,及晉陽舊情,不才忍處置你,有什麼不滿意!”裴寂無法,只得前往外地,並最終病死於貶官地。 太宗借明面斥責裴寂,但指桑罵槐之意明顯,抨擊裴寂,就是暗諷裴寂的後台,太上皇李淵“寵信庸碌之人,施政不當”,這也是以李淵的名聲為襯托,來反襯自己治國的能力及朝野的聲譽。 李淵登基之前,生有五子六女,至武德九年,又生了十多個兒子,十多個女兒。在貞觀後,有記載的,還生了兩個兒子,數個女兒。對於失去權力的老頭兒來說,也只有在姬妾成群的腐敗生活中,選擇美色來麻醉自己了。 貞觀四年(630年),太宗突擊東突厥,一舉破敵,並生擒頡利,獲得“定襄大捷”,洗刷了大唐初立之時,曾向東突厥稱臣之恥。消息傳回長安,太宗在太極宮大宴群臣,以示慶賀。對於這次勝利,李淵也顯露了退位後少有的歡愉之情:他主動出席了宴會,笑逐顏開,並在席間親自彈起琵琶,以表示對於大唐勝利的高興和激動。對於父皇的舉動,太宗自然是再高興不過了,太上皇的歡顏,不正是自己孝心所致麼,於是自己也親自下場,激動地跳起舞蹈,將父子情深,展示在天下臣民眼前。 這也是武德九年之後,父子二人質檢,最為溫馨動人的一幕。李淵也許是看到了兒子的勵精圖治,帶領了大唐走向盛世,確實是比自己在位時要強,所以放下了心結,以這種方式,來表示他與二兒子的和解。 之後,李淵又像以前一樣,再次退回大安宮,輕易不再露面。而太宗也以政事繁忙為由,很少前往大安宮拜見太上皇。貞觀六年(632年),監察禦史馬周就曾經諫言:太上皇年邁,皇帝應多去看望,以慰太上皇。同時皇帝每次夏天都去九成宮避暑,而大安宮地勢低矮、潮濕,太上皇夏日備受暑氣煎熬,這事皇帝不應怠慢。 由此可以看出,太宗對於父皇,還是比較疏遠,雖然不至於苛待,但是親情淡薄,關系疏遠,勉力彌補而已罷了。 貞觀八年(634年),太宗表示,太上皇年邁,大安宮位置不好,宮殿陳舊,自己要為太上皇再造新宮,奉太上皇頤養天年。於是在長安北開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榮養之地及清暑之所。這也是太宗為了自己的口碑,所作出的姿態。 大明宮開建不過一年,貞觀九年(635年)五月,李淵病重,初六,駕崩於大安宮垂拱殿前殿,終年七十。太宗依照禮法,規規矩矩地為李淵舉行了符合皇家禮儀的葬禮,並率嬪妃子女等守孝,於禮法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至始至終,太宗沒有哭。 當時他心裏是想什麼,是在怨恨父皇沒有下決心,立自己為太子,並在兄弟之爭中偏袒大哥,四弟。還是沒有放下早已隔閡多年的父子關系,只是走形式一般地完成最後的儀式。這些,後人們都不會知道了。皇權至高無上,在權力面前,親情顯的是那麼的不足道。 李淵死後,太宗起初給他上諡號太武皇帝,也許是這個諡號與北魏拓跋燾同諡,而拓跋燾是被子所弑殺,顯的不合時宜,所以又改諡神堯皇帝,廟號高祖。之後子孫加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貞觀九年十月,李淵被安葬於獻陵。皇帝之陵墓,高九丈,獻陵只有六丈。安葬後,太宗也很少去祭拜。而太宗在其妻長孫氏去世後,非常思念,就在長安建起層觀,以望長孫氏所葬的昭陵,並讓大臣們前來觀看,問他們看得見遠處的昭陵麼。魏征假裝看不見,一直望向遠方,就是沒有說話。太宗不悅,說:“這麼大一個陵墓,就你看不見!”魏征回答:“我以為您說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意為獻陵矮小,不易發現,借機諷刺太宗。而太宗一時語塞,又不好發作,最終也沒有辦法反擊魏征。 由此可見李淵在自己兒子心中的地位,李淵到死,也沒有真正與兒子和解,沒有被兒子原諒,或許自己也沒有原諒兒子。在生命最後的九年裏,父子基本是處於互相猜忌、互相疏遠、最好兩不相見的態度來度過的。這是李淵的悲哀,也是太宗李世民的為人詬病之處。 李淵五十二歲起兵晉陽,消滅群雄,親手建立大唐。六十一歲時由於處置失措,導致諸子紛爭,最終釀成兄弟相殘。被迫退位後,在兒子的軟禁中,足不出戶,並成為了兒子創建大唐盛世的襯托者,七十歲時於默默無聞、、稍顯落寞中走完一生,結局自然不是幸福、快樂的。但是對比他那個姨夫和表弟的遭遇來說,李淵已經足夠幸運了,能夠安度晚年,生活無憂,無事還能再生若乾子女,李淵失去皇位後的生活,總算是以安穩平淡告終。 《鬱悶孤獨的退休生涯――唐高祖李淵人生最後九年》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鬱悶孤獨的退休生涯――唐高祖李淵人生最後九年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