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工程炸出千年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一次出土兩件金縷玉衣_漢代_金絲縷_河北》 原創 2014年,為了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的吉美博物館展出了到如今為止能反映出漢代歷史文化中最大規模的精品文物展覽即“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 在展覽中,中國選取了來自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27家文物單位的459件展品,一共分為“皇權無上”、“諸侯遺珍”、“農經為本”、“兼容並蓄”、“形韻之美”、“視死如生”、“優雅典致”7個部分,意義非凡。 而在這展出的文物中,最令人注目的便是從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這件金縷玉衣全部采用了新疆和田白玉與青玉,整件玉衣設計十分巧妙,做工細致複雜,可謂是拼接得天衣無縫。 提到金縷玉衣,不由得讓人想起在1968年,河北省陵山處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本身是在陵山開展的一項絕對保密的國防工程,卻無意中發現了一座滿含秘密的古墓。 金絲縷玉 金縷玉衣現主要從中國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出土,說道玉衣的“歷史”,尚且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 因為古代的階級分明,因此皇帝和其近臣的“玉衣”一般都需要用到金絲編綴,因此被稱為“金縷玉衣”,而其他貴族則使用銀或銅編綴,其稱為“銀縷玉衣”或者“銅縷玉衣”。 因為“金縷玉衣”用到的材料為玉片和金絲,因此盜墓賊經常闖入王室貴族的墓室並盜走,導致墓室被破壞。 為了更好避免這種情況,到三國時期的曹丕下令禁用玉衣為止,玉衣一共“流行”了四百餘年。 “玉衣”又被稱為“玉匣”,是漢代時期帝王和各級貴族死世後所穿的殮服。 這種衣服並非采用普通的布料或者絲綢,而是采用玉石制作,只因漢代人將玉視作“山嶽精英”,將金玉放置在人體的九竅,則人死後的精氣不會外泄,屍骨也不會腐朽,即可做到來世投胎再次降生,生生世世,循環往複。 正因如此,金縷玉衣的外觀與人體的形狀相似。 金縷玉衣不管是原料或是做工步驟都要求十分細致,因此在玉衣“流行”之初,漢代的歷代統治者便專門設置了“東園”,即負責金縷玉衣生產的場所。 “東園”內的工匠們從原料的選取開始,依次進行鑽孔等十幾道工序加工,加工後工匠門又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將玉片打磨成不同的形狀和大小,最後親手用金絲將不同的玉片一點點編綴。 要制成全衣要耗費的玉片和金絲十分之多,漢代工匠將玉片整齊排列,用金線縫合嚴密,成衣顏色呈現燦爛的金黃色,表面看來卻平整光滑,屬實令人震驚。 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漢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術和王公貴族們奢侈的生活。 發掘過程 現存已經發現出來的金縷玉衣中,要屬河北省滿城縣發現的金縷玉衣最讓世界震驚。但最早有所察覺的隊伍,卻並非考古,而是從事國防工程的相關人員。 1968年5月,解放軍某部接到上級的指令,來到河北省滿城縣以西南1.5公裏以外的陵山,進行著一項絕對機密的國防工程任務。 起初一切都很正常,直到5月23日,戰士們向距離山頂往東30米的地方開炮時,隨著一聲“轟隆隆”的巨響,山上卻沒有像眾人想象的一般落下不少碎石。 就在眾人好奇之時,一位戰士往前走了幾步,卻突然像掉入陷阱一般向下沉,等到他回過神後,發現自己面前是一個沒有見過的黑洞。 看到這裏,眾人面面相覷,作為施工部隊的團長王秉讓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連長當即下指令‘派一個人下洞看一看裏面是什麼’,等到勘察過後,發現黑洞裏面並不知道有什麼,只能看出這個黑洞十分大。” 而後,連長寇俊林找了兩名戰士把長繩子掛在了自己的腰間,繩子的另一頭由守在洞口的士兵緊緊握住。 當三個人拿著手電筒下了洞後,一股陳舊的味道撲面而來,更讓人不由自主感到不適的是,勘探的時間是5月份,但洞裏卻十分寒冷陰森。 當三人大著膽子往前照明時,卻看到了前方是拱形的類似隧道的地方,地上是一些骨頭和各種小器物,寇俊林在地上翻找了一下,發現這些器物包含了金器,銅器,銀器等。 這樣的翻看結果讓三個人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座大墓。 意識到眼前的形勢可能比較嚴重,三個人沒有再往前走,寇俊林從洞裏回來後,直接下令停止施工。 幾天後,河北省某辦公室的桌子上出現了一份關於河北省滿城縣有一座古墓的“絕密報告”。 在河北省有關領導的重視下,5月29日,專業的考古學家來到了滿城縣。當考古專家來到現場後,也不由得大吃一驚,如果沒有看錯,這座墓的規模一定不小。 但因為實在罕見,就算他們內心隱隱覺得也並不敢相信。 尤其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鄭紹宗坦言道:“當時的我們其實是半信半疑的狀態,雖然從外表來看規模不小,但始終不覺得會這麼大,即便是挖了這麼多墓,也沒有這麼大。 這種感覺非常神奇,好像是從地面向下來到另外一個神秘的世界。” 隨著陸續出土的文物來看,很多都擺有“中山內府”字樣的銘文。當看到“中山”這樣的字樣,考古專家們產生了短暫的思考。 因為就考古發現而言,中山指的便是中山國,而現在的歷史種一共出現過兩個中山國,其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鮮虞中山國,其二便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 但關鍵是要辨別到底是何年代,鄭紹宗說道:“戰國時期中,中山國的文字屬於金文,但現從這座墓中出土的銅盆上的文字已經可以斷定接近漢隸。 此外,從墓裏出土的銅器,幾乎都與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文物風格完全不一致,卻更接近西漢時期,所以我們斷定這座墓室屬於西漢時期的中山,而非戰國時期的中山。 根據這細致的勘探和專業的解讀,專家們一致初步判定這是西漢時期的一座古墓。 隨著專家們的繼續勘探,這座墓也漸漸完整呈現在了眾人的面前,被專家們命名為“滿城漢墓”的這座古墓,規模宏大,全長約52米,最寬處便約38米,最高處則約7米,整座墓都由墓道、庫房、車馬房、前堂與後室共同構成,十分完整。 因為墓室十分龐大,內部的隨葬品也達到了一定的“奢侈程度”。 據統計,在滿城漢墓出土的金器、銀器、銅器、陶器、玉器、鐵器、石器、漆器與絲織品等遺物共1萬餘件,其中便包括了舉世聞名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等著名文物。 由於這座墓裏容納的東西十分珍貴,這墓主的身份也不由得成為了考古學家和從事相關方面的歷史學者等一大首要人物。 帝王貴族 由於時代已經確定為西漢時期,在西漢只有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而作為諸侯國的中山國在西漢的歷史上記載存在過一百五十多年,這期間一共有十位王執政。 為了更好“查明”這墓主的身份,1968年6月15日,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受到中央重視,周恩來總理親自將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交給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 1968年6月27日,聯合考古發掘隊正式負責對漢墓的發掘與清理工作。 因為發掘需要的時間十分之久,考古專家們決定主要從出土的各種文物入手,最終一盞銅燈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與以往的銅燈不同,這盞銅燈的底座上可以很明顯看出上面刻畫了匈奴人的形象,根據銅燈上的銘文,這盞銅燈名叫“當戶燈”,而“當戶”是西漢時期匈奴的一種官職名稱。 根據這件當戶燈,專家推測這應該屬於漢朝和匈奴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因此漢人才會用匈奴人的形象當做燈的底座,以來表達其對匈奴人的一種蔑視。 由此,專家學者們進一步推測墓中的中山王也很可能生活在漢人與匈奴頻繁開戰的時期。 根據考古專家細致的觀察,找到了一件刻有“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字樣的青銅酒器。因為在漢武帝之前的中國帝王都沒有設定年號,在位時間采用數計,三十四即在位的年數。 同時更令人驚喜的是,在中山國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劉勝的在位時間最長,達四十二年之久,其餘王的在位時間均不到三十年。 同時根據史書記載,劉勝“樂酒好內”,而整個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這種發現讓人斷定,這滿城漢墓的主人便是中山國的第一代王劉勝。 兩套玉衣 在劉勝王的墓中除了發掘出大量的青銅酒具,聯合考古發掘隊還發現一些已經殘缺的玉器,因為玉器一直都在中國有著很美好的寓意。 在漢代,玉更是成為了王公貴族財富和權力的象征,他們相信用玉護身,可以保證自己的肉身不死。 因此墓裏出土的金縷玉衣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在1號墓出土了劉勝的金縷玉衣後,發掘隊還在後面的2號墓發現了一件金縷玉衣,根據判定,這件玉衣屬於劉勝的妻子竇綰。 劉勝的金縷玉衣共長1.88米,全衣用大大小小的玉片共達2498片,所用金絲更是約重1100克。而竇綰的金縷玉衣稍小一點,全長1.72米,玉片有2160塊,金絲約重700克。 但這兩套金縷玉衣都保存得十分完整,形狀如人。在劉勝的“玉衣”內,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十八塊玉璧與飯含等佩戴之物。 在河北省滿城縣發現的這兩套金縷玉衣,可謂算是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同時也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堪稱國寶。 古墓的發現往往令人出其不意,本來是一次機密的國防工程任務,卻無意中發現劉勝的古墓,並出土了令世界震驚的金縷玉衣。 《國防工程炸出千年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一次出土兩件金縷玉衣_漢代_金絲縷_河北》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防工程炸出千年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一次出土兩件金縷玉衣_漢代_金絲縷_河北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